短期经济波动: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三)

短期经济波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三)

### 文章目录

  • [短期经济波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三)](#文章目录 短期经济波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三) @[toc] 1 总需求曲线及其变动 1.1 总需求曲线含义 1.2 总需求曲线推导 1.2.1 代数推导 1.2.2 几何推导 1.3 AD曲线及其变动 1.3.1 扩张性财政政策 1.3.2 扩张性货币政策 2 总供给曲线及其变动 2.1 总供给曲线含义 2.2 总供给曲线推导 2.2.1 短期总供给曲线 2.2.2 长期总供给曲线 2.3 AS曲线及其变动 2.3.1 劳动需求对AS曲线的影响 2.3.2 劳动供给对AS曲线的影响 2.3.3 技术进步对AS曲线的影响 2.3.4 特殊AS曲线的位置变动 2.3.5 AS曲线不同特征的含义 3 AS-AD模型及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3.1 AS-AD模型 3.2 外部冲击的反应 3.2.1 总需求冲击和反应 3.2.2 总供给冲击和反应)
  • [@[toc]](#文章目录 短期经济波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三) @[toc] 1 总需求曲线及其变动 1.1 总需求曲线含义 1.2 总需求曲线推导 1.2.1 代数推导 1.2.2 几何推导 1.3 AD曲线及其变动 1.3.1 扩张性财政政策 1.3.2 扩张性货币政策 2 总供给曲线及其变动 2.1 总供给曲线含义 2.2 总供给曲线推导 2.2.1 短期总供给曲线 2.2.2 长期总供给曲线 2.3 AS曲线及其变动 2.3.1 劳动需求对AS曲线的影响 2.3.2 劳动供给对AS曲线的影响 2.3.3 技术进步对AS曲线的影响 2.3.4 特殊AS曲线的位置变动 2.3.5 AS曲线不同特征的含义 3 AS-AD模型及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3.1 AS-AD模型 3.2 外部冲击的反应 3.2.1 总需求冲击和反应 3.2.2 总供给冲击和反应)
  • [1 总需求曲线及其变动](#文章目录 短期经济波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三) @[toc] 1 总需求曲线及其变动 1.1 总需求曲线含义 1.2 总需求曲线推导 1.2.1 代数推导 1.2.2 几何推导 1.3 AD曲线及其变动 1.3.1 扩张性财政政策 1.3.2 扩张性货币政策 2 总供给曲线及其变动 2.1 总供给曲线含义 2.2 总供给曲线推导 2.2.1 短期总供给曲线 2.2.2 长期总供给曲线 2.3 AS曲线及其变动 2.3.1 劳动需求对AS曲线的影响 2.3.2 劳动供给对AS曲线的影响 2.3.3 技术进步对AS曲线的影响 2.3.4 特殊AS曲线的位置变动 2.3.5 AS曲线不同特征的含义 3 AS-AD模型及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3.1 AS-AD模型 3.2 外部冲击的反应 3.2.1 总需求冲击和反应 3.2.2 总供给冲击和反应)
  • [1.1 总需求曲线含义](#文章目录 短期经济波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三) @[toc] 1 总需求曲线及其变动 1.1 总需求曲线含义 1.2 总需求曲线推导 1.2.1 代数推导 1.2.2 几何推导 1.3 AD曲线及其变动 1.3.1 扩张性财政政策 1.3.2 扩张性货币政策 2 总供给曲线及其变动 2.1 总供给曲线含义 2.2 总供给曲线推导 2.2.1 短期总供给曲线 2.2.2 长期总供给曲线 2.3 AS曲线及其变动 2.3.1 劳动需求对AS曲线的影响 2.3.2 劳动供给对AS曲线的影响 2.3.3 技术进步对AS曲线的影响 2.3.4 特殊AS曲线的位置变动 2.3.5 AS曲线不同特征的含义 3 AS-AD模型及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3.1 AS-AD模型 3.2 外部冲击的反应 3.2.1 总需求冲击和反应 3.2.2 总供给冲击和反应)
  • [1.2 总需求曲线推导](#文章目录 短期经济波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三) @[toc] 1 总需求曲线及其变动 1.1 总需求曲线含义 1.2 总需求曲线推导 1.2.1 代数推导 1.2.2 几何推导 1.3 AD曲线及其变动 1.3.1 扩张性财政政策 1.3.2 扩张性货币政策 2 总供给曲线及其变动 2.1 总供给曲线含义 2.2 总供给曲线推导 2.2.1 短期总供给曲线 2.2.2 长期总供给曲线 2.3 AS曲线及其变动 2.3.1 劳动需求对AS曲线的影响 2.3.2 劳动供给对AS曲线的影响 2.3.3 技术进步对AS曲线的影响 2.3.4 特殊AS曲线的位置变动 2.3.5 AS曲线不同特征的含义 3 AS-AD模型及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3.1 AS-AD模型 3.2 外部冲击的反应 3.2.1 总需求冲击和反应 3.2.2 总供给冲击和反应)
  • [1.2.1 代数推导](#文章目录 短期经济波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三) @[toc] 1 总需求曲线及其变动 1.1 总需求曲线含义 1.2 总需求曲线推导 1.2.1 代数推导 1.2.2 几何推导 1.3 AD曲线及其变动 1.3.1 扩张性财政政策 1.3.2 扩张性货币政策 2 总供给曲线及其变动 2.1 总供给曲线含义 2.2 总供给曲线推导 2.2.1 短期总供给曲线 2.2.2 长期总供给曲线 2.3 AS曲线及其变动 2.3.1 劳动需求对AS曲线的影响 2.3.2 劳动供给对AS曲线的影响 2.3.3 技术进步对AS曲线的影响 2.3.4 特殊AS曲线的位置变动 2.3.5 AS曲线不同特征的含义 3 AS-AD模型及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3.1 AS-AD模型 3.2 外部冲击的反应 3.2.1 总需求冲击和反应 3.2.2 总供给冲击和反应)
  • [1.2.2 几何推导](#文章目录 短期经济波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三) @[toc] 1 总需求曲线及其变动 1.1 总需求曲线含义 1.2 总需求曲线推导 1.2.1 代数推导 1.2.2 几何推导 1.3 AD曲线及其变动 1.3.1 扩张性财政政策 1.3.2 扩张性货币政策 2 总供给曲线及其变动 2.1 总供给曲线含义 2.2 总供给曲线推导 2.2.1 短期总供给曲线 2.2.2 长期总供给曲线 2.3 AS曲线及其变动 2.3.1 劳动需求对AS曲线的影响 2.3.2 劳动供给对AS曲线的影响 2.3.3 技术进步对AS曲线的影响 2.3.4 特殊AS曲线的位置变动 2.3.5 AS曲线不同特征的含义 3 AS-AD模型及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3.1 AS-AD模型 3.2 外部冲击的反应 3.2.1 总需求冲击和反应 3.2.2 总供给冲击和反应)
  • [1.3 AD曲线及其变动](#文章目录 短期经济波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三) @[toc] 1 总需求曲线及其变动 1.1 总需求曲线含义 1.2 总需求曲线推导 1.2.1 代数推导 1.2.2 几何推导 1.3 AD曲线及其变动 1.3.1 扩张性财政政策 1.3.2 扩张性货币政策 2 总供给曲线及其变动 2.1 总供给曲线含义 2.2 总供给曲线推导 2.2.1 短期总供给曲线 2.2.2 长期总供给曲线 2.3 AS曲线及其变动 2.3.1 劳动需求对AS曲线的影响 2.3.2 劳动供给对AS曲线的影响 2.3.3 技术进步对AS曲线的影响 2.3.4 特殊AS曲线的位置变动 2.3.5 AS曲线不同特征的含义 3 AS-AD模型及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3.1 AS-AD模型 3.2 外部冲击的反应 3.2.1 总需求冲击和反应 3.2.2 总供给冲击和反应)
  • [1.3.1 扩张性财政政策](#文章目录 短期经济波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三) @[toc] 1 总需求曲线及其变动 1.1 总需求曲线含义 1.2 总需求曲线推导 1.2.1 代数推导 1.2.2 几何推导 1.3 AD曲线及其变动 1.3.1 扩张性财政政策 1.3.2 扩张性货币政策 2 总供给曲线及其变动 2.1 总供给曲线含义 2.2 总供给曲线推导 2.2.1 短期总供给曲线 2.2.2 长期总供给曲线 2.3 AS曲线及其变动 2.3.1 劳动需求对AS曲线的影响 2.3.2 劳动供给对AS曲线的影响 2.3.3 技术进步对AS曲线的影响 2.3.4 特殊AS曲线的位置变动 2.3.5 AS曲线不同特征的含义 3 AS-AD模型及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3.1 AS-AD模型 3.2 外部冲击的反应 3.2.1 总需求冲击和反应 3.2.2 总供给冲击和反应)
  • [1.3.2 扩张性货币政策](#文章目录 短期经济波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三) @[toc] 1 总需求曲线及其变动 1.1 总需求曲线含义 1.2 总需求曲线推导 1.2.1 代数推导 1.2.2 几何推导 1.3 AD曲线及其变动 1.3.1 扩张性财政政策 1.3.2 扩张性货币政策 2 总供给曲线及其变动 2.1 总供给曲线含义 2.2 总供给曲线推导 2.2.1 短期总供给曲线 2.2.2 长期总供给曲线 2.3 AS曲线及其变动 2.3.1 劳动需求对AS曲线的影响 2.3.2 劳动供给对AS曲线的影响 2.3.3 技术进步对AS曲线的影响 2.3.4 特殊AS曲线的位置变动 2.3.5 AS曲线不同特征的含义 3 AS-AD模型及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3.1 AS-AD模型 3.2 外部冲击的反应 3.2.1 总需求冲击和反应 3.2.2 总供给冲击和反应)
  • [2 总供给曲线及其变动](#文章目录 短期经济波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三) @[toc] 1 总需求曲线及其变动 1.1 总需求曲线含义 1.2 总需求曲线推导 1.2.1 代数推导 1.2.2 几何推导 1.3 AD曲线及其变动 1.3.1 扩张性财政政策 1.3.2 扩张性货币政策 2 总供给曲线及其变动 2.1 总供给曲线含义 2.2 总供给曲线推导 2.2.1 短期总供给曲线 2.2.2 长期总供给曲线 2.3 AS曲线及其变动 2.3.1 劳动需求对AS曲线的影响 2.3.2 劳动供给对AS曲线的影响 2.3.3 技术进步对AS曲线的影响 2.3.4 特殊AS曲线的位置变动 2.3.5 AS曲线不同特征的含义 3 AS-AD模型及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3.1 AS-AD模型 3.2 外部冲击的反应 3.2.1 总需求冲击和反应 3.2.2 总供给冲击和反应)
  • [2.1 总供给曲线含义](#文章目录 短期经济波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三) @[toc] 1 总需求曲线及其变动 1.1 总需求曲线含义 1.2 总需求曲线推导 1.2.1 代数推导 1.2.2 几何推导 1.3 AD曲线及其变动 1.3.1 扩张性财政政策 1.3.2 扩张性货币政策 2 总供给曲线及其变动 2.1 总供给曲线含义 2.2 总供给曲线推导 2.2.1 短期总供给曲线 2.2.2 长期总供给曲线 2.3 AS曲线及其变动 2.3.1 劳动需求对AS曲线的影响 2.3.2 劳动供给对AS曲线的影响 2.3.3 技术进步对AS曲线的影响 2.3.4 特殊AS曲线的位置变动 2.3.5 AS曲线不同特征的含义 3 AS-AD模型及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3.1 AS-AD模型 3.2 外部冲击的反应 3.2.1 总需求冲击和反应 3.2.2 总供给冲击和反应)
  • [2.2 总供给曲线推导](#文章目录 短期经济波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三) @[toc] 1 总需求曲线及其变动 1.1 总需求曲线含义 1.2 总需求曲线推导 1.2.1 代数推导 1.2.2 几何推导 1.3 AD曲线及其变动 1.3.1 扩张性财政政策 1.3.2 扩张性货币政策 2 总供给曲线及其变动 2.1 总供给曲线含义 2.2 总供给曲线推导 2.2.1 短期总供给曲线 2.2.2 长期总供给曲线 2.3 AS曲线及其变动 2.3.1 劳动需求对AS曲线的影响 2.3.2 劳动供给对AS曲线的影响 2.3.3 技术进步对AS曲线的影响 2.3.4 特殊AS曲线的位置变动 2.3.5 AS曲线不同特征的含义 3 AS-AD模型及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3.1 AS-AD模型 3.2 外部冲击的反应 3.2.1 总需求冲击和反应 3.2.2 总供给冲击和反应)
  • [2.2.1 短期总供给曲线](#文章目录 短期经济波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三) @[toc] 1 总需求曲线及其变动 1.1 总需求曲线含义 1.2 总需求曲线推导 1.2.1 代数推导 1.2.2 几何推导 1.3 AD曲线及其变动 1.3.1 扩张性财政政策 1.3.2 扩张性货币政策 2 总供给曲线及其变动 2.1 总供给曲线含义 2.2 总供给曲线推导 2.2.1 短期总供给曲线 2.2.2 长期总供给曲线 2.3 AS曲线及其变动 2.3.1 劳动需求对AS曲线的影响 2.3.2 劳动供给对AS曲线的影响 2.3.3 技术进步对AS曲线的影响 2.3.4 特殊AS曲线的位置变动 2.3.5 AS曲线不同特征的含义 3 AS-AD模型及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3.1 AS-AD模型 3.2 外部冲击的反应 3.2.1 总需求冲击和反应 3.2.2 总供给冲击和反应)
  • [2.2.2 长期总供给曲线](#文章目录 短期经济波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三) @[toc] 1 总需求曲线及其变动 1.1 总需求曲线含义 1.2 总需求曲线推导 1.2.1 代数推导 1.2.2 几何推导 1.3 AD曲线及其变动 1.3.1 扩张性财政政策 1.3.2 扩张性货币政策 2 总供给曲线及其变动 2.1 总供给曲线含义 2.2 总供给曲线推导 2.2.1 短期总供给曲线 2.2.2 长期总供给曲线 2.3 AS曲线及其变动 2.3.1 劳动需求对AS曲线的影响 2.3.2 劳动供给对AS曲线的影响 2.3.3 技术进步对AS曲线的影响 2.3.4 特殊AS曲线的位置变动 2.3.5 AS曲线不同特征的含义 3 AS-AD模型及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3.1 AS-AD模型 3.2 外部冲击的反应 3.2.1 总需求冲击和反应 3.2.2 总供给冲击和反应)
  • [2.3 AS曲线及其变动](#文章目录 短期经济波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三) @[toc] 1 总需求曲线及其变动 1.1 总需求曲线含义 1.2 总需求曲线推导 1.2.1 代数推导 1.2.2 几何推导 1.3 AD曲线及其变动 1.3.1 扩张性财政政策 1.3.2 扩张性货币政策 2 总供给曲线及其变动 2.1 总供给曲线含义 2.2 总供给曲线推导 2.2.1 短期总供给曲线 2.2.2 长期总供给曲线 2.3 AS曲线及其变动 2.3.1 劳动需求对AS曲线的影响 2.3.2 劳动供给对AS曲线的影响 2.3.3 技术进步对AS曲线的影响 2.3.4 特殊AS曲线的位置变动 2.3.5 AS曲线不同特征的含义 3 AS-AD模型及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3.1 AS-AD模型 3.2 外部冲击的反应 3.2.1 总需求冲击和反应 3.2.2 总供给冲击和反应)
  • [2.3.1 劳动需求对AS曲线的影响](#文章目录 短期经济波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三) @[toc] 1 总需求曲线及其变动 1.1 总需求曲线含义 1.2 总需求曲线推导 1.2.1 代数推导 1.2.2 几何推导 1.3 AD曲线及其变动 1.3.1 扩张性财政政策 1.3.2 扩张性货币政策 2 总供给曲线及其变动 2.1 总供给曲线含义 2.2 总供给曲线推导 2.2.1 短期总供给曲线 2.2.2 长期总供给曲线 2.3 AS曲线及其变动 2.3.1 劳动需求对AS曲线的影响 2.3.2 劳动供给对AS曲线的影响 2.3.3 技术进步对AS曲线的影响 2.3.4 特殊AS曲线的位置变动 2.3.5 AS曲线不同特征的含义 3 AS-AD模型及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3.1 AS-AD模型 3.2 外部冲击的反应 3.2.1 总需求冲击和反应 3.2.2 总供给冲击和反应)
  • [2.3.2 劳动供给对AS曲线的影响](#文章目录 短期经济波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三) @[toc] 1 总需求曲线及其变动 1.1 总需求曲线含义 1.2 总需求曲线推导 1.2.1 代数推导 1.2.2 几何推导 1.3 AD曲线及其变动 1.3.1 扩张性财政政策 1.3.2 扩张性货币政策 2 总供给曲线及其变动 2.1 总供给曲线含义 2.2 总供给曲线推导 2.2.1 短期总供给曲线 2.2.2 长期总供给曲线 2.3 AS曲线及其变动 2.3.1 劳动需求对AS曲线的影响 2.3.2 劳动供给对AS曲线的影响 2.3.3 技术进步对AS曲线的影响 2.3.4 特殊AS曲线的位置变动 2.3.5 AS曲线不同特征的含义 3 AS-AD模型及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3.1 AS-AD模型 3.2 外部冲击的反应 3.2.1 总需求冲击和反应 3.2.2 总供给冲击和反应)
  • [2.3.3 技术进步对AS曲线的影响](#文章目录 短期经济波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三) @[toc] 1 总需求曲线及其变动 1.1 总需求曲线含义 1.2 总需求曲线推导 1.2.1 代数推导 1.2.2 几何推导 1.3 AD曲线及其变动 1.3.1 扩张性财政政策 1.3.2 扩张性货币政策 2 总供给曲线及其变动 2.1 总供给曲线含义 2.2 总供给曲线推导 2.2.1 短期总供给曲线 2.2.2 长期总供给曲线 2.3 AS曲线及其变动 2.3.1 劳动需求对AS曲线的影响 2.3.2 劳动供给对AS曲线的影响 2.3.3 技术进步对AS曲线的影响 2.3.4 特殊AS曲线的位置变动 2.3.5 AS曲线不同特征的含义 3 AS-AD模型及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3.1 AS-AD模型 3.2 外部冲击的反应 3.2.1 总需求冲击和反应 3.2.2 总供给冲击和反应)
  • [2.3.4 特殊AS曲线的位置变动](#文章目录 短期经济波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三) @[toc] 1 总需求曲线及其变动 1.1 总需求曲线含义 1.2 总需求曲线推导 1.2.1 代数推导 1.2.2 几何推导 1.3 AD曲线及其变动 1.3.1 扩张性财政政策 1.3.2 扩张性货币政策 2 总供给曲线及其变动 2.1 总供给曲线含义 2.2 总供给曲线推导 2.2.1 短期总供给曲线 2.2.2 长期总供给曲线 2.3 AS曲线及其变动 2.3.1 劳动需求对AS曲线的影响 2.3.2 劳动供给对AS曲线的影响 2.3.3 技术进步对AS曲线的影响 2.3.4 特殊AS曲线的位置变动 2.3.5 AS曲线不同特征的含义 3 AS-AD模型及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3.1 AS-AD模型 3.2 外部冲击的反应 3.2.1 总需求冲击和反应 3.2.2 总供给冲击和反应)
  • [2.3.5 AS曲线不同特征的含义](#文章目录 短期经济波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三) @[toc] 1 总需求曲线及其变动 1.1 总需求曲线含义 1.2 总需求曲线推导 1.2.1 代数推导 1.2.2 几何推导 1.3 AD曲线及其变动 1.3.1 扩张性财政政策 1.3.2 扩张性货币政策 2 总供给曲线及其变动 2.1 总供给曲线含义 2.2 总供给曲线推导 2.2.1 短期总供给曲线 2.2.2 长期总供给曲线 2.3 AS曲线及其变动 2.3.1 劳动需求对AS曲线的影响 2.3.2 劳动供给对AS曲线的影响 2.3.3 技术进步对AS曲线的影响 2.3.4 特殊AS曲线的位置变动 2.3.5 AS曲线不同特征的含义 3 AS-AD模型及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3.1 AS-AD模型 3.2 外部冲击的反应 3.2.1 总需求冲击和反应 3.2.2 总供给冲击和反应)
  • [3 AS-AD模型及对外来冲击的反应](#文章目录 短期经济波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三) @[toc] 1 总需求曲线及其变动 1.1 总需求曲线含义 1.2 总需求曲线推导 1.2.1 代数推导 1.2.2 几何推导 1.3 AD曲线及其变动 1.3.1 扩张性财政政策 1.3.2 扩张性货币政策 2 总供给曲线及其变动 2.1 总供给曲线含义 2.2 总供给曲线推导 2.2.1 短期总供给曲线 2.2.2 长期总供给曲线 2.3 AS曲线及其变动 2.3.1 劳动需求对AS曲线的影响 2.3.2 劳动供给对AS曲线的影响 2.3.3 技术进步对AS曲线的影响 2.3.4 特殊AS曲线的位置变动 2.3.5 AS曲线不同特征的含义 3 AS-AD模型及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3.1 AS-AD模型 3.2 外部冲击的反应 3.2.1 总需求冲击和反应 3.2.2 总供给冲击和反应)
  • [3.1 AS-AD模型](#文章目录 短期经济波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三) @[toc] 1 总需求曲线及其变动 1.1 总需求曲线含义 1.2 总需求曲线推导 1.2.1 代数推导 1.2.2 几何推导 1.3 AD曲线及其变动 1.3.1 扩张性财政政策 1.3.2 扩张性货币政策 2 总供给曲线及其变动 2.1 总供给曲线含义 2.2 总供给曲线推导 2.2.1 短期总供给曲线 2.2.2 长期总供给曲线 2.3 AS曲线及其变动 2.3.1 劳动需求对AS曲线的影响 2.3.2 劳动供给对AS曲线的影响 2.3.3 技术进步对AS曲线的影响 2.3.4 特殊AS曲线的位置变动 2.3.5 AS曲线不同特征的含义 3 AS-AD模型及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3.1 AS-AD模型 3.2 外部冲击的反应 3.2.1 总需求冲击和反应 3.2.2 总供给冲击和反应)
  • [3.2 外部冲击的反应](#文章目录 短期经济波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三) @[toc] 1 总需求曲线及其变动 1.1 总需求曲线含义 1.2 总需求曲线推导 1.2.1 代数推导 1.2.2 几何推导 1.3 AD曲线及其变动 1.3.1 扩张性财政政策 1.3.2 扩张性货币政策 2 总供给曲线及其变动 2.1 总供给曲线含义 2.2 总供给曲线推导 2.2.1 短期总供给曲线 2.2.2 长期总供给曲线 2.3 AS曲线及其变动 2.3.1 劳动需求对AS曲线的影响 2.3.2 劳动供给对AS曲线的影响 2.3.3 技术进步对AS曲线的影响 2.3.4 特殊AS曲线的位置变动 2.3.5 AS曲线不同特征的含义 3 AS-AD模型及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3.1 AS-AD模型 3.2 外部冲击的反应 3.2.1 总需求冲击和反应 3.2.2 总供给冲击和反应)
  • [3.2.1 总需求冲击和反应](#文章目录 短期经济波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三) @[toc] 1 总需求曲线及其变动 1.1 总需求曲线含义 1.2 总需求曲线推导 1.2.1 代数推导 1.2.2 几何推导 1.3 AD曲线及其变动 1.3.1 扩张性财政政策 1.3.2 扩张性货币政策 2 总供给曲线及其变动 2.1 总供给曲线含义 2.2 总供给曲线推导 2.2.1 短期总供给曲线 2.2.2 长期总供给曲线 2.3 AS曲线及其变动 2.3.1 劳动需求对AS曲线的影响 2.3.2 劳动供给对AS曲线的影响 2.3.3 技术进步对AS曲线的影响 2.3.4 特殊AS曲线的位置变动 2.3.5 AS曲线不同特征的含义 3 AS-AD模型及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3.1 AS-AD模型 3.2 外部冲击的反应 3.2.1 总需求冲击和反应 3.2.2 总供给冲击和反应)
  • [3.2.2 总供给冲击和反应](#文章目录 短期经济波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三) @[toc] 1 总需求曲线及其变动 1.1 总需求曲线含义 1.2 总需求曲线推导 1.2.1 代数推导 1.2.2 几何推导 1.3 AD曲线及其变动 1.3.1 扩张性财政政策 1.3.2 扩张性货币政策 2 总供给曲线及其变动 2.1 总供给曲线含义 2.2 总供给曲线推导 2.2.1 短期总供给曲线 2.2.2 长期总供给曲线 2.3 AS曲线及其变动 2.3.1 劳动需求对AS曲线的影响 2.3.2 劳动供给对AS曲线的影响 2.3.3 技术进步对AS曲线的影响 2.3.4 特殊AS曲线的位置变动 2.3.5 AS曲线不同特征的含义 3 AS-AD模型及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3.1 AS-AD模型 3.2 外部冲击的反应 3.2.1 总需求冲击和反应 3.2.2 总供给冲击和反应)

1 总需求曲线及其变动

1.1 总需求曲线含义

和总需求 A D AD AD相对应的总需求函数,表明总产量的需求和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在微观经济学中,需求定律表明随着商品价格提高,商品的需求量随之下降。这同样适用于宏观,即随着价格水平提高,产品服务产出的需求量也随之降低,即
Y = A D ( P ) , Y ′ ( P ) < 0 Y=AD(P),Y'(P)<0 Y=AD(P),Y′(P)<0

这里的 Y Y Y表示总产出或总产量的需求大小 ,是整个市场对商品和服务需求量的加总; P P P为价格水平,是整个市场中所有或绝大部分商品服务的具体价格的加权平均,可以用CPI指数、GDP平减指数等衡量。将不同商品服务市场的需求曲线进行水平加总,如下图所示

其中 P P P是所有商品服务的具体价格的加权平均, Y = q 1 + q 2 + q 3 + ... Y=q_1+q_2+q_3+\dots Y=q1+q2+q3+....如果采取直接加总的方法,不同类商品、不同部门的商品由于自身规格不一致,是无法实现的。例如500吨煤炭需求量和500件衣服需求量是不能直接加在一起的。如果全社会是单一商品结构的,可以进行尝试,但这样又回到微观经济学中的单一产品市场。

因此需要使用一种统一标准,衡量所有类别商品服务的总需求的大小。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对所有类别的产品服务的需求量进行市场价格衡量,并以货币形式进行加总,得到社会总需求的大小,也是总支出,记作 Y D Y^D YD。

1.2 总需求曲线推导

经验表明,随着价格水平 P P P提高,社会总需求 Y D Y^D YD下降。总需求提高意味着总支出增加(为什么?需求意味着人们有能力且愿意购买,购买后伴随支出增加 )。由于计划支出反映了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四部门愿意购买的实际支出,因此总需求也等于计划支出
Y D = E = C ( Y d ) + I ( r ) + G + N X ( ε ) Y^D=E=C(Y_d)+I(r)+G+NX(\varepsilon) YD=E=C(Yd)+I(r)+G+NX(ε)

如果计划支出等于实际支出,那么此时均衡国民收入 Y Y Y就是总需求 Y D Y^D YD。如果价格水平提高,必定使总支出各组成部分也会减少。

  • 财富效应: P ↑ ⇒ W / P ↓ ⇒ C ↓ P\uparrow \Rightarrow W/P \downarrow \Rightarrow C\downarrow P↑⇒W/P↓⇒C↓
  • 利率效应: P ↑ ⇒ M / P ↓ ⇒ L ↑ ⇒ r ↑ ⇒ I ↓ P\uparrow \Rightarrow M/P \downarrow \Rightarrow L \uparrow \Rightarrow r\uparrow \Rightarrow I \downarrow P↑⇒M/P↓⇒L↑⇒r↑⇒I↓
  • 汇率效应: P ↑ ⇒ ε ↓ ⇒ X ↓ ⇒ N X ↓ P\uparrow \Rightarrow \varepsilon \downarrow \Rightarrow X\downarrow \Rightarrow NX\downarrow P↑⇒ε↓⇒X↓⇒NX↓

当价格水平提高时,消费方面,实际货币工资 W / P W/P W/P下降,人们购买能力下降;投资方面,人们手中实际货币余额 M / P M/P M/P下降,购买同一样东西需要更多的货币,导致货币需求 L L L增加,进而导致货币的价格------即均衡利率 r r r提高,于是投资下降;此外,价格水平提高也会导致实际汇率 ε \varepsilon ε下降,国内的商品变得更昂贵,出口 X X X减少,净出口 N X NX NX减少。由于价格水平提高,政府的采购力度也会下降。

由此可见,价格水平 P P P与总支出呈反比,也就是与总需求呈反比。

1.2.1 代数推导

那么如何用数学方法进行推导呢?假设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共同均衡,则满足如下方程
{ I ( r ) = S ( Y ) L ( r , Y ) = M / P \left\{\begin{array}{l} I(r)=S(Y)\\ L(r,Y)=M/P \end{array}\right. {I(r)=S(Y)L(r,Y)=M/P

第一个条件为计划投资等于储蓄,第二个条件为实际货币需求等于实际货币供给。满足上述方程组的 Y Y Y表示均衡国民收入,总支出和总需求也是 Y Y Y。 r r r为均衡实际利率, P P P为名义价格水平。 M M M表示货币供给。为了得到总需求与价格水平 P P P之间的关系,需要消除实际利率 r r r。假设简化的产品货币市场均衡模型为
{ Y = α + β Y + e − d r k Y + A − h r = M / P \left\{\begin{array}{l} Y=\alpha+\beta Y+e-dr\\ kY+A-hr=M/P \end{array}\right. {Y=α+βY+e−drkY+A−hr=M/P

解得
Y D = ( α + e ) h − A d ( 1 − β ) h + k d + M d ( 1 − β ) h + k d 1 P Y^D=\dfrac{(\alpha+e)h-Ad}{(1-\beta)h+kd}+\dfrac{Md}{(1-\beta)h+kd} \dfrac{1}{P} YD=(1−β)h+kd(α+e)h−Ad+(1−β)h+kdMdP1

上述方程称为总需求方程,对应的曲线称为总需求曲线,记作 A D AD AD。显然,当价格水平 P P P提高,总需求 Y Y Y减少;当价格水平不变,货币供给 M M M提高,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边际消费倾向 β \beta β、 L 2 L_2 L2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h h h、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d d d均对总需求曲线位置产生影响。


1.2.2 几何推导

类似于 I S IS IS和 L M LM LM模型,也可以使用几何方法推导 A D AD AD曲线。

  • 使用产品货币市场共同均衡模型推导

当价格水平提高时,即价格由 P 1 P_1 P1提高到 P 2 P_2 P2,此时实际货币供给 M / P M/P M/P下降,间接地形成了紧缩性货币政策,进而导致 L M LM LM曲线向左移动,均衡点由 E 1 E_1 E1变为 E 2 E_2 E2,均衡国民收入由 Y 1 Y_1 Y1减少到 Y 2 Y_2 Y2。价格水平的提高导致均衡国民收入减少,即总需求曲线是递减的。


  • 仅使用产品市场均衡推导

当价格水平提高时,即价格由 P 1 P_1 P1提高到 P 2 P_2 P2,根据财富效应、利率效应和汇率效应,消费、投资、净出口以及政府购买都会下降,此时计划支出下降,均衡国民收入下降,于是均衡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呈反向变化。


1.3 AD曲线及其变动

影响需求曲线位置变动是指除价格水平外的其他影响总需求的因素使AD曲线位置变动

1.3.1 扩张性财政政策

前面已经论证,总需求也就是总支出,总支出包括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和国外净支出,凡是影响这些支出的因素都会导致AD曲线的位置发生变动(价格水平不变条件下)。

如果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即减税、增加转移支付、增加政府购买等均可以刺激消费、扩大投资,在价格水平不变条件下,总需求扩大,这一过程如下图所示:

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时, L M LM LM曲线位置不变, I S IS IS曲线向右移动,在同一价格水平下,均衡国民收入 Y Y Y增加,AD曲线右移动。


1.3.2 扩张性货币政策

如果政府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例如提高名义货币供给 M M M,价格水平不变条件下,实际货币供给 M / P M/P M/P增加,导致 L M LM LM曲线右移动,均衡国民国民收入增加, A D AD AD曲线右移,如下图所示:


因此,无论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还是扩张性货币政策,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具体来讲,一项政策,凡是在价格水平不变条件下,直接促进均衡国民收入增加,从而使总需求增加,则这项政策为扩张性需求政策,反之为紧缩性需求政策


2 总供给曲线及其变动

2.1 总供给曲线含义

和供给 A S AS AS相对应的总供给函数,表明总产量和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在微观经济学中,供给曲线表明随着商品价格提高,商品的供给量随之上升。这也同样适用于宏观,即随着价格水平提高,产品服务产量也随之提高,即
Y = A S ( P ) , Y ′ ( P ) > 0 Y=AS(P),Y'(P)>0 Y=AS(P),Y′(P)>0

这里的 Y Y Y表示总产出或总产量 ,是整个市场对商品和服务产量的加总; P P P为价格水平,是整个市场中所有或绝大部分商品服务的具体价格的加权平均,可以用CPI指数、GDP平减指数等衡量。将不同商品服务市场的供给曲线进行水平加总,如下图所示

其中 P P P是所有商品服务的具体价格的加权平均,总产出 Y = q 1 + q 2 + q 3 + ... Y=q_1+q_2+q_3+\dots Y=q1+q2+q3+....如果采取直接加总的方法,不同类商品、不同部门的商品由于自身规格不一致,无法实现。例如500吨煤和500件衣服的产出是不能直接加在一起的。如果全社会是单一商品结构,可以进行尝试,但这样又回到微观经济学单一产品市场。

因此需要使用一种统一标准,以衡量所有类别商品服务的总产出。不难想到,可以用货币进行衡量,即用各自产品服务的市场价格进行计算,得到社会总产出的大小,也是总产出,记作 Y S Y^S YS。

2.2 总供给曲线推导

在微观经济学中,生产函数是各种要素的函数,即
Y = F ( L , K , R , A ...   ) Y = F(L,K,R,A\dots) Y=F(L,K,R,A...)

即一家企业生产产品服务需要劳动 L L L、资本 K K K、土地 R R R和技术 A A A等生产要素。在其他要素投入不变条件下,随着某一种要素不断投入,边际产量也会不断下降,这就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类似地,我们将微观中单个企业生产函数推广到宏观,即
Y S = F ( N , K , A , R ...   ) Y^S=F(N,K,A,R\dots) YS=F(N,K,A,R...)

其中 Y S Y^S YS表示整个社会的供给量或总产出, N N N表示整个社会劳动要素投入、 K K K表示整个社会的资本要素投入, A A A表示整个社会的技术要素投入, R R R表示整个社会的自然资源的投入......这一生产函数称为总生产函数 ,其中每一种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因此也称为长期总生产函数

然而,在短期内,资本存量、技术进步、自然资源几乎不可变,而可变要素为劳动力,因此短期总生产函数 可以表示为
Y S = F ( N ) Y^S=F(N) YS=F(N)

由于其他要素短期几乎不变,随着就业人数增加,总产量也会增加,但边际产量会不断下降,因此短期的总生产函数是凹函数。


2.2.1 短期总供给曲线

短期总供给曲线包括一般情形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极端总供给曲线 ,其中一般情况下的总供给曲线假定价格水平具有黏性 ,凯恩斯极端短期总供给曲线假定价格水平具有完全刚性

  • 一般情形总供给曲线的代数推导

黏性价格模型 :市场上存在两类企业,一类企业在产品定价时,会考虑两个因素:总体价格水平 P P P和社会收入水平 Y Y Y,前者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后者影响企业产品的需求大小。 P P P越大,产品价格 p p p越大(原因:物价水平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收入水平 Y Y Y越高时,产品价格 p p p越大。不妨将这种关系写为如下形式
p = P + a ( Y − Y ˉ ) p=P+a(Y-\bar{Y}) p=P+a(Y−Yˉ)

其中 Y ˉ \bar{Y} Yˉ称为潜在产出(劳动市场均衡时,整个社会实现充分就业)。 Y − Y ˉ Y-\bar{Y} Y−Yˉ是实际收入与潜在产出之差。如果 Y − Y ˉ > 0 Y-\bar{Y}>0 Y−Yˉ>0表明实际收入大于潜在产出,总需求扩大,经济出现扩张过热;反之经济衰退。 a > 0 a>0 a>0表示实际收入超过潜在产出对企业产品价格的影响程度。上述公式中,企业自身产品价格是具有弹性的------如果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单个企业产品价格就会变动,从而又反作用于物价水平。

另一类企业的产品定价受到预期因素的影响,即
p = E P + a ( E Y − E Y ˉ ) p=EP+a(EY-E\bar{Y}) p=EP+a(EY−EYˉ)

即这类企业在产品定价时,不会以当前价格水平定价,而是用预期的价格水平、以及预期的实际收入与预期的潜在产出的偏离进行定价,因为这类企业可能与顾客之间签定了长期的协议,即使没有签定协议也可能是为了保持产品价格稳定,避免频繁改价导致顾客困扰,甚至改变价格本身也存在较高的成本。显然 E Y = E Y ˉ EY=E\bar{Y} EY=EYˉ,于是

p = E P p=EP p=EP

即企业产品定价仅取决于未来价格水平的预期。假设第一类企业的比例为 1 − s 1-s 1−s,第二类企业的比例为 s s s,则产品价格水平等于两种不同类别企业的产品价格的加权和
P = ( 1 − s ) [ P + a ( Y − Y ˉ ) ] + s E P P = (1-s)[P+a(Y-\bar{Y})]+sEP P=(1−s)[P+a(Y−Yˉ)]+sEP

解得价格水平 P P P
P = E P + [ ( 1 − s ) a s ] ( Y − Y ˉ ) P = EP+[\dfrac{(1-s)a}{s}](Y-\bar{Y}) P=EP+[s(1−s)a](Y−Yˉ)

其中 P P P由两部分构成

  • 预期的价格水平 E P EP EP,预期价格水平越高,当前价格水平就越高,并且与黏性价格企业的所占比例 s s s无关。
  • 实际收入与潜在产出的偏倚程度越大,价格水平越高。如果黏性企业所占比例 s s s越大,则具有弹性价格的企业所占比例 1 − s 1-s 1−s越小,实际收入与潜在产出的偏离对物价水平的影响越小。

用价格水平 P P P将总产出求解出来
Y = Y ˉ + α ( P − E P ) Y=\bar{Y}+\alpha(P-EP) Y=Yˉ+α(P−EP)

其中 α = s / ( 1 − s ) a \alpha= s/(1-s)a α=s/(1−s)a。这表明当实际价格水平高于预期价格水平时,总产出增加,反之下,如下图所示

  • 一般情形总供给曲线的几何推导

在短期内,假设货币工资 W W W下降具有刚性,即人们偏好工资上涨,但会抵制工资下降。货币工资上升同时,企业为了维持原来的的利润空间,物价水平 P P P也会上涨。而人们的实际工资,也就是实际能够购买到东西的数量 W / P W/P W/P是否提高,人们很有可能会忽略,进而形成货币幻觉

  • 假设初始价格水平为 P 0 P_0 P0,当价格水平提高到 P 1 P_1 P1时,实际货币工资 W 0 / P 0 W_0/P_0 W0/P0下降到 W 0 / P 1 W_0/P_1 W0/P1。在劳动要素市场中,实际货币工资下降导致劳动需求大于劳动供给 N d > N s N^d>N^s Nd>Ns,这又进一步导致货币工资由 W 0 W_0 W0上涨到 W 1 W_1 W1,此时就业者的实际货币工资变为 W 1 / P 1 W_1/P_1 W1/P1,而 W 1 / P 1 W_1/P_1 W1/P1的购买力要恢复到之前的购买力 W 0 / P 0 W_0/P_0 W0/P0才能使就业者和企业双方实现帕累托最优,即
    W 0 P 0 = W 1 P 1 \dfrac{W_0}{P_0}=\dfrac{W_1}{P_1} P0W0=P1W1

    否则,要么利润下降,要么劳动者实际工资下降。如果价格水平 P P P大于 P 0 P_0 P0,则劳动市场实际工资将回归均衡实际工资,此时劳动市场出清,劳动供给等于劳动需求 N s = N d N^s=N^d Ns=Nd,均衡就业人数为 N 0 N_0 N0,恒定不变。根据短期总生产函数可得,产出 Y 0 = F ( N 0 ) Y_0=F(N_0) Y0=F(N0)也恒定不变,同时价格水平 ∀ P > P 0 \forall P>P_0 ∀P>P0。

  • 假设初始价格水平为 P 0 P_0 P0,当价格水平降低到 P 2 P_2 P2时,实际货币工资 W 0 / P 0 W_0/P_0 W0/P0上升到 W 0 / P 2 W_0/P_2 W0/P2。在劳动要素市场中,实际货币工资上升导致劳动需求小于劳动供给 N d < N s N^d<N^s Nd<Ns,这会使货币工资 W 0 W_0 W0产生下降趋势,但是,根据前面的假设,人们会抵制工资下降,这使得货币工资停留在 W 0 W_0 W0,实际货币工资变为 W 0 / P 2 > W 0 / P 0 W_0/P_2>W_0/P_0 W0/P2>W0/P0,高于均衡实际货币工资,劳动需求不再是 N 0 N_0 N0,而减小到 N 2 N_2 N2,此时短期总产出 Y 2 = F ( N 2 ) < Y 0 Y_2=F(N_2)<Y_0 Y2=F(N2)<Y0。

    在价格水平 P < P 0 P<P_0 P<P0时,价格水平越低,实际货币工资越高,就业人数越少,短期产出越少

上述过程如下图所示:

  • 凯恩斯极端总供给曲线

根据有效需求框架和原理第2条假设:无论需求量多少,社会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产量。上个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美国经济陷入大萧条,总供给相对需求过剩,即 S > > D S>>D S>>D,此时产品的价格不能上涨,因为非计划存货过多,每个企业都没有上涨的理由;同时价格也不能下降,下降不仅导致收益下滑,甚至出现价格恶性竞争,对于逐利的资本家是不可能让步的。因此,在这种背景下,价格水平 P P P与总供给没有关系。

另一方面,现实中价格水平本身存在一定程度刚性:当前价格水平决定当前的总需求,但当期的总供给,即社会生产多少取决于历史价格水平。因此价格对总供给的影响存在滞后性,也就是价格刚性。对于那些价格水平不易发生变动的部门,也可以使用凯恩斯极端总供给曲线来解释。

在上述两种解释下,凯恩斯极端总供给曲线如下图所示:


2.2.2 长期总供给曲线

在长期中,市场信息充分,价格和工资具有完全弹性,实际工资大小取决于劳动要素市场的供求关系。此时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化,劳动市场的实际工资均会回归到均衡实际工资 W 0 / P 0 W_0/P_0 W0/P0,而劳动供给等于劳动需求,实现均衡,即 N s = N d N^s=N^d Ns=Nd,此时的就业人数为 N f N_f Nf,即有多少劳动供给就有多少劳动需求,就业状态为充分就业 ,对应的就业率称为充分就业率 。不存在非自愿的失业或周期性失业,只存在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季节性失业以及自愿失业等,其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 。显然
充分就业率 + 自然失业率 = 1 充分就业率+自然失业率=1 充分就业率+自然失业率=1

如果就业状态是充分的,即 N = N f N=N_f N=Nf,对应的产出 Y f = F ( N f ) Y_f=F(N_f) Yf=F(Nf)称为潜在产出潜在产量潜在GDP 。这意味着价格水平无论如何变化,总产出依然不变,如下图所示:

此时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曲线 Y = Y f Y=Y_f Y=Yf。


2.3 AS曲线及其变动

影响总供给曲线位置变动是指除价格水平外的其他影响总供给的因素使AS曲线的位置变动 。从一般短期供给曲线的图形推导来看,劳动供给曲线、劳动需求曲线以及短期总产出曲线,在价格水平不变条件下,均会影响总供给 A S AS AS曲线的位置变动。


2.3.1 劳动需求对AS曲线的影响

当劳动需求曲线 N d N_d Nd向右平移,此时实际货币工资 W / P W/P W/P增加,在价格水平不变条件下,货币工资 W W W增加。而此时 N s N_s Ns曲线右移使均衡就业人数 N 0 N_0 N0增加,进而使总产出 Y = F ( N ) Y=F(N) Y=F(N)也提高。在价格水平不变条件下,总产出AS曲线向右平移。

2.3.2 劳动供给对AS曲线的影响

当劳动需求曲线 N s N_s Ns向右平移,此时实际货币工资 W / P W/P W/P降低,在价格水平不变条件下,货币工资 W W W减少。而此时 N d N_d Nd曲线右移使均衡就业人数 N 0 N_0 N0增加,进而使总产出 Y = F ( N ) Y=F(N) Y=F(N)也提高。在价格水平不变条件下,总产出AS曲线向右平移。

2.3.3 技术进步对AS曲线的影响

当技术进步时,总产出函数 Y = F ( N ) Y=F(N) Y=F(N)在相同单位的劳动要素 L L L的投入下,总产出 Y Y Y与技术进步之前相比更多,也就是总产出曲线 Y = F ( N ) Y=F(N) Y=F(N)向上扩张。在劳动市场供求不变、价格水平不变条件下,总产出增加,进而使AS曲线向右平移。


事实上,凡是影响总产出
Y = F ( A , N , K , R ...   ) Y=F(A,N,K,R\dots) Y=F(A,N,K,R...)

的因素,诸如劳动投入、资本投入、技术投入、资源投入等要素投入以及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改进和优化均可以使总产出提高,在价格水平不变条件下使AS曲线向右平移。


2.3.4 特殊AS曲线的位置变动

特殊AS曲线即凯恩斯极端供给曲线和古典长期总供给曲线。对于凯恩斯极端总供给曲线,由于价格水平在经济萧条时被锁死,一般的影响因素对AS曲线位置不会产生任何实质性影响,除非经济状况出现较大好转。

长期古典总供给曲线垂直于潜在产出,除非社会技术进步或生产效率有实质性提高,才能使AS曲线向右方移动;或者遭遇战争导致生产能力急剧下滑,AS曲线向左移动。


2.3.5 AS曲线不同特征的含义

根据前文论述,总供给曲线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凯恩斯极端总供给曲线、一般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如下图所示

  • 凯恩斯极端AS:斜率为0,价格水平不变,与总产出或总供给无关,适用于价格刚性或经济大萧条情形。
  • 一般短期AS:斜率大于0,随着价格水平提高,总供给增加,但价格存在黏性,不能完全伸缩,适用于一般情形下的短期分析。
  • 古典长期AS:斜率不存在,产量不随价格变化而变化,总产出达到潜在产出,适用于长期分析。

3 AS-AD模型及对外来冲击的反应

3.1 AS-AD模型

由于AS曲线存在三种情况,将AD曲线与AS曲线放在一起,则存在三种AS-AD模型:

  • 凯恩斯极端AS-AD模型:在这种情形下,均衡国民收入取决于总需求的位置。

  • 一般短期AS-AD模型:在这种情形下,均衡国民收入由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决定。

  • 古典长期AS-AD模型:在这种情形下,总供给无法进行调整,总需求扩大只会造成价格水平提高。

注:这里的均衡国民收入与凯恩斯交叉模型的均衡国民收入,IS-LM模型的均衡国民收入是不相同的,凯恩斯交叉模型决定的均衡国民收入仅要求产品市场供求相等;IS-LM模型决定的均衡国民收入要求产品、货币市场的供求同时相等;而这里的AS-AD模型决定均衡国民收入要求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同时满足供求相等。


3.2 外部冲击的反应

外部冲击主要是指政府政策对总需求和总供给位置的变动,进而影响均衡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其中促进总需求增加的政策称为扩张性需求政策,反之为紧缩性需求政策;促进总供给的政策称为扩张性供给政策,反之为紧缩性供给政策。而扩张性需求政策又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3.2.1 总需求冲击和反应

根据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总供给曲线类型将总需求冲击及反应划分为如下六种结果:

总供给曲线类型 扩张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
凯恩斯极端AS-AD模型 价格水平不变,均衡国民收入提高 不产生任何影响
一般短期AS-AD模型 价格水平和均衡国民收入均提高 价格水平和均衡国民收入均提高
长期古典AS-AD模型 价格水平提高,均衡国民收入不变 价格水平提高,均衡国民收入不变
  • 扩张性财政政策对AS-AD模型的冲击
  1. 在第一种情形中,价格具有刚性。供给相对需求过多,产品服务价格保持不变,增加多少需求,社会就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

  2. 在第二种情形中,价格具有黏性。随着总需求扩大,均衡国民收入上升的同时使价格水平上升,但价格水平上升幅度有限

  3. 在第三种情形中,价格具有完全弹性。由于产出为潜在产出,要素使用已经达到充分状态。例如,全社会劳动供给量为100个就业者,其中有两个就业者属于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等,但不是非自愿失业或周期性失业,即自然失业率为2%,充分就业率为98%。其中 A A A部门就业人数为10人,其他部门就业人数为88人。

    如果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使A部门的总需求扩大,AD曲线右移。A部门为了扩大本部门的供给,于是以提高工资的方式,从其他部门抢来 5个就业者,从而扩大A部门的生产。由于A部门就业人数提高,A部门的总产出提高,同时劳动成本 W W W提高, A A A部门的产品价格也会提高,进而提高A部门的产品价格。其他部门因为就业人数下降也被迫提高工资防止员工被挖走,同时就业人数减少导致其他部门总供给减少,而其他部门总需求不变(其他部门未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其他部门的产品价格提高。于是A部门产出增加,其他部门产出减少,社会总产出不变;但两个部门的产品价格均增加。


  • 扩张性货币政策对AS-AD模型的冲击
  • 在第一种情形中,凯恩斯极端供给曲线表明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极高的流动性偏好使利率 r r r处于极低水平,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均衡利率几乎没有任何作用,进而对投资 I I I几乎不产生影响,总需求也不产生任何影响,如果不实施财政政策,此时的总需求恒为常数,垂直于横轴。
  • 在第二种情形中,一般短期供给曲线表明均衡利率可以由扩张性货币政策进行调节,进而使均衡实际利率降低,投资增加,提高了总需求。均衡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同时提高。
  • 在第三种情形中,古典长期供给曲线垂直于横轴,产出恒为潜在产出 Y f Y_f Yf,与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一样,总需求扩大只能使价格水平上升,部门内部产出有所增减,但全社会总产出保持不变,工资水平提高使物价水平上升。

3.2.2 总供给冲击和反应

总供给冲击包括对生产能力的冲击、对一般价格的冲击、对资源供给的冲击以及凯恩斯极端供给曲线的冲击和长期古典供给曲线的冲击

  • 对生产能力的冲击、

    假设企业设备投资增加、或生产效率提高,此时AS曲线右移。如果AD曲线相交于AS曲线较陡峭部分,此时价格水平下降,均衡国民收入增加;如果AD曲线相交于AS曲线较平坦部分,此时价格水平几乎不变,因为AS曲线较平坦时,此时社会的总供给相对需求过剩,增加生产不会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也无法提高均衡国民收入。

  • 对一般价格的冲击

    假设从国外购进的投入品(铁矿石)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导致总供给下降,AS曲线由 A S 0 AS_0 AS0平移到 A S 1 AS_1 AS1,此时均衡国民收入下降,同时价格水平也会上升。

  • 对资源供给的冲击

    例如国外石油限制,进口石油价格大幅度提高,进口数量大幅度下降,国内制造业产能下滑也导致AS曲线由 A S 0 AS_0 AS0平移到 A S 1 AS_1 AS1,此时价格水平提高,均衡国民收入下降,经济停滞;同时物价水平提高,通过膨胀出现。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两大宏观经济问题并存,简称滞胀


  • 对凯恩斯极端总供给曲线的冲击

    由于凯恩斯极端供给曲线的价格水平被锁死,在没有较大的外部冲击条件下,总供给曲线几乎不产生任何位置的变动。在需求政策不变条件下,均衡国民收入不变,价格水平也不变。

  • 对古典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冲击

    在长期中,就业实现充分就业,产出为潜在产出,在技术不变条件下,产出边界限制了总产出几乎不发生变化。但在长期中,技术进步和一些生产破坏(如战争、疾病)是可能发生的,这导致长期古典总供给曲线向右或向左移动,进而提高或减少均衡国民收入。


参考文献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 N.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九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3. 颜鹏飞,西方经济学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