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 ,我是东哥说-MES
由于文本格式的问题,我已经把排好版的笔记上传到网站,可以通过下载资源的方式阅读学习
第六章 提炼:萃取本质
2025/05/30 发表想法
这个方法不错、以后就按照这样的进行摘抄
原文:请将未来的自己设想成一位极度挑剔、忙碌而又缺乏耐心的客户,"他"根本没有时间从浩瀚的文字海洋中仔细翻找一颗颗遗珠,而你的任务则是向其兜售自己的笔记并尽可能卖出好价钱

2025/06/09 发表想法
第一层级:首先提炼关键内容、纲要或重点内容
原文:第一层级"提炼---抓取并收录于笔记中的原始文字。请注意,我并没有将整篇文章保存下来,而仅仅截取了一些关键内容。在这一层级中只保留"最好、最重要、最相关"的文字,以为后续的组织、提炼、表达等步骤提供便利。
2025/06/09 发表想法
第二层级:
提炼第二层级就是在休息日或夜晚周末进行,利用碎片时间进行提炼,这样可能需要2,3分钟就可以完成
原文:通常我会在诸如公休、夜晚或周末等空闲时间执行这一步骤,在开展其他项目的间隙,或是各种碎片时间里见缝插针。具体做法就是将笔记的主要内容作黑色加粗处理 ,包括提纲挈领的关键词、介绍写作背景的备注以及让我产生强烈共鸣的金句(即使似懂非懂)等。
2025/06/09 发表想法
第三层级
提炼内容 ,可以和第二层级的要做个区分,如果第二层级用加粗显示,第三层级就用高亮显示。
原文:我推荐使用大多数笔记应用中的"突出显示"功能,它可以将选定的段落加以黄色高亮处理,就像我们在学生时期经常使用的荧光记号笔一样(由于书页单色印刷的原因,反映在本案例中则以浅黑色呈现)。如果你的笔记应用不具备"突出显示"功能,你也可以使用下划线或其他方式加以替代。
2025/06/09 发表想法
第四层级
就是总结纲要 ,为了便于记忆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语言
原文:在极少数情况下,对于一些极其特殊和有价值的信息,我们还可以继续添加下一个层级,也即所谓的纲要。具体来说就是,在笔记的顶部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一些概括性的项目符号。一般来说,当你对某篇笔记爱不释手时,那可能表明它已经涉及了某些根本性的思考,这便是需要添加第四层级的强烈信号。在制作纲要时,只须参考第二、三层级的粗体和高亮文字即可,这比对整篇文章做全面总结要简单得多。

打造收放自如的"知识版图"
渐进式归纳法"的各个层级让我们能够根据不同的实际需求采取不同的笔记处理方式。 在初次接触某个新信息时,你会深入钻研,尽可能覆盖到每一个细节;而当再次相遇时,你便无心从头到尾探究一番,只想重温一下上次阅读后归纳出的精简内容。 于是,你可以根据时间充裕程度(话说时间怎么会"充裕"呢?),选择富含细节的第一层级,或是更加精练的第二、三、四层级。简言之,你可以 根据实际情况对花费在某份笔记上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个性定制。
这就好比为你的笔记配备了一幅数字版图,和智能手机里的地图应用一样,可以根据对细节的要求进行相应收放。在导航至新目标时,你可能需要放大地图并准确了解每条车道的情况;当策划越野旅行时,你可能需要缩小地图以对整个行程做宏观把握。对于你的知识版图来说亦是如此---有时你需要放大版图以检视某项具体的研究发现,有时则需缩小版图以就某一话题做广泛涉猎。利用"渐进式归纳法",你可以为自己的第二大脑打造一幅载满创新思想的知识版图。你所做的重点标识便是一块块路标和指示牌,引导你在思想的网络中畅快遨游。知识版图的打造过程无须变动或是删除任何信息,原始笔记中的每段文字都原封未动,你可以自由精简且不必担心丢失原文。有了这块版图,你可以对自己抓取到的所有信息了然于胸。它既可帮助你寻找既定目标,又可用于探索未知领域。
"渐进式归纳法"可以帮助你将精力聚焦于笔记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上 ,而非在标签、标记、链接或其他某些高级功能上耗费过多时间。 即使在精力极度有限的情况下,亦可通过这一简单可行的技巧实现价值提升。最为重要的是,它可以让你的注意力集中于所读和所学的内容本身,这从长期来看是大有裨益的。
关于"渐进式归纳法"的四个案例
# 播客和音频
某些情况下,你可能无法第一时间记录笔记,不过这并无大碍。记得有一个周末,我和妻子开车前往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山脉的爱彼迎(Airbnb)小屋度假。驾车途中我们打开了播客应用,里面播放的是主持人与一位名叫梅根·特普纳的培训师之间的轻松对话,后者经营着一家名为"烹饪营养学院"的在线培训机构。
# 会议记录
2025/06/09 发表想法
嗯,谁的太对了,会议纪要就是一大堆闲言碎语,确实如何利用可以产生打的价值制值得总结
原文:制作会议记录是非常普遍的做法,不过我们可能并不清楚应当如何处理这些笔记。它们往往表现为一大堆闲言碎语中夹杂着几条行动建议,显得格外凌乱。我通常会利用"渐进式归纳法"对通话内容进行总结,以确保充分挖掘其中价值。
制作会议记录是非常普遍的做法,不过我们可能并不清楚应当如何处理这些笔记。它们往往表现为一大堆闲言碎语中夹杂着几条行动建议,显得格外凌乱。我通常会利用"渐进式归纳法"对通话内容进行总结,以确保充分挖掘其中价值。
毕加索的秘密:大道至简
下面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创意大师们是如何在作品中体现提炼功力的。《公牛》是巴勃罗·毕加索于1945年绘制的一幅代表作。它如教科书一般诠释了"提炼"活动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下是毕加索为了研究公牛的基本形态而绘制的一系列图像。实际上,我们从每种艺术形式中都能够发现"提炼"的身影。而下例中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毕加索将每个绘制步骤都完整保留了下来。

由繁至简是作者把名人创作的过程详细的概括出来了 ,但是我想我们普通人还差缺一个过程,那就是 由简至繁在到由繁至简的过程 ,我们在出作品前,反而想的太完美而不敢行动,所以我们先行动起来,先起飞再调整姿态。
原文:从左上角开始依序而下,可以看出毕加索正在一步步地解构公牛的形态。在最初的几幅图中,他加入了更多细节,表现为牛角更加饱满、尾巴更加立体、皮肉更加厚实和富有质感等。这便是先予后取之道。自第四幅图之后,提炼的技法正式登场。毕加索开始用锐利的白色线条勾勒出公牛的主要肌肉。之前的平滑线条变得棱角分明,动物身躯整体呈现出几何形态。到了第五和第六幅图,毕加索舍弃了公牛头部的大量细节,进一步简化了牛角、尾巴和腿,并加入了一条贯穿整个身躯的白色线条以提示重心,从而使整个画面显得相当简约。在之后的几幅图中,公牛的形态已经被简化为一系列黑白相间、相互拼接在一起的简单形状。腿部变成了简单的线条,而躯体的正面和背部则用饱满的色块表示。到了最终的画作上,甚至连硕果仅存的几处细节都被剥离出来,整个画面只剩下寥寥数笔,但却将一头公牛的体态神韵勾勒得惟妙惟肖。
笔记新手最常犯的三个错误
# 错误1:过度标记重点
对于工作笔记来说,更要注重化繁为简 。当然,你大可以整篇整篇地照抄原文,亦可以成堆成堆地收藏网帖。这是你的自由。不过你很快便会发现,如此不加筛选地收罗海量素材,只会让后续的信息梳理工作变得繁重无比。如果什么都想要,最后就什么都得不到。
请记住,笔记不是官方文档,无须做到滴水不漏。它们更像是夹杂在一本本厚重书籍里的小小书签,时刻提醒着读者:"嘿,这儿有精彩的内容!"若有必要,你随时可以回顾和重温完整的原始材料,而笔记的作用则在于,帮助你在需要的时候迅速定位这些信息。
**关于画重点的一个有效的经验法则就是,每一层级的重点不应超过上一层级内容的10%~20%。**譬如你从某本书中摘抄了500多字的文本,那么第二层级的黑体加粗内容不应超过100字,而第三层级的高亮内容不应超过20字。这并非严谨的科学,不过一旦掌握这一原则,你便会在画重点的时候懂得见好就收。
# 错误2:缺乏明确目标
关于"渐进式归纳法"的一个最常见的问题是:"我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画重点?"对此,我的答案是:在准备创作时。
我们需要先明确笔记的使用目的。例如,当准备写博客文章时,我通常会从与当前主题相关的一堆笔记中标记出最有趣的部分。如此一来,我便通过一个简单可控的任务为正式写作做了热身,正如运动员赛前的热身和伸展运动一样。
当准备和律师通话时,我通常会将我们上次的通话记录标记重点,并将决策要点和行动项目列入议程。我的律师每次都惊讶于我的充分准备,而实际上我只是希望尽可能地控制通话时间以便节省咨询费用。
对此, 我们需要遵循的原则是,对既定笔记的每一次处理,都应当能使未来的自己更易挖掘其中价值---具体方式包括画重点,添加标题、项目符号或注释等 。这是信息管理的铁律---"接触信息"与"改善信息"必须同步进行。如此方能实现"访问笔记越频繁,价值发掘越深入"的良性循环。
# 错误3:故作高深
学会提炼萃取,将使你终身受益 。 回想一下,你是否曾被某位说书者的精彩叙述吸引得欲罢不能,他的故事显然经过精雕细琢,去除了许多不必要的细节;回想一下你最近一次站在某幅名画之前叹为观止的场景。它之所以让你瞬间沦陷,是因为其中所蕴含的创作理念能够以最为明快干练的方式,透过画布直达你的心房。即使在日常沟通中,简明扼要也是促成一场酣畅淋漓的对话的要诀 。个人友谊、工作关系和领导能力的核心在于沟通,而沟通的核心则在于精练。记录笔记的习惯可以让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提炼能力
课后思考:请对未来的自己好一些
对于思考和创新来说,并非总是多多益善。 我们应当通过有效的提炼,将自己的创新思想变得简洁凝练 ,如此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无法迅速调取和便捷使用的信息是没有存在感的。时间就是金钱和生命,因此我们必须尽己所能, 不断改善第二大脑中的信息发现机制 。 对于信息的分析和研究要做到未雨绸缪,切勿等到大好机会近在咫尺了再临时抱佛脚。早在我们阅读文章、学习新知,以及 对外部世界产生好奇的第一时间,就应采取有效措施 ,为今后未知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
首先,利用"复制粘贴"命令或"抓取"工具,将该段内容中最精彩的部分摘录为一份新笔记。如此便完成了第一层级的提炼---存储于第二大脑中的原始摘录 ;然后,对该篇摘录加以通读,将其中的重点和要点进行加粗处理。注意不要掺杂太多理性分析,而应追随内心的悸动确定如何区分重点。这些粗体字文本即为第二层级的提炼
接下来, 仅聚焦粗体字部分,并将其中的精华内容高亮处理 (如果你的笔记应用没有"突出显示"功能,可以用下划线代替) 。**这一步骤的要诀在于让自己极尽挑剔:整篇笔记中配得上高亮处理的不过寥寥数句,甚至百里挑一。**不仅如此,这些文字还必须高度凝练,足以提纲挈领、统揽全篇。这便是第三层级的提炼,在绝大部分情况下足堪大任。
评判笔记"可见性"的一个有效标准是使用者能否一览全局。试着将笔记搁置一段时间,等自己将各种细节忘得七七八八时重新回顾。给自己30秒时间,看看能否通过此前高亮处理的文字迅速重拾记忆,于是你便可以判断出这篇笔记的重点画得太多还是太少了。
每标记一个重点,都是在改进一次判断: 优中选优再选优。这是一项需要时间沉淀的技能 。你的判断力越强,笔记效率就越高,收获的乐趣也越多,因为 你知道自己投入的每一分注意力都会创造出持久的价值。这种不断取得进步的感觉可以说是无比美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