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工智能的大爆发时代,各种"智能体"(Agent)和"多模型协作"系统展示爆点增长。你可能听过 AutoGPT、ChatDev、或者最近爆红的小智 AI 机器人。但在这些系统背后,有一个非常重要却常被忽视的基础设施: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
今天我们将用不烧脑的方式讲清楚它到底是什么、能干啥,并通过"小智 AI 机器人"这个例子来帮你完全理解!
🌟 什么是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
一句话解释:
MCP 是用来标准化多模型协作和上下文共享的协议。

❓ 更直白地说:
你可以把 MCP 想象成是多位"AI 员工"在一起工作时的沟通规范和共享记事本 。每个模型(像是 GPT-4、Claude、Gemini 等)都有自己的专长,MCP 让它们有经纪地合作,不说错话、不重复劳动、也不相互打架。
🧠 为什么需要 MCP?
假设你开发了一个多智能体系统,里面有 3 个 Agent:
- 
🎨 小画:会用 DALL·E 或 Stable Diffusion 画图 
- 
👩💻 小码:专注于写代码 
- 
📚 小研:会搜索资料写总结 
他们都很强,但如果没有一个共享的"脑子",他们会出现这些问题:
- 
小画不知道小码之前生成了什么内容 
- 
小研总结了资料,但别人看不到 
- 
大家各说各话,重复劳动或相互矛盾 
这时 MCP 就演绎了重要角色!
🛠️ MCP 的核心机制(用"会议"类比)
| 元素 | 类比 | 说明 | 
|---|---|---|
| Context | 会议记录 | 每个模型都能读写的共享上下文 | 
| Model | 与会人员 | 可以执行任务的 AI 模型 | 
| Function | 发言请求 | 每个模型可以调用的技能 | 
| Protocol | 会议流程 | 管理模型的调用顺序和信息共享方式 | 
👀 举个例子:小智 AI 机器人
最近爆红的开源项目"小智 AI 机器人"就是一个 MCP 实战案例。
小智能干啥?
接收任务、规划步骤、调用不同模型帮你解决问题,比如:
"帮我写一篇关于 MCP 的博客、配张图、顺便发布到公众台。"
🧌 小智内部怎么用 MCP?
- 
小智会先用一个"主控模型"分析用户任务 
- 
然后根据任务内容调用子模型(比如调用 ChatGPT 写文章,调用 SD 画图) 
- 
所有中间过程、上下文、历史操作,都通过 MCP 规范写入共享上下文 
- 
每个 Agent 只需关注当前步骤,但仍能"读懂"整个展展 
- 
任务完成后,小智还能总结整个过程,输出完整报告 
✅ MCP 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 
保证每个模型都"知情" 
- 
自动记录上下文,避免模型之间"断片" 
- 
可以回放整个任务流程,方便调试和学习 
📎 MCP 的协议格式长啥样?
下面是一个简化版 MCP 上下文结构示意:
{
  "context": {
    "history": [
      {"role": "user", "content": "帮我写一篇关于MCP的博客"},
      {"role": "planner", "content": "任务分解为写文案、画图、发布"}
    ],
    "artifacts": {
      "draft": "第一稿博客内容...",
      "image": "图像链接或描述"
    },
    "functions": [
      {"name": "generate_blog", "model": "GPT-4"},
      {"name": "generate_image", "model": "SDXL"}
    ]
  }
}🧐 总结一下
| 问题 | MCP 怎么帮你解决? | 
|---|---|
| 多个模型配合困难? | 统一上下文,此间可读 | 
| 模型对话记忆混乱? | 持久上下文记录 | 
| 系统难以扩展? | 接入标准接口就能用 | 
| 想加插件、函数? | MCP 支持 Function Calling 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