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eact 里用 useEffect
钩子发请求

这段代码是 React 里用 useEffect
钩子发请求 ,得这么分析:
useEffect
第二个参数是[]
(空依赖数组 ) ,这意味着 组件挂载完成后,只执行一次 。- 里面用
get
(应该是封装的请求方法,类似fetch
/axios
)发请求到/api/packages
,拿到数据后用setPackages
存起来。
接着看选项:
A :"每次 packageList
变就请求" → 错!依赖数组是空的,不会因 packageList
变化重复执行。
B :"不知道啥时候请求" → 错!依赖空数组,是组件 挂载时(mount)执行一次 ,很明确。
C :"挂载时请求数据" → 对!符合 useEffect
空依赖数组的逻辑,组件一加载就发请求拿数据。
D :"卸载时(dismount)请求" → 错!useEffect
里的逻辑是挂载后执行,卸载时不这么运行。
所以正确答案是 C ,下次再遇到,结合依赖数组理解就清晰啦,加油~
【发神经的碎碎念/我的想法】我一点看不懂,我是猪,我觉得选a吧,我印象里面useffect是类似于回调函数的功能呢实现监听?
你之前觉得 useEffect
类似 "回调函数" 实现监听,这个感觉其实有点接近,但可以更精准地理解:
useEffect
是 React 专门用来处理 "副作用" 的钩子。什么是副作用?简单说,就是组件渲染过程之外的操作,比如:
- 发网络请求(获取数据)
- 操作 DOM(比如手动改元素样式)
- 设置定时器、监听事件等
这些操作不能直接写在组件函数里(会导致无限循环渲染) ,所以需要用 useEffect
包裹,让 React 知道 "这部分逻辑是副作用,要单独处理"。
用 useEffect
发请求的典型场景分析
比如你可能见过这样的代码:
jsx
javascript
useEffect(() => {
// 发请求的逻辑
fetch('/api/data')
.then(res => res.json())
.then(data => setData(data));
}, []); // 注意这个空数组
分析时重点看两个部分:
- 第一个参数(函数):里面写具体的副作用逻辑(比如发请求)。组件挂载后,React 会执行这个函数。
- 第二个参数(依赖数组) :决定这个副作用 "什么时候执行":
- 如果是
[]
(空数组):只在组件第一次挂载时执行一次(适合初始化请求数据)。 - 如果里面有值,比如
[userId]
:组件挂载时执行一次,之后每次userId
变化时再执行(适合依赖某个变量的请求,比如切换用户时重新请求数据)。 - 如果没有这个参数:每次组件渲染都会执行(很少用,容易出问题)。
- 如果是
你的想法对吗?
你说 "类似回调函数实现监听",可以这么理解:
useEffect
确实像一个 "回调",但它监听的不是事件,**而是组件的生命周期 (挂载、更新、卸载)和依赖变量的变化**。- 比如空依赖的
useEffect
,就像 "监听组件挂载完成" 这个时机,然后执行发请求的回调。
所以核心不是 "监听数据变化",而是**"在特定时机执行副作用"**,发请求只是副作用的一种常见用法~
刚开始分不清很正常,多写两个例子(比如用 useEffect
加载列表数据、切换筛选条件时重新请求),很快就会有感觉啦!
2 异步请求(POST)的执行顺序

这段代码的关键,就是 "异步请求(POST)的执行顺序" ,咱们结合 JavaScript 的 "异步特性" 再深入讲:
1. 为什么是 "先发请求,再改状态"?
JavaScript 里,post
这类网络请求是 "异步操作" :
- 当代码执行到
post(...)
时,浏览器会 "单独开一个线程" 去发请求、等响应 ,不会阻塞后面的代码 (但这里后面没代码,核心是then
的逻辑)。 - 只有当请求成功(拿到响应)后,才会执行
.then(...)
里的回调函数setAdmin(!admin)
。
所以顺序一定是!!!!!!!!!!:
发 POST 请求(异步开始)
→ 等待响应(此时主线程继续干别的,但这里没别的代码)
→ 响应成功 → 执行 setAdmin(改状态)
2. 考点本质:"异步操作的回调顺序"
这段代码想考的,就是你是否理解:
- 异步操作(比如网络请求、定时器)不会 "立即执行回调" ,必须等操作完成(如请求成功)才会触发。
- 所以代码里的逻辑是 "先发起异步请求,等请求结束后,再执行状态更新" ,对应选项 D 。
3. 类比生活场景(帮你记住)
可以把 post(...)
想象成 "点外卖":
- 你下单(
post
)后,外卖员需要时间送餐(异步等待)。 - 只有等外卖送到(请求成功),你才会 "确认收货、开心吃饭"(执行
setAdmin
改状态 )。
这样是不是更直观?
4. 拓展:如果想 "先改状态,再发请求" 怎么办?
如果需求反过来(虽然本例不是),想 "先改前端状态,再发请求",代码要这么写:
js
javascript
const handleToggleAdmin = () => {
// 1. 先改状态
setAdmin(!admin);
// 2. 再发请求(此时状态已经是新的了)
post("/api/user/admin", { admin: !admin });
};
但这种写法要注意:!admin
是 "改状态前的值",如果想传新状态 ,得用 setAdmin
的回调形式(因为 setState
可能是异步的):
js
javascript
setAdmin(prevAdmin => {
const newAdmin = !prevAdmin;
post("/api/user/admin", { admin: newAdmin });
return newAdmin;
});
不过这是进阶用法,先掌握基础的 "异步回调顺序" 就够啦~
总结一下:
这段代码的考点,就是 "异步操作(POST 请求)的执行顺序" ,必须等请求成功,才会执行后续的状态更新。抓住 "异步回调" 的特点,这类题就迎刃而解啦!
1. 先看组件部分
jsx
javascript
<Button onClick={handleToggleAdmin} />
这是 React(或类似框架)里的按钮组件,点击按钮时,会触发 handleToggleAdmin
这个函数。
2. 再看 handleToggleAdmin
函数逻辑
js
javascript
const handleToggleAdmin = () => {
post("/api/user/admin", { admin: !admin })
.then(() => {
setAdmin(!admin);
});
};
-
第一步 :
post("/api/user/admin", { admin: !admin })
post
是发送POST 请求 的方法(类似fetch
/axios
的 POST 调用),会把数据({ admin: !admin }
,这里!admin
是切换布尔值 ,比如原本admin
是true
,就变成false
,反之亦然 )发送到/api/user/admin
这个接口,告诉后端 "要修改用户的 admin 状态"。
-
第二步 :
.then(() => { setAdmin(!admin); })
then
是等 POST 请求成功响应后,执行的回调。setAdmin(!admin)
是修改前端组件里的admin
状态(比如用useState
管理的状态),让页面上的显示跟着变化。
3. 分析执行顺序
代码里的逻辑是:
- 先发送数据(POST 请求)到后端(告诉服务器要切换 admin 状态)。
- 等请求成功后,再切换前端的
admin
状态(更新页面显示)。
4. 对应选项判断
- A:"切换状态 → 再请求数据" → 错!实际是先请求(发数据),再切换状态。
- B:"切换状态 → 再发数据" → 错!是先发数据,再切换。
- C:"请求数据 → 再切换状态" → 错!这里是 POST 发数据,不是获取(fetch)数据。
- D :"发数据(send data) → 再切换状态(toggle state)" → 对!和咱们分析的顺序一致:先
post
发数据,成功后再setAdmin
切换状态。
总结一下:代码逻辑是点击按钮 → 发 POST 请求给后端 → 请求成功后,修改前端的 admin 状态 ,所以选 D 。多拆解几次这种小例子,慢慢就熟悉啦,加油~
【send data发数据就是发请求的意思吗?】
在编程里,"send data(发数据)" 和 "发请求" 关系紧密,但不完全等同 ,得结合场景看:
1. 狭义区别(严格定义)
-
"发请求(如 POST、GET)" :是一个完整的动作,包含:
- 告诉服务器 "我要干啥"(比如 POST 请求的 URL、请求方法)。
- 可能携带数据(比如 POST 里的
{ admin: !admin }
)。 - 等待服务器响应(成功 / 失败)。
-
"send data(发数据)" :更侧重 **"传递内容" 这个行为 ** 。比如在 POST 请求里,
send data
就是把{ admin: !admin }
传给服务器,但它只是 "发请求" 里的一部分 。
2. 代码里的 "send data" 和 "发请求"
回到你代码里的场景:
js
javascript
post("/api/user/admin", { admin: !admin })
- 这里的
post
本质是 **"发一个 POST 请求"** ,而{ admin: !admin }
就是 **"要发送的数据(send data)"** 。
所以可以理解为:
"发请求(POST)的过程中,包含了'发数据(send data)'这个动作" 。
3. 日常交流里的 "偷懒说法"
实际开发聊天时,大家会 "偷懒" 说:
- "发个请求给后端,把用户数据传过去" → 这里的 "发请求" 就包含了 "send data(传数据)"。
- 尤其是 POST 请求(专门用来提交数据),几乎等同于 "发数据给服务器"。
总结
- 严格技术定义 :
send data
是 "发请求" 里的一个环节(传递内容)。 - 实际开发交流:聊 "发 POST 请求" 时,经常和 "send data(传数据)" 混用,因为 POST 请求的核心就是 "给服务器传数据"。
所以回到题目里,选项 D 说 "Send data then toggle state" ,这里的 "Send data" 其实就是指 "发 POST 请求(同时传递数据)",逻辑是对的~
3 条件渲染(conditional rendering)

React 里用三元表达式做条件渲染 确实很灵活,本质是利用了 JSX 支持嵌入 JavaScript 表达式 的特性,咱们拆解看看:
1. 核心原理:JSX 里的 JavaScript 表达式
在 React 的 JSX 中,只要用 {}
包裹,就可以嵌入 任意 JavaScript 表达式(注意是 "表达式",不是完整的语句)。
而三元表达式(condition ? a : b
)本身就是一个合法的 JavaScript 表达式 ,所以可以直接写在 JSX 里,用来决定 "渲染哪一段内容"。
2. 代码拆解
看你贴的例子:
jsx
javascript
return loading ? (
<div>
<h1>Title</h1>
<p>Loading... Buy bitcoin while waiting for the page to load</p>
</div>
) : (
<div>
<h1>Title</h1>
<p>Actual page content</p>
</div>
);
loading ? ... : ...
:根据loading
的布尔值,决定渲染哪一个<div>
。()
括号 :纯粹是为了代码换行好看,去掉括号也能运行(但建议保留,避免运算符优先级问题)。- JSX 片段 :三元表达式的
a
和b
部分,分别是一整段 JSX(包含<div>
、<h1>
等),这完全合法,因为 JSX 本身就是表达式。
3. 还能塞更复杂的逻辑吗?
理论上,只要是JavaScript 表达式,都可以往三元里塞,比如:
例子 1:嵌套三元(不推荐,可读性差)
jsx
javascript
// 不建议这么写,太绕!
return isLoading ? (
<p>Loading...</p>
) : isError ? (
<p>Error!</p>
) : (
<p>Content</p>
);
例子 2:调用函数(推荐,拆分逻辑)
jsx
javascript
// 把复杂内容拆到函数里,更清晰
const renderLoading = () => (
<div>
<h1>Title</h1>
<p>Loading... Buy bitcoin while waiting for the page to load</p>
</div>
);
const renderContent = () => (
<div>
<h1>Title</h1>
<p>Actual page content</p>
</div>
);
return loading ? renderLoading() : renderContent();
4. 什么时候用三元表达式?
- 简单条件 :像例子里的
loading
切换,直接用三元很简洁。 - 复杂条件 :如果逻辑太多,建议拆成单独的函数或组件(比如上面的
renderLoading
),避免 JSX 里堆太多内容,影响可读性。
5. 类似的灵活用法
除了三元表达式,JSX 里还能嵌入其他 JavaScript 表达式,比如:
逻辑与(&&
)
jsx
javascript
// loading 为 true 时,渲染 <p>Loading...</p>
return (
<div>
{loading && <p>Loading...</p>}
{!loading && <p>Content</p>}
</div>
);
映射数组(map
)
jsx
javascript
// 把数组转成 JSX 列表
const items = [1, 2, 3];
return (
<ul>
{items.map(item => (
<li key={item}>{item}</li>
))}
</ul>
);
总结
React 的 JSX 因为支持嵌入 JavaScript 表达式 ,所以能和三元表达式、map
、&&
等灵活结合,实现 "条件渲染""列表渲染" 等功能。
你觉得 "神奇" 是因为它打破了传统 HTML 和 JavaScript 的边界,让逻辑和 UI 能更紧密地结合~ 多写几个小例子(比如用三元切换登录 / 注册表单、用 map
渲染 todo 列表),就能彻底掌握这种灵活用法啦!
4 关于jsx的一点点想法
【jsx就是在js里面写html风格的代码吧,我看到前面有这个花括号的引入,还有return以及html里面的标签我就感觉是jsx语法,实际上我不是很熟悉,但是这些语法原理不太懂应该不怎么影响】
你理解得没错,JSX 本质就是在 JavaScript 里写类 HTML 风格的语法,是 React 里很有特色的部分。虽然刚开始会觉得陌生,但掌握几个核心点后,其实很好上手,而且就算暂时不懂深层原理,也不影响你用它写页面~ 下面用最通俗的方式,给你拆解 JSX 的关键逻辑,帮你 "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1. 为什么要有 JSX?(解决的痛点)
想象一下,如果不用 JSX,写 React 组件得这么写:
js
javascript
// 纯 JavaScript 创建 DOM,可读性极差
const element = React.createElement(
'div',
{ className: 'container' },
React.createElement('h1', null, 'Title'),
React.createElement('p', null, 'Content')
);
而用 JSX 就可以简化成:
jsx
javascript
// 类 HTML 语法,直观又好写
const element = (
<div className="container">
<h1>Title</h1>
<p>Content</p>
</div>
);
核心作用 :让开发者用更像写 HTML 的方式写 React 组件,大幅提升开发效率和可读性,本质是 React.createElement
的 "语法糖"(底层还是会转成 JavaScript 调用)。
2. JSX 的 3 个关键规则(必知)
(1)必须返回 "单个根元素"
JSX 要求最外层必须有一个 "根容器",否则会报错。比如:
jsx
javascript
// 正确:用 <div> 包起来
return (
<div>
<h1>Title</h1>
<p>Content</p>
</div>
);
// 错误:两个并列的根元素
return (
<h1>Title</h1>
<p>Content</p>
);
// 也可以用 React.Fragment 当"无形容器"(不生成额外 DOM)
return (
<React.Fragment>
<h1>Title</h1>
<p>Content</p>
</React.Fragment>
);
// 简写:<>...</>
return (
<>
<h1>Title</h1>
<p>Content</p>
</>
);
(2){}
里写 JavaScript 表达式
只要用 {}
包裹,就能在 JSX 里嵌入任何 JavaScript 表达式(注意是 "表达式",不是完整的语句)。比如:
- 变量、函数调用、三元表达式、数组
map
等。 - 不能直接写
if/for
语句(但可以用三元、&&
替代)。
示例:
jsx
javascript
const name = '小明';
const age = 18;
// 嵌入变量
return <div>姓名:{name},年龄:{age}</div>;
// 三元表达式
const isLoading = true;
return <div>{isLoading ? '加载中...' : '内容加载完成'}</div>;
// 数组 map(渲染列表)
const list = [1, 2, 3];
return (
<ul>
{list.map(item => (
<li key={item}>{item}</li>
))}
</ul>
);
(3)属性名用驼峰式,部分关键字要替换
因为 JSX 最终会转成 JavaScript,所以属性名要符合 JavaScript 的 "驼峰命名",而且有些 HTML 里的关键字不能用:
class
→ 换成className
(因为class
是 JavaScript 的关键字)for
→ 换成htmlFor
(因为for
也是 JavaScript 的关键字)
示例:
jsx
javascript
// 正确写法
return (
<div className="container" tabIndex="0">
<label htmlFor="input">输入框:</label>
<input type="text" id="input" />
</div>
);
3. JSX 是怎么 "变成" 真实 DOM 的?(原理 optional)
虽然你暂时不懂原理也能用,但了解一下会更通透:
- 写的 JSX 代码,会被 Babel 等工具转译成
React.createElement(...)
的调用(也就是开头提到的纯 JavaScript 写法)。 - React 再把
React.createElement
生成的 "虚拟 DOM",和浏览器的 "真实 DOM" 做对比(diff 算法),最终更新页面。
简单说:JSX 是方便开发者写代码的语法糖,底层还是 JavaScript 逻辑 。
4. 学 JSX 的小建议
- 多写小案例:比如用 JSX 写个按钮、列表、带条件渲染的加载提示,把上面的规则用一遍,就能记住。
- 别怕报错:刚开始写 JSX 很容易遇到 "没闭合标签""属性名写错" 等报错,把错误提示读一遍,慢慢就熟悉规则了。
- 不用死记硬背原理:先学会怎么用 JSX 写页面,原理随着学习深入自然会懂(比如学 React 进阶时,会接触虚拟 DOM、diff 算法)。
总结一下,JSX 就是让你用类似写 HTML 的方式写 React 组件 ,**核心就是 {}
嵌入 JavaScript 表达式、遵循驼峰属性名、返回单个根元素这几条规则。**只要多写几个组件,很快就能熟练~ 遇到具体问题(比如报错、不知道怎么渲染列表),再回来查对应的规则就行,完全不用慌!
5 DOM 文档对象模型(Document Object Model)
"DOM" 是 "Document Object Model(文档对象模型)" 的缩写,在网页开发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下面从不同角度来为你介绍:
概念定义
DOM 是一种将文档(比如 HTML、XML 文档)表示为树形结构的编程接口。
在这个树形结构里,文档中的每个元素,像<div>
、<p>
、<img>
等 HTML 标签,甚至是文本、属性,都被抽象成了一个个的 "节点(Node)"。
节点与节点之间存在父子、兄弟等关系,通过这些关系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树状结构。比如下面这段简单的 HTML 代码:
html
预览
html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My Page</title>
</head>
<body>
<h1>Hello, DOM!</h1>
<p>This is a paragraph.</p>
</body>
</html>
它对应的 DOM 树,html
元素就是根节点,head
和body
是它的子节点,title
是head
的子节点,h1
和p
是body
的子节点 。
作用
- 动态操作页面内容 :借助 DOM,开发者可以使用 JavaScript 等脚本语言来动态地创建、修改、删除页面上的元素。比如可以用 JavaScript 获取到某个
<p>
标签,然后修改它里面的文字内容,或者添加一个新的<img>
标签到页面上。示例代码如下:
html
预览
html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body>
<p id="myPara">初始内容</p>
<script>
// 获取id为myPara的元素
const para = document.getElementById('myPara');
// 修改元素内容
para.textContent = "修改后的内容";
</script>
</body>
</html>
- 控制页面样式 :可以通过 DOM 来操作元素的 CSS 样式,比如改变元素的颜色、大小、位置等。可以获取到一个
<div>
元素,然后为它添加或修改class
属性,从而应用不同的样式表规则,或者直接设置元素的style
属性。示例代码:
html
预览
html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body>
<div id="myDiv">示例div</div>
<script>
const div = document.getElementById('myDiv');
// 直接设置样式
div.style.color = "red";
div.style.fontSize = "20px";
</script>
</body>
</html>
- 响应用户交互 :当用户进行点击按钮、滚动页面、输入文字等操作时,浏览器会通过 DOM 来触发相应的事件。开发者可以为元素添加事件监听器,从而实现特定的交互逻辑。比如**为一个按钮添加点击事件监听器,当用户点击按钮时,执行一段代码来实现某个功能,像提交表单、弹出提示框等。**示例代码:
html
预览
html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body>
<button id="myButton">点击我</button>
<script>
const button = document.getElementById('myButton');
button.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
alert('你点击了按钮');
});
</script>
</body>
</html>
与其他技术的关系
在前端开发中,DOM 与 HTML、CSS 和 JavaScript 紧密相关。
HTML 构建了页面的基本结构,CSS 负责页面的样式美化,而 DOM 则为 JavaScript 提供了操作 HTML 和 CSS 的接口,使得网页能够实现丰富的动态效果和交互功能。
同时,在现代前端框架如 React、Vue、Angular 中,虽然它们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操作 DOM(比如 React 使用虚拟 DOM 技术来提高性能),但本质上依然是基于 DOM 的概念来实现对页面的渲染和更新。
6 在 React 中不能直接渲染像 :D
这样特殊字符组成的内容

在 React 中不能直接渲染像 :D
这样特殊字符组成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原因:
1. 语法和规范角度
React 使用 JSX 语法来描述 UI 结构,它最终会被转换为 JavaScript 代码。JSX 本质上是 JavaScript 表达式的语法糖,在渲染内容时,需要符合 JavaScript 的语法规则以及 React 对可渲染内容的要求。
通常来说,在 JSX 里可以渲染以下几种类型的内容:
- 字符串 :像普通的文本
"Hello, World"
,这是最常见的可渲染文本内容。 - 数字 :例如
42
,会被转换为字符串形式展示在页面上。 - React 元素 :比如
<div>Some content</div>
,也就是通过 JSX 语法创建的各种 HTML 标签元素或自定义组件。 - 数组 :数组中的元素如果是上述几种可渲染类型,那么数组会被逐一渲染,常用于列表渲染,比如
[<p>Item 1</p>, <p>Item 2</p>]
。
而 :D
这种特殊字符组合,它既不是标准的字符串格式(没有双引号或单引号包裹,在 JSX 里无法被识别为一个完整的字符串值 ),也不属于其他 React 可直接渲染的类型,所以 React 不知道该如何去渲染它,就会提示错误。
2. 安全和解析角度
React 为了保证应用的安全性,防止 XSS(跨站脚本攻击)等安全问题,对渲染的内容会进行一定的处理和解析。
**如果随意渲染各种不可控的内容,可能会导致恶意代码被执行。**
对于 :D
这样不符合预期格式的内容,React 不会贸然进行渲染。
如果想展示类似 :D
这样的表情符号或特殊字符组合,正确的做法是把它放在字符串中,比如 "I'm happy :D"
,这样 React 就能将其作为普通文本内容进行渲染展示。
7 在 React 里如何用 map
渲染列表

这张 PPT 核心是教你 "在 React 里如何用 map
渲染列表,以及为什么要给元素加 key
(虽然没明说 key
,但隐含这个点)" ,一步步拆:
1. 左边:原始数据(数组里的对象)
你有一个数组,里面存了 4 个对象,每个对象代表一个 "条目",有 id
和 name
。
- 前 3 个
name
是普通文本(比如Buka Buka
、I love web.lab
)。 - 第 4 个
name
是:D
(看起来像表情,React 本身不排斥渲染它,但要 "正确包裹成 JSX" )。
2. 中间:map
函数的作用
map
是 JavaScript 数组的方法,作用是 "遍历数组,把每个元素转换成另一个形式" 。
在 React 里,我们常用 map
把数组里的数据,转换成 JSX 元素 (比如 <div>Buka Buka</div>
),这样就能渲染到页面上。
3. 右边:渲染后的 JSX
通过 map
遍历数组,每个对象被转换成一个 <div>
:
- 前 3 个对象 → 正常转换成
<div>内容</div>
,React 可以渲染。 - 第 4 个对象的
name
是:D
,只要用 JSX 包裹(比如<div>:D</div>
),React 也能渲染(PPT 里说 "React CAN render this!" )。
但要注意:
- 最开始你直接写
:D
,没包裹成 JSX,React 不知道怎么渲染(所以左边标了 "React CAN'T render this!" )。 - 只要用
<div>
之类的标签包裹,变成 合法的 JSX 元素,React 就能渲染。
4. 隐含的关键知识点:key
PPT 没明说,但实际开发中,用 map
渲染列表时,必须给每个 JSX 元素加 唯一的 key
属性 (一般用 id
),否则 React 会报警告。
正确写法应该是:
jsx
javascript
{
data.map(item => (
<div key={item.id}>{item.name}</div>
))
}
key
的作用是 让 React 高效更新列表(识别哪个元素变了,避免重复渲染)。
5. PPT 的意图总结
- 教你:如何用
map
把数组数据 → 转成 JSX 元素 → 渲染到页面。 - 强调:只要内容被包裹成合法的 JSX(比如放在
<div>
里 ),React 就能渲染(包括特殊字符、表情)。 - 隐含:实际开发中别忘加
key
,否则有警告。
简单说,这张 PPT 是 React 列表渲染的 基础教学 ,核心是让你学会用 map
把数据转成可渲染的 JSX。
8 实现'列表渲染'
先看 第一张 PPT(用 map
渲染 <div>
) 
代码的作用是:把数组里的数据,转成 JSX 元素,渲染到页面。
拆解:
-
数据定义:
js
javascriptconst data = [ { id: 0, text: "My favorite food is doritos" }, { id: 1, text: "I like nachos because they look like doritos" }, ];
这是一个数组,里面有 2 个对象,每个对象代表一条 "数据",有
id
(唯一标识)和text
(要显示的内容)。 -
map
遍历数组:js
javascriptreturn data.map((item) => { return <div key={item.id}>{item.text}</div>; });
data.map
:遍历数组data
,把每个item
(数组里的对象)转成一个 JSX 元素。key={item.id}
:给每个生成的<div>
加一个唯一的key
(React 要求列表渲染必须加key
,否则会报警告)。{item.text}
:把对象里的text
内容,放到<div>
里。
-
渲染结果 :
最终会生成两个
<div>
,对应数组里的两条数据:jsx
javascript<div key={0}>My favorite food is doritos</div> <div key={1}>I like nachos because they look like doritos</div>
这些 JSX 会被 React 渲染到页面上,显示成普通文本。
再看 第二张 PPT(用 map
渲染自定义组件 <ItemComponent>
) 
代码的作用和第一张类似,但更贴近 "组件化":把数组里的数据,转成自定义组件,渲染到页面。
拆解:
-
数据定义 :和第一张一样,还是数组
data
,存着两条数据。 -
map
遍历数组:js
javascriptreturn data.map((item) => { return <ItemComponent key={item.id}>{item.text}</ItemComponent>; });
data.map
:同样遍历数组,把每个item
转成 自定义组件<ItemComponent>
。key={item.id}
:一样要加唯一key
,避免 React 警告。{item.text}
:这里的{item.text}
是作为 "子内容"(children
),传递给<ItemComponent>
组件。
-
渲染结果 :
最终会生成两个自定义组件,里面包含数据:
jsx
javascript<ItemComponent key={0}>My favorite food is doritos</ItemComponent> <ItemComponent key={1}>I like nachos because they look like doritos</ItemComponent>
具体显示成什么样,取决于
<ItemComponent>
内部怎么写(比如它可能渲染成带样式的<div>
、<p>
等)。
两张 PPT 的核心意图
它们想教你 "如何用 map
遍历数组,把数据转成 JSX 元素(或自定义组件),实现'列表渲染'" 。
- 第一张是基础版 :直接渲染成 HTML 标签(
<div>
)。 - 第二张是进阶版 :渲染成自定义组件(
<ItemComponent>
),更贴近实际项目里的 "组件化开发"。
总结(一句话理解)
这两张 PPT 是在教你:用 map
把数组数据转成可渲染的 JSX(或组件),让 React 自动生成列表内容 。
本质就是 "数据 → 遍历 → 转成 JSX / 组件 → 渲染到页面" 的过程,这是 React 里列表渲染的核心写法,一定要掌握!
如果还迷糊,就记住:数组里有几条数据,map
就会生成几个 JSX 元素 / 组件 ,这样页面就能显示列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