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2级别自动驾驶 软件架构设计

L2 级自动驾驶(按 SAE 标准定义,为 "部分自动化")的核心是在结构化道路(如高速、城市快速路)中同时实现纵向(加速 / 减速)和横向(转向)控制,但需驾驶员持续监控环境并随时接管。其软件架构需围绕这一目标,平衡功能实现、安全性、成本与用户体验,整体可分为感知、定位与建图、预测、规划、控制、人机交互(HMI)、系统管理及安全保障八大核心模块。

一、架构设计核心原则

L2 级架构需满足以下原则,以适配其应用场景(结构化道路、低复杂度环境)和功能定位(辅助驾驶而非替代驾驶):

  • 场景聚焦:核心支持高速巡航、车道保持、交通拥堵辅助等结构化场景,不覆盖复杂城市道路(如无保护左转)。
  • 成本可控:依赖摄像头 + 毫米波雷达(而非激光雷达),无需高精地图,降低硬件成本。
  • 人机协同:明确驾驶员为责任主体,需设计驾驶员监控、接管提醒等机制,避免系统 "越权"。
  • 功能安全:符合 ISO 26262(功能安全)和 ISO 21448(预期功能安全),确保系统故障或性能不足时可安全降级。

二、核心模块及功能设计

1. 感知层:环境信息采集与解析

感知层是系统的 "眼睛",负责实时获取车辆周围环境数据,为后续决策提供输入。

  • 核心目标:检测关键环境要素(如车辆、车道线、障碍物),输出其位置、速度、类别等信息。

  • 传感器配置

    • 摄像头:负责识别车道线、交通标志、行人、近距离障碍物(依赖图像识别算法)。
    • 毫米波雷达:主力传感器,负责检测远距离(150-200 米)前车、侧方车辆,不受雨雪雾等天气影响。
    • 超声波雷达:辅助近距离(<5 米)检测(如低速跟车时的近距离障碍物)。
    • 注:L2 级通常不搭载激光雷达(成本高),且对环境感知精度要求低于 L3+。
  • 关键算法

    • 目标检测(基于深度学习的摄像头目标识别、雷达点云聚类);
    • 车道线检测(基于边缘检测 + 深度学习,输出车道线位置和曲率);
    • 数据融合(融合摄像头与雷达数据,弥补单一传感器缺陷,如摄像头易受光照影响,雷达缺乏类别信息)。
2. 定位与建图层:车辆自身位置感知

L2 级无需高精地图(HD Map),仅需实现车道级粗略定位,支持车道保持和跟车功能。

  • 核心目标:确定车辆在当前车道内的位置(如距离左右车道线的距离)和行驶方向。

  • 技术方案

    • 多源融合定位:GNSS(GPS / 北斗)提供全局位置,结合 IMU(惯性测量单元)、轮速计修正短时间漂移;
    • 车道线辅助定位:通过感知层输出的车道线位置,直接计算车辆在车道内的偏移量(核心依赖,因结构化道路车道线稳定)。
  • 特点:定位精度要求低(米级即可),无需依赖高精地图的精细语义信息(如车道属性、坡度)。

3. 预测层:周围目标行为预判

预测层需预判周围目标(如前车、侧车)的短期行为,为规划层提供决策依据。

  • 核心目标:预测 1-3 秒内目标的运动轨迹(如前车是否减速、是否变道)。
  • 场景适配 :L2 级场景为结构化道路(高速、快速路),目标行为模式简单(如车辆变道少、以跟车为主),因此预测逻辑较简单:
    • 前车行为预测:基于历史速度、加速度,预判其是否保持匀速、减速或加速;
    • 侧方车辆预测:结合转向灯信号(若感知到),预判是否会切入本车道。
4. 规划层:行驶轨迹与速度决策

规划层是 L2 功能的 "大脑",根据感知、预测结果和驾驶员输入(如巡航速度),生成安全、舒适的行驶方案。

  • 核心功能

    • 纵向规划(对应 ACC 自适应巡航):根据前车距离、速度及驾驶员设定的巡航速度,决策加速、减速或匀速(确保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
    • 横向规划(对应 LCC 车道居中控制):根据车道线位置,规划车辆在车道内的居中轨迹(避免偏移);
    • 功能组合:支持 "ACC+LCC" 联动(如高速巡航时同时保持跟车和车道居中),或交通拥堵辅助(TJA,低速时自动跟车 + 车道保持)。
  • 约束条件:需满足安全性(不追尾、不压线)、舒适性(避免急加速 / 转向)、合法性(不超速)。

5. 控制层:执行器指令转化

控制层将规划层的决策转化为车辆执行器(油门、刹车、转向)的具体操作,是 "手脚"。

  • 核心目标:精准执行规划的速度和轨迹,同时响应驾驶员接管(如驾驶员踩油门 / 打方向盘时,系统退出)。
  • 关键技术
    • 纵向控制:通过调节油门开度(加速)或刹车压力(减速),实现目标速度;
    • 横向控制:通过控制转向电机角度,实现车道居中(需考虑转向系统延迟和车辆动力学特性);
    • 权限管理:实时检测驾驶员操作(如方向盘扭矩、踏板信号),优先级高于系统控制(确保驾驶员可随时接管)。
6. 人机交互(HMI):驾驶员与系统的沟通桥梁

HMI 负责向驾驶员传递系统状态,同时接收驾驶员指令(如激活 / 退出功能、设定巡航速度)。

  • 核心功能
    • 状态显示:在仪表盘 / 中控屏显示 "ACC 激活""车道保持中""与前车距离""系统即将退出" 等信息;
    • 提醒机制:通过声音(蜂鸣)、震动(方向盘 / 座椅)或视觉(图标闪烁)提醒驾驶员接管(如车道线丢失、传感器故障);
    • 操作入口:提供物理按键(如方向盘巡航按钮)或触屏,支持功能开关、速度调节。
7. 系统管理模块:功能激活与状态监控

负责 L2 功能的 "开关控制" 和健康管理,确保系统在合适场景下工作。

  • 核心功能
    • 激活 / 退出逻辑:仅在满足条件时激活(如车速 60-130km/h、车道线清晰、前方有可检测目标);当条件不满足(如车道线丢失、恶劣天气导致感知失效)时,逐步退出并提醒驾驶员;
    • 故障诊断:监控传感器、算法、执行器状态,若发现故障(如雷达无信号),立即降级或退出;
    • 日志记录:存储系统运行数据(如感知结果、控制指令),用于后续故障分析。
8. 安全保障模块:风险防控核心

L2 级需通过多重机制确保安全,避免因系统缺陷或驾驶员疏忽导致事故。

  • 核心模块
    • 驾驶员状态监测(DMS):通过摄像头检测驾驶员注意力(如是否注视前方、眨眼频率),若注意力分散,逐级提醒(警告→系统退出);
    • 功能安全(ISO 26262):硬件层面设计冗余(如关键传感器备份),软件层面通过 "watchdog" 监控程序运行,确保故障时进入安全状态(如减速至停车);
    • 预期功能安全(SOTIF):针对感知算法局限性(如暴雨天车道线识别失效),提前定义边界场景,触发时主动提醒接管。

三、L2 架构与高等级自动驾驶的差异

维度 L2 级架构 L3 + 级架构
传感器 摄像头 + 毫米波雷达(低成本) 增加激光雷达 + 高精地图(高成本)
定位依赖 车道线 + GNSS(无需高精地图) 高精地图 + 多源融合(厘米级定位)
驾驶员角色 持续监控环境,随时接管 特定场景下系统主导,需接管时提醒
功能场景 结构化道路(高速、快速路) 覆盖复杂城市道路
算法复杂度 低(规则 + 简单深度学习) 高(多模态融合 + 强化学习)

总结

L2 级自动驾驶软件架构以 "结构化道路辅助驾驶" 为核心,通过感知(摄像头 + 雷达)、定位(车道线辅助)、预测(简单场景)、规划(ACC+LCC)、控制(执行器协同)五大模块实现功能,并依赖 HMI、系统管理和安全模块确保人机协同安全。其设计重点是成本控制、场景适配和驾驶员监控,为高等级自动驾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