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Y】Abaqus“壳”单元概述与应用(三)——非线性拟协调固体连续壳单元CSS8

前 言

在现代工程结构分析中,板壳类结构(如航空航天领域的飞行器外壳、汽车工业的车身覆盖件、土木工程中的薄壳屋顶等)的力学行为模拟面临着高精度与高效率的双重挑战。

【相关阅读】

【JY】Abaqus壳单元概述与应用(一)

【JY】Abaqus 三维应力单元解析、选择与应用指南

【JY】Abaqus"壳"单元概述与应用(二)------固体壳单元

传统固体壳单元在处理几何非线性、材料非线性及复杂边界条件时,存在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这促使研究者探索新的单元构造方法。非线性拟协调固体壳单元的提出,正是为了突破这些局限,其研究动因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

(一)传统固体单元的固有缺陷

  1. 自锁现象普遍存在

    传统固体单元(如C3D8R)在模拟薄板壳结构时,易出现剪切自锁、薄膜自锁、体积自锁等问题。剪切自锁源于单元位移插值无法准确表征纯弯曲状态下的零剪切应变,导致计算结果刚度偏高;薄膜自锁则因低阶形函数无法捕捉不可伸缩弯曲模式下的面内应变分布,使位移被低估;体积自锁多见于近不可压缩材料分析,由于单元无法准确描述等体积运动,导致体积变化被过度约束。这些自锁现象严重影响计算精度,尤其是在粗网格或大长高比结构中表现更为突出。

  2. 计算效率与精度的矛盾

    为克服自锁问题,需要采用**增强假设应变法(EAS)、假设自然应变法(ANS)**或杂交应力法等,这些方法往往需要引入额外的内部参数或复杂的数值积分,使得单元列式复杂、相对壳单元计算成本增加。

  3. 几何非线性处理的局限性

    现有非线性固体壳单元多基于连续体变形梯度的极分解处理几何非线性,该方法不仅计算量大,且在 Cartesian 坐标系下难以保证旋转描述的准确性。在大变形、大转动问题中,极分解可能导致切线刚度矩阵奇异,影响迭代收敛性。此外,传统单元在处理不规则网格或畸变网格(如C3D8I)时,精度衰减明显,难以满足工程对复杂结构分析的需求。

  4. 层间应力预测能力不足

    在复合材料层合板分析中,传统壳单元常基于平面应力假设,忽略厚度方向正应力,无法准确预测层间应力分布,而层间应力集中是导致层合板分层破坏的关键因素。实体单元虽能提供三维应力,但在大长高比结构中需划分大量单元,计算效率低下,且与壳单元的衔接存在困难。

(二)拟协调元方法的独特优势

拟协调元法作为一种兼顾协调性与计算效率的有限元构造方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放松单元间的协调条件,使应变场在单元内满足连续性,同时通过加权积分弱形式逼近真实应变场。与传统方法相比,拟协调元法具有以下优势:

  1. 从源头克服自锁

    通过合理构造假设应变场,拟协调元可直接避免各类自锁现象。例如,在非线性拟协调固体壳单元中,假设应变场包含高阶应变模式,能准确描述弯曲、剪切等复杂变形,无需依赖减缩积分或增强参数,简化了单元列式。

  2. 良好的网格适应性

    **拟协调元对网格畸变不敏感,在粗网格、不规则网格甚至严重畸变网格下仍能保持较高精度。**这一特性使其在复杂工程结构(如异形薄壳、变厚度构件)的分析中具有显著优势。

  3. 三维应力场的准确表征

    拟协调固体壳单元保留全部六个应力分量,可直接通过三维本构关系求解,无需简化假设,因此能准确预测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层间应力,为层间破坏分析提供可靠依据。

(三)工程需求的推动

随着高端装备制造(如航空发动机机匣、风力发电机叶片)和复合材料结构的广泛应用,对结构分析的精度和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在航天器薄壁结构的大变形分析中,需同时考虑几何非线性与材料非线性 ,传统单元难以兼顾精度与效率;在复合材料层合板的优化设计中,层间应力的准确预测是避免分层失效的关键,而拟协调固体壳单元的三维应力描述能力恰好满足这一需求。此外,工程中的复杂结构常涉及不规则网格划分,拟协调元的网格适应性使其成为理想选择。

非线性拟协调固体壳单元的应用

非线性拟协调固体壳单元凭借其高精度、高效率及良好的适应性,在多个工程领域和学术研究中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几何非线性问题分析

  1. 大变形薄板壳结构

    在薄板的大挠度弯曲、薄壳的失稳分析中,非线性拟协调固体壳单元能准确捕捉结构的几何非线性响应。例如,对固支方板在均布载荷作用下的大变形分析(后期推文介绍,敬请期待!),单元通过共旋坐标法分离刚体运动与弹性变形,结合 von Karman 非线性板理论,可精确模拟载荷 - 位移曲线中的 "阶跃" 现象。即使在粗网格(4×4×2)下,单元计算结果与解析解的误差仍小于 5%,显著优于传统 C3D8R/Solid45 单元。

    将拟协调单元CSS8与 ANSYS 的 Solsh190、ABAQUS 的 SC8R进行对比,从精度、效率、稳定性三方面评估优势。例如,在 薄膜分析中,CSS8 单元在 2×2×2 网格下的位移误差为 5.2%,优于 Solsh190 的 17.3%,SC8R的25%。

  2. 复杂曲面壳结构

    对于含初始曲率的壳结构(如半球壳、圆柱壳),单元能有效避免曲率厚度锁定,准确描述双曲率变形。在顶部开孔半球壳的大变形分析中,八节点拟协调固体壳单元(CSS8)在 16×16×2 网格下的位移计算误差仅为 3.2%,而传统壳单元(如 Abaqus C3D8)误差高达 15% 以上。

  3. 结构失稳与后屈曲分析

    在浅壳结构的失稳分析中,单元结合弧长法可追踪完整的后屈曲路径,准确预测临界载荷和失稳模式。例如,对浅屋顶薄壳在集中载荷作用下的分析,CSS8 单元能清晰捕捉 "snap-through" 现象,其临界载荷计算值与参考解的偏差小于 2%。

(二)复合材料层合板分析

  1. 层间应力预测

    拟协调固体壳单元保留横向正应力(σ_z)和横向切应力(τ_yz、τ_xz),可直接求解层合板的三维应力场,克服传统壳单元忽略厚度方向应力的缺陷。在四层对称(0/90/90/0)层合板的分析中,单元计算的层间剪应力(τ_xz)与弹性力学解析解的误差小于 4%,而基于一阶剪切变形理论的壳单元误差超过 20%。

  2. 复杂铺层结构模拟

    对于反对称铺层(如 0/90)或夹芯结构,单元能准确描述弯 - 拉耦合效应和界面应力连续性。在两层反对称层合板的正弦载荷分析中,CSS8 单元预测的层间正应力(σ_z)分布与高阶理论解高度吻合,可以便携的揭示界面处的应力突变现象,为分层失效评估提供了关键依据。

  3. 功能梯度材料分析

    在功能梯度材料(FGM)梁的弯曲分析中,单元通过材料属性的厚度方向插值,可模拟弹性模量的连续变化,准确计算沿厚度方向的应力梯度。单元计算的正应力(σ_x)和横向切应力(τ_xz)与超细网格高阶实体单元(C3D20)结果的偏差均小于 3%,但同时后者会增加巨大的计算量!

(三)材料非线性问题探索

  1. 弹塑性分析

    **基于塑性节点模型的非线性拟协调固体壳单元,可模拟金属材料的弹塑性行为。**单元通过在节点处检查屈服条件(如 von Mises 准则),将塑性变形局部化于节点,避免了传统积分点塑性算法的数值振荡。如果进行三点弯曲梁的弹塑性分析,单元计算的塑性区扩展路径将与实验结果一致,极限载荷误差将会小于 5%。

  2. 超弹性材料模拟

    对于橡胶等超弹性材料的大变形分析,单元结合 Neo-Hookean 或 Mooney-Rivlin 本构模型,可准确描述材料的非线性应力 - 应变关系。在橡胶支座的压缩试验模拟中,CSS8 单元的载荷 - 位移曲线与实验数据的吻合度超过 95%。

(四)工程结构仿真

  1. 航空航天领域

    在飞行器机翼的气动弹性分析中,单元可模拟薄壁结构的大变形与复合材料层合效应,为结构优化提供数据支持。例如,对含损伤的复合材料机翼盒段分析,单元能准确预测损伤扩展路径上的应力集中,指导维修方案设计。

  2. 汽车工业

    在汽车覆盖件的冲压成形仿真中,单元可兼顾板料的大变形与厚度变化,模拟回弹现象。与传统实体单元相比,拟协调固体壳单元在相同精度下可减少 60% 的计算时间。

  3. 土木工程

    进行薄壳地震作用、风荷载响应分析中,单元能有效模拟壳体的振动与失稳,为结构抗震、抗风设计提供依据。且单元计算的共振频率与实测值偏差小于 2%。

补充EAS与ANS概念原理

在计算力学领域,壳单元的精度与效率始终是研究者关注的核心。当壳体结构面临面内弯曲、出平面弯曲或复杂变形时,传统单元常因 "锁定" 现象(如剪切锁定、厚度锁定)导致结果失真。增强拟应变法(Enhanced Assumed Strain, EAS)与假设自然应变法(Assumed Natural Strain, ANS)的结合,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突破性方案。

壳结构(如飞机机翼、压力容器壁)的力学分析中,"锁定" 是制约精度的关键问题。当壳体厚度远小于其他尺寸时,传统位移协调单元会因应变场近似不足,出现剪切锁定 (横向剪切应变虚假增大)、厚度锁定 (厚度方向应变被过度约束)或体积锁定(近不可压缩材料的体积变化被抑制),导致计算结果 stiffness 偏高、位移偏小。

增强拟应变法(EAS)与假设自然应变法(ANS):

  • 增强拟应变法(EAS):通过引入独立于位移场的增强应变模式,弥补兼容应变场的不足,释放被约束的应变分量(如厚度方向应变),避免体积锁定与弯曲刚度异常。

  • 假设自然应变法(ANS):通过在自然坐标下插值应变分量(如横向剪切应变、厚度应变),确保应变场在单元内的合理分布,消除剪切锁定与曲率厚度锁定。

1 EAS 的核心原理:应变场的 "增强" 与 "修正"

增强拟应变法(EAS)方法的本质是释放应变自由度,改善弯曲协调性。 EAS 方法是对传统位移协调应变场进行补充。在 Hu-Washizu(HW)变分原理框架下,总应变场被分解为兼容应变 (由节点位移插值得到)与增强应变(独立参数控制的附加模式),即:

其中,
为位移协调应变,
为增强应变,
为增强参数。通过引入
,单元可捕捉兼容应变无法描述的高阶应变模式,尤其适用于面内弯曲(如膜应变分布)与出平面弯曲(如厚度方向应变梯度)。

1.1 面内弯曲改善:膜应变的增强策略

面内弯曲时,壳体中面的膜应变(如
)需呈现线性或高阶分布,否则会因应变近似不足导致刚度偏高。EAS 通过以下增强模式优化膜应变场:

修改部分参数用于增强面内膜应变:

  • 为面内自然坐标(
    ),
    为增强参数。

  • 该模式可描述面内应变的线性与交叉项分布,确保在非均匀弯曲(如悬臂梁受弯)时,膜应变随坐标平滑变化,避免 "过刚" 现象。

1.2 出平面弯曲改善:厚度应变的增强与体积锁定消除

出平面弯曲(如圆柱壳受径向载荷)中,厚度方向应变(
)的分布是关键。传统单元常因假设
导致体积锁定,而 EAS 通过以下模式增强厚度应变:

采用部分参数厚度应变增强

  • 为厚度方向自然坐标(
    ),
    为增强参数。

  • 该模式使
    沿厚度方向呈线性分布,符合出平面弯曲时 "上表面压缩、下表面拉伸" 的物理规律,同时满足近不可压缩材料的体积守恒(
    )。

2.假设自然应变法(ANS):优化应变插值,消除剪切与曲率锁定

2.1 ANS 的核心原理:自然坐标下的应变 "重插值"

ANS 方法通过在自然坐标下直接构造应变场(而非从位移场导出),确保应变分布符合物理直觉。其核心是:在单元关键采样点(如边中点、角点)计算应变,再通过自然坐标插值得到全场应变,避免因位移插值多项式阶次不足导致的应变失真。

2.2 横向剪切锁定的消除:ANS 对

的修正

横向剪切应变(
)是出平面弯曲中的主要误差来源。传统单元因假设剪切应变在单元内均匀分布,导致弯曲时剪切能虚假增大(剪切锁定)。ANS 采用边中点采样 + 线性插值修正:

横向剪切应变被插值为:

  • 为单元边中点(
    )的剪切应变采样值,
    为(
    )的采样值。

  • 该插值确保剪切应变在弯曲时随坐标线性变化,在纯弯曲(如悬臂梁)时剪切应变趋近于 0,符合 "无剪切变形" 的物理规律。

2.3 曲率厚度锁定的消除:ANS 对

的修正

当壳体为曲面板或梯形截面时,厚度方向应变(
)的传统插值会因 "曲率效应" 导致虚假增厚 / 变薄(曲率厚度锁定)。ANS 通过角点采样 + 双线性插值修正:

厚度应变被插值为:

  • 为双线性形函数,
    为单元面内 4 个角点(
    )的厚度应变采样值。

  • 该模式确保曲壳弯曲时,厚度应变沿面内坐标平滑变化,避免因曲率导致的 "刚度异常"。

3.EAS 与 ANS 的协同作用:从理论到数值的全面验证

3.1 补丁测试:基础性能的 "试金石"

补丁测试是验证单元基本性能的标准手段。EAS 与 ANS 的结合确保单元通过两类关键测试:

  • 膜补丁测试:验证面内应变的协调性。采用 EAS 增强膜应变的单元补丁中,内部节点位移误差 < 1e-8。

  • 出平面弯曲补丁测试:验证弯曲应变的合理性。通过 EAS 增强厚度应变 + ANS 修正剪切应变的单元,在 Vu-Quoc 与 Tan 提出的弯曲补丁中,应变误差 < 1e-7。

3.2 效率对比:与传统方法的量化差距

在相同计算资源下,EAS+ANS 单元的优势显著:

  • 计算时间: CSS8单元的单步迭代时间仅为传统 3D 实体单元的 1/3,在 10×10×1 网格的压缩测试中,总耗时减少 67%。

  • 收敛速度:在非线性分析中,CSS8单元的牛顿迭代收敛步数比未采用 EAS 的单元少 20%-30%,尤其在近不可压缩材料分析中优势明显。

3.3 EAS 与 ANS 的协同应用

增强拟应变法(EAS)与假设自然应变法(ANS)的协同应用,从根本上解决了连续壳单元在弯曲分析中的锁定问题:

  • EAS通过增强应变模式,释放面内与厚度方向的应变自由度,确保弯曲时应变分布的物理合理性,消除体积锁定与弯曲刚度异常。

  • ANS通过自然坐标下的应变重插值,修正横向剪切与厚度应变的分布,彻底消除剪切锁定与曲率厚度锁定。

从线性弯曲到非线性大变形,从弹性材料到弹塑性、超弹性材料,两种方法的结合使连续壳单元在精度、效率与稳定性上实现突破,为仿真提供了可靠工具。

3.4 核心公式汇总

Hu-Washizu 泛函(EAS 理论基础):

EAS 厚度应变增强(出平面弯曲):

ANS 横向剪切应变修正:

ANS 厚度应变修正(曲率锁定):

更多精彩,关注建源学堂!

【往期精彩】

性能分析

【JY】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浅析(一)

【JY】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浅析(二)

【JY】浅析消能附加阻尼比

【JY】近断层结构设计策略分析与讨论

【JY】浅析各动力求解算法及其算法数值阻尼(人工阻尼)理念

【JY|体系】结构概念设计之(结构体系概念)

【JY|理念】结构概念设计之(设计理念进展)

【JY|减震】结构概念之(消能减震黏滞阻尼器)

【JY|隔震】结构概念设计之(隔震概念设计)

【JY】有限单元分析的常见问题及单元选择

【JY】结构动力学之显隐式

【JY】浅谈结构设计

【JY】浅谈混凝土损伤模型及Abaqus中CDP的应用

【JY】浅谈混凝土结构/构件性能试验指标概念(一)

【JY】浅谈混凝土结构/构件性能试验指标概念(二)

【JY】橡胶系支座/摩擦系支座全面解析

【JY】《公路桥梁抗震性能评价细则》宣贯PPT

【JY】减隔震设计思考:隔震篇

【JY】浅析基于性能的抗震分析方法------性能设计

【JY】这个房子应该做抗震or减隔震?

【JY】减隔震设计思考Ⅱ

概念机理

【JY】砌体的精细化有限元模拟

【JY】Abaqus 三维应力单元解析、选择与应用指南

【JY】基于Ramberg-Osgood本构模型的双线性计算分析

【JY】结构动力学初步-单质点结构的瞬态动力学分析

【JY】从一根悬臂梁说起

【JY】反应谱的详解与介绍

【JY】结构瑞利阻尼与经济订货模型

【JY】主成分分析与振型分解

【JY】浅谈结构多点激励之概念机理(上)

【JY】浅谈结构多点激励之分析方法(下)

【JY】板壳单元的分析详解

【JY】橡胶支座的简述和其力学性能计算

【JY】振型求解之子空间迭代

【JY】橡胶支座精细化模拟与有限元分析注意要点

【JY】推开土木工程振型求解之兰索斯法(Lanczos法)的大门

【JY】基于OpenSees和Sap2000静力动力计算案例分析

【JY】建筑结构施加地震波的方法与理论机理

【JY】力荐佳作《结构地震分析编程与应用》

【JY】ABAQUS子程序UEL的有限元原理与应用

【JY】ABAQUS正交各向异性弹性本构模型

【JY】求?减隔震元件的滞回面积~

软件讨论

JY】模态分析关键点笔记

【JY】浅析时程分析中的阻尼设置

【JY】减隔震元件计算表格分享

【JY】复合材料分析利器---内聚力单元

【JY】SDOF计算教学软件开发应用分享

【JY】Abaqus6.14-4如何关联fortran?

【JY】如何利用python来编写GUI?

【JY】如何解决MATLAB GUI编程软件移植运行问题?

【JY】浅谈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

【JY|STR】求解器之三维结构振型分析

【JY】SignalData软件开发应用分享

【JY】基于Matlab的双线性滞回代码编写教程

【JY】动力学利器 ------ JYdyn函数包分享与体验

【JY】混凝土分析工具箱:CDP模型插件与滞回曲线数据

【JY】结构工程分析软件讨论(上)

【JY】结构工程分析软件讨论(下)

【JY】各类有限元软件计算功能赏析与探讨

【JY】ETABS与Perform3D弹塑性分析功能对比示例

【JY】自建9000条高质量人工波可供下载

【JY】代码|极简反应谱分析

#其他

【JY】位移角还是有害位移角?

【JY】如何利用python来编写GUI?

【JY】今日科普之B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