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我们的第四课。
本课的核心是分析与合成。我们将把第二章下半部分提到的几个关键工具------亲和图、用户画像和同理心地图------串联起来,告诉你如何从原始数据中提炼出真正有价值的洞察。
第一站:亲和图法 (Affinity Diagramming)------让信息自己说话
当你有几十份访谈笔记,或几百条调查问卷的开放式回答时,亲和图法就是你的第一把利剑。
这是什么? 一种协作式的分析方法,旨在将海量的、分散的数据点(例如,访谈中的一句话、一个观察到的行为)组织成有逻辑的、有意义的主题或类别。
如何操作?
-
写下所有洞察: 把每一个独立的洞察、引用或观察都写在一张小小的即时贴上。
-
协作分组: 和你的团队成员一起,将内容相近的即时贴放在一起,形成一个"亲和群组"(affinity cluster)。
-
命名主题: 给每个群组取一个能够概括其核心思想的主题名称。例如,"用户担心数据安全"、"注册流程太繁琐"、"希望有社交分享功能"。
目的: 通过这个过程,你会发现数据中反复出现的模式和痛点,帮助你从"噪音"中识别出"信号",发现那些你一开始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第二站:用户画像 (User Persona)------为你的用户赋予生命
通过亲和图法,你已经发现了用户群体中的共性。现在,是时候把这些共性凝聚成一个鲜活的角色了。
这是什么? 用户画像是一个虚构的、但基于真实数据构建的原型人物,它代表了一类用户的关键特征、需求、目标和行为模式。
如何创建?
基本信息: 名字、照片、年龄、职业等。
背景故事: 描述他的生活、工作和日常习惯。
目标与动机: 他想通过你的产品达到什么目的?是什么驱使他这么做?
痛点与挫败感: 他在使用类似产品时遇到了哪些问题?
一句代表性的话: 用一个简短的引用来概括他的核心想法。
目的: 用户画像不是为了好玩。它是一个强大的共情工具。当团队在讨论一个设计决策时,你可以直接问:"这个功能,我们的用户'张三'会怎么看?"这能让所有人的思考都回归到真实的用户需求上。
第三站:同理心地图 (Empathy Map)------深入用户的内心世界
用户画像给了你一个用户的外在骨架,而同理心地图则能帮你填充他的内心世界。
这是什么? 一个可视化工具,将用户的所思、所说、所做、所感(Says, Thinks, Does, Feels)进行分类和整理。
如何操作?
基于你的用户画像,想象他所处的一个特定场景。
他说什么 (Says): 他可能会在访谈或调查中说出的话。
他想什么 (Thinks): 他可能不会说出口,但在脑海中思考的事情。
他做什么 (Does): 他的具体行为和行动。
他感受如何 (Feels): 他的情绪,比如开心、沮丧、困惑。
目的: 同理心地图的核心价值是帮助你发现用户的"所说 "和"所做"之间的矛盾,以及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它能让你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用户的动机,为设计提供更精准的方向。
第四课的实践练习
- 回顾: 拿出你上一课访谈两位朋友的笔记。
- 亲和图: 把笔记中的关键点写在即时贴上(或者使用在线白板工具,如 Miro 或 FigJam),尝试将它们进行分组,并命名主题。
- 用户画像: 基于你发现的主题,为你的用户群体创建一个简单的用户画像,包含姓名、年龄、目标和痛点。
- 同理心地图: 选择一个特定的场景,为你的用户画像绘制一个同理心地图,填上他可能说、想、做、感受到的内容。
恭喜你!通过这些练习,你已经学会了如何从零碎的信息中构建一个清晰的用户模型。这些用户画像和地图,将成为你下一课的起点。
下一篇文章,我们将进入第三章的学习,把这些洞察转化为具体的设计蓝图,用用户流程图和用户旅程图来规划用户与产品的互动。
期待与你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