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爆火之前的公众号
如果要说在AI大火之前,非要提点什么,我可能会提公众号。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喜欢看公众号内容,至少每天给我推送的文章都很合我胃口,所以我就觉得这个平台不但内容很多,推荐算法也越来越精准了,总之就是数据越多流量越大,算法就越精准,继续推动更大的流量产生,形成了正向闭环,未来也只会越来越是如此。
但其实,微信公众号从2013年就开始开放运营了,而且在一经推出的时候就引发了个小高潮,那会其实也正是移动互联网爆发和泡沫的时期,只是因为大家一股脑都跑去做APP了所以关注度没那么高,后面的几年里APP创业潮褪去,APP大幅度减少了,微信踏入了超级APP行列,于是公众号再度成为流量积攒的平台。一直持续到2022年疫情解封,在整个疫情期间,公众号技术类博文连同短视频的流量一样迸发了小高潮,还是非常不错的,大家应该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 对于粉丝来说,多关注几个优秀的深度的技术公众号,碎片时间用来看文章,哪怕没有时间看,也能让自己以为自己已经获得了这些知识,这是一种假想的获得感。
- 对写作者来说,流量和粉丝的上涨是最直接,最好的的回馈,这种回馈更多的也是精神上的满足,能让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更具有成就感。
当然,这种供需关系更多的是建立在精神层面之上,而非物质。实质上能通过技术公众号获得一份好收入的的可能性其实很低,一些鼓吹自媒体时代到来,自媒体创业万岁的伙伴只是言过其实罢了。技术人大多还是有理想主义的包袱,在精神层面方面的追求更甚。
但是,这样的精神追求受AI,不,准确的说是AGI 技术的影响其实是蛮大的,现在也正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简单说呢,就是公众号平台上很多技术大V基本都不怎么写作了。
但是,AI对技术写作的影响只是很小的一方面。
ChatGPT 崛起,AI 时代来临

在疫情的中后期,ChatGPT 已经开始崭露头角,2022年11月30日,OpenAI 基于 GPT-3.5 模型推出了对话应用 ChatGPT,这仅仅一个非常简单的人机聊天界面,但是却让人们第一次感受到了AI的冲击力。ChatGPT 仅用 5 天时间,用户数就突破 100 万。此时的 ChatGPT 就像一匹黑马,学术界、自媒体都不得不开始研究它。
没有任何意外,在2023年1月份,ChatGPT 活跃用户数突破1亿,成为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级应用,这一速度远超 TikTok 和 Instagram 等社交媒体巨头 。随之而来的是各大巨头的跟进和投资,微软第一时间宣布扩大对 OpenAI 的投资,之后是 Meta、Google 等公司也开始发力,再之后就是各种来自政界经济界的 AI 舆论和政策,闭源和开源大模型之争,AI产业应用遍地试点....
从 ChatGPT 崛起到今天已经过去将近两年多,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对一个普通的技术人来说,我感受到的有这么几点:
- 这一轮AI 的泡沫并不大,很多人在 AI 无用论的观点中开始悄然改变。
- 大模型领域和传统机器学习/数据分析领域存在技术鸿沟,许多传统的机器学习玩家一开始很抵触大模型,但现在开始变得不那么抵触,甚至主动去拥抱它。
- AI教育成为自媒体创业热点方向,部分人充分利用了一波信息差机会,但这类培训仅限于AI表层科普和使用。
- 企业拥抱AI,从卖铲子的、修路的、挖矿的也开始成型了,反正都会下意识的避免站到AI的对立面。
- 职场打工人,躺平和焦虑心态并存,越是职场年龄越大,焦虑越严重..
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其实是第5点,如果说互联网是信息传播革命,那这一轮AI其实是信息生产革命。现在AI能力所针对的群体就是白领、中产这一阶层,不要过度相信自己能轻易的转向 AI 领域,AI 本质上就是做降本增效,企业主看得都很明白,人力需求一定会大幅缩减,只是时间先后和快慢问题。
内卷、缩编
从近一两年开始,都在传各种大厂裁员的消息,但我们这个社会通常比较隐晦,一些数据也不会怎么公开出来,但反正没有不透风的墙,大概大厂的各种所谓业务和变相裁员是可以划等号的。
不止是大厂,中小公司更甚,原来一个软件团队20来人,经过AI化改造,可以压缩到3-5个人,其实是蛮恐怖的一件事情。小企业生存更艰难,所以裁人比大企业更快更准更狠,而且更麻烦的是呢,这些小企业里被裁的人很难找下家,因为到处都在缩减,如果自身缺少AI技能,在面试时很快就会被刷到。大企业可能反而好点,至少能拿到赔偿,还有个大厂光环,虽然收入会下降,但找个工作应该还是不难,这个就是阶梯效应。
所以怎么说呢,最稳当的还是体制内,虽然也缩编,但单位上其实并没有缩编的压力。这一轮AI会带来许多岗位的削减,但产生的新岗位却凤毛麟角,许多大佬不肯说实话,是因为他们已经站好队了,屁股决定脑袋而已。
技术人何去何从

软件工程师其实是狭义的一类技术人,因为涉及技术的还有硬件工程师,嵌入式工程师,BA工程师等等,但因为数字化产业,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太顺利了,让软件工程师这个群体成为技术群体的第一梯队,所以我们潜意识认为就以为软件几乎是一切技术的代名词,不过这种思想还是太狭隘了。
作为一名软件技术人,在AI时代,现在所学所有的一些技能其实是存在很大偏差的,存在很多方面的断层。
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 linux底层原理,kubernates, 数据库中间件架构,性能调优,Java spring组件化设计,在AI 领域突然变得不香了。取而代之的,是线性代数,微积分,机器学习,cnn卷积,大模型 transformer,langchain,agent-rag-mcp等等技术名词。这里面,最容易转型是agent这个方向,但是这块属于应用层,门槛也比较低,势必也是比较卷的。
这也是对AI这块容易感到焦虑的原因,相比较而言,一些通用岗位如pm,sales, product 反而影响没那么大,AI无非就是换个马甲,这些角色的技能还是通用的。不过,相比岗位来说,所在的企业和赛道可能要更重要。
那么,如果考虑AI方向,在未来的三到五年,什么样的一些AI企业或赛道机会是更好的呢?暂时只能想到几点。
- AI 产业链公司,尤其是上游,增长会比较明显。
- AI 教育类公司,AI知识和应用的普及会有比较大的缺口。
- AI 基础研究,这类公司融资比较容易,应该也能活的比较滋润。
不知道大家对这个有什么看法,欢迎一起讨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