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得帆信息联合创始人兼CTO徐翔轩
最近我们签约了一个新客户,我和这位客户在22年就频繁互动过。当时,这位客户在低代码的自研和外采之间,选择了前者,也就是自己投入研发力量,孵化低代码,并在内部推广应用。
得知这位客户前阵子主动找过来与得帆签约,我颇为诧异。经了解,我发现这位客户在2年自研尝试后,明确放弃了这条路,孵化的产品即将全面下线。
关于甲方客户自研低代码的声音,一直都有。有些人会说:"低代码看起来不复杂,我们自己也能做";还有人说:"反正核心就是拖拉拽,生成页面,这有多难,我们投3、5个人的团队干三个月,就搞定了。"
作为成熟的低代码厂商,我想总结一下这背后的逻辑和陷阱。
为什么很多企业觉得"可以自己做"?
在表层看,低代码确实像是个UI+配置系统:拖拖拽拽,就能出页面;
表单、流程、报表、接口,看起来都能"拼"出来。于是,企业的研发团队会想:"我们也能搭个类似的框架,先做个轻量版,再慢慢加功能。"这种认知错误的根源在于:把低代码当成开发工具,而不是平台产品。
真正的低代码平台,复杂在"看不见的地方"
一个成熟的企业级低代码平台,不是"能搭应用",而是"能承载企业级构建体系"。从架构和工程角度,它有几个"隐形深坑":
01 元模型(Meta Model)的抽象难度极高
低代码的底层不是组件堆砌,而是对"业务构建单元"的抽象,要能同时支持:
- 页面、流程、数据模型、权限、接口;
- 让这些元素之间低耦合、高扩展;
- 最终生成性能稳定、可治理、可扩展的应用。
这不是仅仅前端UI的问题,更考验平台建模哲学和技术架构的综合能力。
02 治理与演进机制复杂!
企业用低代码不是建一个系统,而是在平台上建几十、上百个系统。这涉及到以下方面:
- 权限、角色、数据域的统一治理;
- 应用和各类对象的版本演进;
- 组件的复用与兼容;
- 发布、回滚、监控、安全审计等体系。
自研早期,企业很难考虑得如此深入,但上线半年后,这些方面往往会成为"灾难点"。
03 开发者生态与扩展体系
低代码要"低门槛",但又要让专业开发者"有扩展空间"。
这意味着平台要支持脚手架、插件机制、开放接口、API治理体系......
这些都是工程量巨大且高度抽象的设计。
04 可维护性与性能问题
低代码平台的"隐形成本",往往在第二年开始显现。当系统数量增加、用户量上升、模型复杂度变高时,平台性能、稳定性、数据一致性、缓存机制等隐患,会成倍放大。
所以,一个真正的低代码平台,更像是一个PaaS级基础设施工程,而不是应用开发框架。这也正是我在之前视频里反复提及的,我认为代码生成类型的产品,并不属于低代码的范畴。
为什么"自研低代码"常常走不通?
自研团队往往能在半年内做出一个"Demo级低代码平台",但要承担企业的数字化构建任务时,就会遇到以下困境:
- 维护成本远超预期;
- 平台稳定性与安全性不可控;
- 缺乏标准治理机制;
- 研发团队陷入"造平台,不造业务"。
最终结局是:平台停更、业务回退、团队消耗殆尽、投资宣告失败。
真正成熟厂商的"护城河"
成熟的低代码厂商(比如得帆企业级aPaaS平台),积累的不是"功能",而是多年沉淀的元模型能力、治理体系与演进机制。这些能力是靠足够的时间、场景和投入磨出来的,比如:
- 成百上千个不同客户的模型反馈;
- 对复杂流程、权限、接口的抽象优化;
- 平台的高可用、可扩展、安全管控;
- 低无代码结合的产品设计哲学。
因此,低代码平台称得上是数字化领域的"硬科技",看起来简单,但想真正做好,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