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efile 是嵌入式开发中不可或缺的构建工具,它能自动化编译、链接流程,支持增量构建(仅重新编译修改的文件),避免重复输入冗长命令,大幅提升开发效率。
一、Makefile 核心逻辑
每个 Makefile 的规则都遵循「目标 - 依赖 - 命令」的核心结构,这是 Makefile 的灵魂:
makefile
目标: 依赖
命令 # 关键:命令前必须是【Tab键】,不能用空格!
- 目标 :要生成的文件(如
app.exe、main.o、嵌入式固件firmware.elf)或要执行的动作(如clean); - 依赖 :生成目标必需的文件(如
main.c、add.o)或其他目标; - 命令 :从依赖生成目标的具体步骤(如编译器命令
gcc)。
二、入门实操:从单个文件到多文件
1. 第一步:单个文件编译(最简场景)
项目结构
plaintext
project/
├── main.c # 核心代码(含 main() 函数)
└── Makefile # 构建脚本(首字母大小写均可,无后缀)
基础版本(直接编译)
makefile
# 目标:生成 app.exe;依赖:main.c
app.exe: main.c
# 编译命令:将 main.c 生成 app.exe
gcc -o app.exe main.c
优化版本(使用变量,便于维护)
定义变量后,后续更换工具链(如嵌入式交叉编译器)时,仅需修改变量,无需改动命令:
makefile
CC = gcc # 编译器变量
# 目标:依赖
app.exe: main.c
# 变量引用语法:$(变量名)
$(CC) -o app.exe main.c
在命令行输入make即可生成app.exe可执行文件。
2. 第二步:多文件编译
当项目拆分多个源文件(如主程序、驱动、工具函数)时,用 .o 中间文件做依赖,支持增量编译(仅重新编译修改的文件)。
项目结构
plaintext
project/
├── main.c # 主程序(调用加法函数)
├── add.c # 加法函数实现
├── add.h # 加法函数声明(头文件)
└── Makefile
基础版本
makefile
CC = gcc
# 最终目标:链接所有 .o 文件生成可执行程序
app.exe: main.o add.o
$(CC) -o app.exe main.o add.o # 链接命令
# 中间目标:.c 文件编译为 .o 文件(-c:只编译不链接)
main.o: main.c add.h # main.c 依赖 add.h(需包含函数声明)
$(CC) -c main.c
add.o: add.c add.h
$(CC) -c add.c
# 清理目标:删除编译产物
.PHONY: clean # 声明为伪目标,避免目录有clean文件时命令失效
clean:
rm -f main.o add.o app.exe # Linux/macOS
# del main.o add.o app.exe # Windows 需替换为这行
在命令行输入make即可生成app.exe可执行文件,输入make clean即可清理编译过程中生成的中间文件
增量编译优势
- 仅修改
add.c时,make自动检测依赖变化,仅重新编译add.o,再链接生成app.exe,无需编译main.o,节省时间; - 手动删除某个
.o文件(如main.o),make会自动重新编译该文件。
3. 第三步:模式规则 + 自动变量(简化代码)
上面的多文件 Makefile 中,每个 .o 文件的编译命令重复($(CC) -c XXX.c),可用「模式规则」和「自动变量」简化,新增文件时无需修改规则。
优化版本(嵌入式推荐)
makefile
CC = gcc # 编译器
OBJS = main.o add.o # 所有中间 .o 文件(新增文件仅需添加此处)
TARGET = app.exe # 最终目标文件名(统一管理,便于修改)
# 最终目标:链接所有依赖的 .o 文件
$(TARGET): $(OBJS)
$(CC) -o $@ $^ # 自动变量:$@=目标名,$^=所有依赖
# 模式规则:所有 .c 文件自动生成对应的 .o 文件(替代重复规则)
%.o: %.c
$(CC) -c $< -o $@ # 自动变量:$<=第一个依赖(即 .c 文件),$@=目标(即 .o 文件)
# 清理目标
.PHONY: clean # 声明为伪目标,避免目录有clean文件时命令失效
clean:
rm -f $(OBJS) $(TARGET) # Linux/macOS
# del $(OBJS) $(TARGET) # Windows 替换
核心自动变量(必记)
| 自动变量 | 含义 | 示例 |
|---|---|---|
$@ |
当前目标文件名 | 编译 add.o 时,$@=add.o;链接 app.exe 时,$@=app.exe |
$< |
第一个依赖文件名 | 编译 add.o 时,$<=add.c |
$^ |
所有依赖文件名 | 链接 app.exe 时,$^=main.o add.o |
简化优势
- 新增源文件(如
uart.c)时,仅需在OBJS中添加uart.o,无需新增编译规则; - 代码无冗余,降低手写错误概率
总结
- 核心规则:
目标:依赖 + Tab命令(Tab 是关键); - 变量用途:
CC(编译器)、CFLAGS(编译选项)、OBJS(中间文件),便于维护; - 简化技巧:模式规则
%.o: %.c减少重复代码,自动变量$@/$</$^简化命令; - 嵌入式适配:替换
CC为交叉编译器,添加MCU 架构和Thumb 指令集选项; - 增量编译:修改单个文件仅重新编译对应
.o,大幅节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