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下,ESG(环境、社会与治理)已从边缘议题跃升为衡量企业长期价值的核心标尺。在中国,这一理念的实践更是与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度融合,具有中国特色的ESG评级体系正在迅速崛起,它不仅是资本市场成熟的标志,更是引导实体经济迈向可持续未来的关键力量。本文选取国内四个知名的ESG评级体系:中证、华证、商道融绿及Wind进行解析。
中国四大主流ESG评级体系

中证 ESG 评级
中证指数ESG评级体系,由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合资公司------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开发,该体系凭借其权威的官方背景和广泛的市场影响力,已成为衡量中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表现的核心基准之一。
由环境(E)、社会(S)和公司治理(G)三个维度构成,进一步细分为13个主题、22个单元和近200个指标。该体系的核心理念是在遵循国际主流ESG框架的基础上,深度融入中国国情和政策导向。
中证ESG评级的流程严谨且由数据驱动,评级机构从企业年报、可持续发展报告、政府官方网站等多渠道收集公开数据。其次,基于不同行业的风险暴露差异,该体系会对不同行业的指标设置不同的权重。评级还会结合"争议事件"分析,即如果企业发生重大的环境、社会或治理负面事件,其评级将会被相应下调。
该评级是国内市场重要的ESG投资基础,被广泛应用于指数编制,如沪深300、中证500等宽基指数的ESG系列产品,以及机构投资者的证券筛选和风险管理。
中证 ESG 评级体系

华证 ESG 评级
华证ESG评级是由上海华证指数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推出的、针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权威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评估体系,以其灵敏、精细和贴近投资决策的特点,在中国ESG投资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评级结构基于E、S、G三大支柱和16个二级主题,在遵循国际主流框架的同时,深度融入了本土化特色指标,如对扶贫和中国特色社会责任议题的考察。与依赖企业自主披露的传统模式不同,华证强调通过强大的数据整合与分析能力,集成上市公司的公开披露数据、社会责任报告等传统信息,并辅以来自政府监管公告、新闻媒体等数据,实现了对海量信息的实时跟踪与标准化处理,增强了评级的时效性。除了常规评级,华证ESG评价体系还特别设置了ESG尾部风险评价,将公司的风险水平划分为"低风险、关注、警告和严重警告"四个等级。这一设计旨在帮助投资者及时识别和规避潜在的"黑天鹅"风险,对于投资决策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华证 ESG 评级体系

商道融绿 ESG 评级
ESG因素的长期研究经验,于2015年推出了自主研发的ESG评级体系,并建立了中国最早的上市公司ESG数据库。其数据产品如"STαRESG评级数据平台"和"ESG风险雷达系统"等,为金融机构的投资决策、风险管理和金融产品创新提供支持。
商道融绿ESG评级体系包括14个核心议题,ESG分析团队通过对近700个数据点进行数据采集后,对近200个ESG指标进行打分。为了确保评级的客观性与行业相关性,商道融绿针对51个不同行业建立了特定的评级模型,根据各行业面临的实质性风险与机遇,为各项指标赋予差异化权重。其评级数据完全基于公开信息,如公司财报、可持续发展报告及政府公开数据等,确保了过程的透明与公正。商道融绿的一大特色是其高度重视对企业负面事件的监控。通过"ESG风险雷达系统",该机构能够实时捕捉监管处罚、媒体负面报道等争议性事件,并将其影响纳入最终的评级考量,为投资者提供了更为全面的风险视角。
商道融绿 ESG 评级体系

Wind(万得)ESG 评级
Wind ESG 评级是中文金融信息服务商万得(Wind)整合推出的ESG评估体系,其依托自身强大的数据能力,可以为客户提供全透明底层数据及评分结果,帮助用户将ESG数据与政策制定、基本面分析、量化投资、风险管理、指数编制等进行深度整合,推动中国可持续投资的落地与发展。
Wind ESG 评级体系的特色在于其强大的底层数据能力、本土化评估模型和公开透明度。在底层数据方面,Wind覆盖超过12,000家公司主体,数据可追溯至2017年,并每日全网追踪海量本土另类数据源来验证公司披露信息,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准确高效的数据处理,同时保证了ESG舆情和重大争议事件的实时调整。在评估模型上,Wind采纳了契合中国特色的指标(如减碳目标、绿色信贷),识别了72个行业的ESG实质性议题并赋权。WindESG评级指标体系由管理实践与争议事件组成,涵盖29个核心议题和超500个底层指标并参考了反映短期突发事件影响的争议事件评分(涵盖监管处罚、法律诉讼和新闻舆情)。为确保评级科学性,Wind的数据采集流程高度依赖自主研发的自动程序(如网页提取、PDF解析),数据来源广泛涵盖公司自主披露、权威渠道、新闻媒体和NGO等,并通过双人录入和复杂的逻辑校验机制,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Wind(万得)ESG 评级体系

"构建主动型 ESG 管理体系的战略路径
在全球ESG发展浪潮中,企业应当把握"全球视野,本土实践"的原则,既遵循国际标准,又响应本土要求,将ESG因素全面融入企业战略和运营中。首先,企业需要建立"分层对标"的认知体系。对于国际评级,应重点关注其全球统一的评估框架和对财务实质性的强调,特别是在公司治理、气候变化、供应链管理等全球性议题上的要求。对于国内评级,则要深入理解其对中国特定政策和市场环境的侧重,如"双碳"目标、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本土化议题。这种分层理解能帮助企业精准把握不同评级体系的核心诉求,避免资源分散。在具体实施层面,企业应当构建"三位一体"的管理架构。在治理层面,需要设立由董事会领导的ESG管理委员会,将ESG绩效与高管薪酬挂钩,确保治理有效性。在数据层面,应建立统一的ESG数据管理平台,实现环境数据自动采集、社会责任指标量化、治理信息标准化,为各类评级提供可追溯、可验证的数据支撑。在沟通层面,要针对不同评级体系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披露和沟通策略,既满足国际投资者对透明度的高要求,也回应国内监管机构和利益相关方的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