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应用工程师的 Binder 原理剖析(一)Binder的全面介绍

1.binder的出现

BinderAndroid中最重要的一种进程间通信机制,基于开源的OpenBinder

George Hoffman 当时任Be 公司的工程师,他启动了一个名为OpenBinder的项目,在Be 公司被ParmSource 公司收购后,OpenBinder由Dinnie Hackborn 继续开发,后来成为管理ParmOS6 Cobalt OS的进程的基础。在Hackborn加入谷歌后,他在OpenBinder的基础上开发出了Android Binder(以下简称Binder),用来完成Android的进程通信。

2.为什么需要学习binder

作为一名Android开发,我们每天都在和Binder打交道,虽然可能有的时候不会注意到,譬如:

  1. startActivity的时候,会获取AMS服务,调用AMS服务的startActivity方法
  2. startActivity传递的对象为什么需要序列化
  3. bindService为什么回调的是一个Ibinder对象
  4. 多进程应用,各个进程之间如何通信
  5. AIDL的使用
  6. ...

它们都和Binder有着莫切关系,当碰到上面的场景,或者一些疑难问题的时候,理解Binder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知道 Android 应用程序是由 Activity、Service、Broadcast Receiver 和 Content Provide 四大组件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组成的。有时这些组件运行在同一进程,有时运行在不同的进程。这些进程间的通信就依赖于 Binder IPC 机制。不仅如此,Android 系统对应用层提供的各种服务如:ActivityManagerService、PackageManagerService 等都是基于 Binder IPC 机制来实现的。Binder 机制在 Android 中的位置非常重要,毫不夸张的说理解 Binder 是迈向 Android 高级工程的第一步。

3.为什么Android选择Binder

Android 系统是基于 Linux 内核的,Linux 已经提供了管道、消息队列、共享内存和 Socket 等 IPC 机制。那为什么 Android 还要提供 Binder 来实现 IPC 呢?主要是基于性能、稳定性和安全性几方面的原因。

3.1 常见进程间通信

共享内存

共享内存是进程间通信中最简单的方式之一,共享内存允许两个或更多进程访问同一块内存,当一个进程改变了这块地址中的内容的时候,其它进程都会察觉到这个更改,它的原理如下图所示:

因为共享内存是访问同一块内存,所以数据不需要进行任何复制,是IPC几种方式中最快,性能最好的方式。但相对应的,共享内存未提供同步机制,需要我们手动控制内存间的互斥操作,较容易发生问题。同时共享内存由于能任意的访问和修改内存中的数据,如果有恶意程序去针对某个程序设计代码,很可能导致隐私泄漏或者程序崩溃,所以安全性较差。

管道

管道分为命名管道和无名管道,它是以一种特殊的文件作为中间介质,我们称为管道文件,它具有固定的读端和写端,写进程通过写段向管道文件里写入数据,读进程通过读段从读进程中读出数据,构成一条数据传递的流水线,它的原理如下图所示:

管道一次通信需要经历2次数据复制(进程A -> 管道文件,管道文件 -> 进程B)。管道的读写分阻塞和非阻塞,管道创建会分配一个缓冲区,而这个缓冲区是有限的,如果传输的数据大小超过缓冲区上限,或者在阻塞模式下没有安排好数据的读写,会出现阻塞的情况。管道所传送的是无格式字节流,这就要求管道的读出方和写入方必须事先约定好数据的格式。

消息队列

消息队列是存放在内核中的消息链表,每个消息队列由消息队列标识符表示。消息队列允许多个进程同时读写消息,发送方与接收方要约定好,消息体的数据类型与大小。消息队列克服了信号承载信息量少、管道只能承载无格式字节流等缺点,消息队列一次通信同样需要经历2次数据复制(进程A -> 消息队列,消息队列 -> 进程B),它的原理如下图所示:

Socket

Socket原本是为了网络设计的,但也可以通过本地回环地址 (127.0.0.1) 进行进程间通信,后来在Socket的框架上更是发展出一种IPC机制,名叫UNIX Domain Socket。Socket是一种典型的C/S架构,一个Socket会拥有两个缓冲区,一读一写,由于发送/接收消息需要将一个Socket缓冲区中的内容拷贝至另一个Socket缓冲区,所以Socket一次通信也是需要经历2次数据复制,它的原理如下图所示:

Binder

跨进程通信是需要内核空间做支持的。传统的 IPC 机制如管道、Socket 都是内核的一部分,因此通过内核支持来实现进程间通信自然是没问题的。但是 Binder 并不是 Linux 系统内核的一部分,那怎么办呢?这就得益于 Linux 的动态内核可加载模块(Loadable Kernel Module,LKM)的机制;模块是具有独立功能的程序,它可以被单独编译,但是不能独立运行。它在运行时被链接到内核作为内核的一部分运行。这样,Android 系统就可以通过动态添加一个内核模块运行在内核空间,用户进程之间通过这个内核模块作为桥梁来实现通信。

在 Android 系统中,这个运行在内核空间,负责各个用户进程通过 Binder 实现通信的内核模块就叫 Binder驱动(Binder Dirver)。

那么在 Android 系统中用户进程之间是如何通过这个内核模块(Binder 驱动)来实现通信的呢?难道是和前面说的传统 IPC 机制一样,先将数据从发送方进程拷贝到内核缓存区,然后再将数据从内核缓存区拷贝到接收方进程,通过两次拷贝来实现吗?显然不是,否则也不会有开篇所说的 Binder 在性能方面的优势了。

这就不得不通道 Linux 下的另一个概念:内存映射。

Binder IPC 机制中涉及到的内存映射通过 mmap() 来实现,mmap() 是操作系统中一种内存映射的方法。内存映射简单的讲就是将用户空间的一块内存区域映射到内核空间。映射关系建立后,用户对这块内存区域的修改可以直接反应到内核空间;反之内核空间对这段区域的修改也能直接反应到用户空间。

内存映射能减少数据拷贝次数,实现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的高效互动。两个空间各自的修改能直接反映在映射的内存区域,从而被对方空间及时感知。也正因为如此,内存映射能够提供对进程间通信的支持。

Binder IPC 正是基于内存映射(mmap)来实现的,但是 mmap() 通常是用在有物理介质的文件系统上的。

比如进程中的用户区域是不能直接和物理设备打交道的,如果想要把磁盘上的数据读取到进程的用户区域,需要两次拷贝(磁盘-->内核空间-->用户空间);通常在这种场景下 mmap() 就能发挥作用,通过在物理介质和用户空间之间建立映射,减少数据的拷贝次数,用内存读写取代I/O读写,提高文件读取效率。

而 Binder 并不存在物理介质,因此 Binder 驱动使用 mmap() 并不是为了在物理介质和用户空间之间建立映射,而是用来在内核空间创建数据接收的缓存空间。

一次完整的 Binder IPC 通信过程通常是这样:

  1. 首先 Binder 驱动在内核空间创建一个数据接收缓存区;
  2. 接着在内核空间开辟一块内核缓存区,建立内核缓存区和内核中数据接收缓存区之间的映射关系,以及内核中数据接收缓存区和接收进程用户空间地址的映射关系;
  3. 发送方进程通过系统调用 copyfromuser() 将数据 copy 到内核中的内核缓存区,由于内核缓存区和接收进程的用户空间存在内存映射,因此也就相当于把数据发送到了接收进程的用户空间,这样便完成了一次进程间的通信。

如下图:

小结

性能

首先说说性能上的优势。Socket 作为一款通用接口,其传输效率低,开销大,主要用在跨网络的进程间通信和本机上进程间的低速通信。消息队列和管道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即数据先从发送方缓存区拷贝到内核开辟的缓存区中,然后再从内核缓存区拷贝到接收方缓存区,至少有两次拷贝过程。共享内存虽然无需拷贝,但控制复杂,难以使用。Binder 只需要一次数据拷贝,性能上仅次于共享内存。

稳定性

再说说稳定性,Binder 基于 C/S 架构,客户端(Client)有什么需求就丢给服务端(Server)去完成,架构清晰、职责明确又相互独立,自然稳定性更好。共享内存虽然无需拷贝,但是控制负责,难以使用。从稳定性的角度讲,Binder 机制是优于内存共享的。

安全性

另一方面就是安全性。Android 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市场上有各类海量的应用供用户选择安装,因此安全性对于 Android 平台而言极其重要。作为用户当然不希望我们下载的 APP 偷偷读取我的通信录,上传我的隐私数据,后台偷跑流量、消耗手机电量。传统的 IPC 没有任何安全措施,完全依赖上层协议来确保。首先传统的 IPC 接收方无法获得对方可靠的进程用户ID/进程ID(UID/PID),从而无法鉴别对方身份。Android 为每个安装好的 APP 分配了自己的 UID,故而进程的 UID 是鉴别进程身份的重要标志。传统的 IPC 只能由用户在数据包中填入 UID/PID,但这样不可靠,容易被恶意程序利用。可靠的身份标识只有由 IPC 机制在内核中添加。其次传统的 IPC 访问接入点是开放的,只要知道这些接入点的程序都可以和对端建立连接,不管怎样都无法阻止恶意程序通过猜测接收方地址获得连接。同时 Binder 既支持实名 Binder,又支持匿名 Binder,安全性高。

基于上述原因,Android 需要建立一套新的 IPC 机制来满足系统对稳定性、传输性能和安全性方面的要求,这就是 Binder

4.Binder架构

Binder 是基于 C/S 架构的。由一系列的组件组成,包括 Client、Server、ServiceManager、Binder 驱动。其中 Client、Server、Service Manager 运行在用户空间,Binder 驱动运行在内核空间。其中 Service Manager 和 Binder 驱动由系统提供,而 Client、Server 由应用程序来实现。Client、Server 和 ServiceManager 均是通过系统调用 open、mmap 和 ioctl 来访问设备文件 /dev/binder,从而实现与 Binder 驱动的交互来间接的实现跨进程通信。

Client、Server、ServiceManager、Binder 驱动这几个组件在通信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就如同互联网中服务器(Server)、客户端(Client)、DNS域名服务器(ServiceManager)以及路由器(Binder 驱动)之前的关系。

Client 先去ServiceManager中拿到Server的binder(BpBinder),然后Client再通过这个binder来"调用"Server端的代码。当然这个"调用"是跨进程的过程,需要通过ioctl来支持,也就是需要Binder驱动支持。具体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5.总结

上面章节整体分析了一下IPC通信,那么很多关于binder通信的细节,可能大家还会比较懵逼,那么这些不熟悉的或者大家懵逼的理论,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内容里面进行分析。

今日分享到此结束,对你有帮助的话,点个赞再走呗,如遇侵权联系删除
关注公众号:Android老皮

解锁 《Android十大板块文档》 ,让学习更贴近未来实战。已形成PDF版

内容如下

1.Android车载应用开发系统学习指南(附项目实战)
2.Android Framework学习指南,助力成为系统级开发高手
3.2023最新Android中高级面试题汇总+解析,告别零offer
4.企业级Android音视频开发学习路线+项目实战(附源码)
5.Android Jetpack从入门到精通,构建高质量UI界面
6.Flutter技术解析与实战,跨平台首要之选
7.Kotlin从入门到实战,全方面提升架构基础
8.高级Android插件化与组件化(含实战教程和源码)
9.Android 性能优化实战+360°全方面性能调优
10.Android零基础入门到精通,高手进阶之路

相关推荐
泥嚎泥嚎13 分钟前
【Android】给App添加启动画面——SplashScreen
android·java
全栈派森21 分钟前
初见 Dart:这门新语言如何让你的 App「动」起来?
android·flutter·ios
q***985225 分钟前
图文详述:MySQL的下载、安装、配置、使用
android·mysql·adb
恋猫de小郭1 小时前
Dart 3.10 发布,快来看有什么更新吧
android·前端·flutter
恋猫de小郭2 小时前
Flutter 3.38 发布,快来看看有什么更新吧
android·前端·flutter
百锦再8 小时前
第11章 泛型、trait与生命周期
android·网络·人工智能·python·golang·rust·go
会跑的兔子9 小时前
Android 16 Kotlin协程 第二部分
android·windows·kotlin
键来大师9 小时前
Android15 RK3588 修改默认不锁屏不休眠
android·java·framework·rk3588
江上清风山间明月12 小时前
Android 系统超级实用的分析调试命令
android·内存·调试·dumpsys
百锦再12 小时前
第12章 测试编写
android·java·开发语言·python·rust·go·erl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