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有关网络系统结构的讨论
一、 必选 问题 ( 每组平均每人1个 )
1、分层结构其实是世界演进形成的普遍系统结构,不管是自然领域还是社会领域,请举例说说你的理解。
2、有人说通信网络的核心技术在物理层,难度要远远大于上层技术,所以上层技术并不重要。说说你的观点。
3、当前的internet网络架构采用的是端到端的思想,在终端计算性能日益强大的今天,如果让终端自主选择数据包的最优传输方案,是否可行,会带来什么好处和问题?说说你的粗略的设想。
4、业界有关软件与硬件实现有一种说法:Software when you can, hardware when you must. Whenever possible, compute, networking, and storage functions should be done in software where reasonable performance can be attained。 结合网络领域技术功能的实现,请说说你的理解。
5、教材中介绍节点时延由以下几部分组成:d nodal= d proc+ d queue+ d trans+ d prop ,其中d prop 为传播时延 ,只与传输通道有关,前三者则与主机有关,有时把它们合称为主机时延 。传输通道发生改变或受干扰,传播时延会发生变化,主机时延则与网络流量和拥塞状况有关。目前的传输控制算法依赖对时延的精确测量,但现在的传输协议都不能把时延中的传播时延与主机时延分解开,所以传播时延的短暂变化可能导致传输控制算法做出不必要的拥塞控制反应,也就是说时延中非拥塞分量轻微波动可能导致网络连接吞吐量大幅震荡。如果由你来重新设计传输协议,你有什么办法把传播时延与主机时延分解开?
6、电影《蜂鸟计划》的结局有点残酷,你觉得一家成功的公司,networking、 marketing、 hardworking,哪个重要?如果你是投资人,从电影中能吸取到的最大教训是什么?
二、 自由问题 ( 每组1个 )
每组自备一个与本次讨论议题有关的问题,提前一周公布并发给老师,每组除完成本组自备问题的自问自答外还须回答一个其他组的自备问题。课堂有时间,可课堂讨论,时间不够就写在总结报告中。
三 、评分 细则
-
每次讨论课每组须提前准备讨论课问题答案和自备问题;
-
分组讨论,每组不多于4人,需要选出一位组长。组长负责每次课程的人员任务分配,讨论课前学委按分组情况填好评分表交给老师;
-
讨论课堂程序:
1)小组陈述阶段:按问题次序,每组派一位同学陈述(老师也可能会随机指定小组成员)。回答要简明扼要,不最求准确性,但要言之有理,时间不超过3分钟,不要求做PPT。
2)自由讨论阶段:各组发表见解后,进入5分钟自由讨论阶段,可以自由对其他组同学的见解提出不同看法;
- 课堂评分标准(70分):
出勤情况(10分);
自由问题(20分):本组提问水平(10分,由老师评)、自由问题回答评分(10分,由其它小组评);
问题回答(30分):时间把控、内容水平、表述水平。
课堂互动(10分):自由讨论参与度;
- 总结报告(30分)
请用word撰写本次讨论的小组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内容包含本小组的分工、讨论的核心内容,以及其他同学的提问与交流情况。总结报告应于讨论课结束一周内发送至指定邮箱,未按时发送邮件的组别将扣除5分。由老师给出总结报告的分数。
评分细则:
报告内容(20分):叙述清楚、层次分明、观点清晰;
报告格式(10分):参考报告模板与湖南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格式。
6、讨论课会同时开启腾讯会议,以形成讨论记录。
参考:
- J. Saltzer, D. Reed, D. Clark: "End-to-End arguments in System Design" 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 Systems (TOCS), Volume 2 , Issue 4 (November 1984)
- D. Clark: "The Design Philosophy of the DARPA Internet Protocols", Proceedings of ACM SIGCOMM '88, August, 1988
- M Blumenthal, D. Clark, "Rethinking the design of the Internet: The end to end arguments vs. the brave new world" ACM Trans. on Internet Technology ,2001
- Tim Moors,A critical review of "End-to-end arguments in system design"
- 其它需要的资料可以自己自由查找,报告中要给出参考文献与引用
PPT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