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披头士乐队发布「最后一首」新歌,背后是AI制作

《Now and Then》跨越了年龄与生死。

熟悉音乐的朋友们,肯定不会对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感到陌生,他们被广泛认为是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摇滚乐队,也是现代摇滚乐的开端。

披头士成立于 1960 年,四位成员分别是约翰・列侬、林戈・斯塔尔、保罗・麦卡特尼和乔治・哈里森。1963 年,乐队发行首张音乐专辑《Please Please Me》,1969 年的《Abbey Road》被认为是他们最好的作品。1970 年,乐队宣布解散。

正如我们所知,乐队两位成员约翰・列侬、乔治・哈里森已经先后于 1980 年、2001 年去世。

图源:wikipedia

虽然离披头士乐队解散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之久,但在今天我们见证了该乐队最最后一首歌曲的问世 ------《Now and Then》。

听完披头士乐队的最后一首歌,可以发现,四个人的和声部分有 30 多岁的约翰・列侬、50 多岁的乔治・哈里森、80 多岁的林戈・斯塔尔和保罗・麦卡特尼。

我们了解到,这首歌由约翰・列侬在 70 年代末创作并演唱,林戈・斯塔尔、保罗・麦卡特尼和乔治・哈里森录制音轨并制作初步的混音版,但由于列侬的人声与钢琴音轨无法得到很好地处理,因而无限期搁置了歌曲的制作。

如今,《Now and Then》终于与全球喜爱披头士音乐的乐迷见面。在这首歌曲的制作过程中,AI 发挥了重要作用。林戈・斯塔尔和保罗・麦卡特尼利用机器学习以及其他 AI 技术将约翰・列侬的原始保真录音拼凑起来并有了最终的成品曲目

与此同时,英国导演和编剧 Oliver Murray 编导了一部 12 分钟的纪录片《Now and Then - 披头士乐队的最后一首歌》,已于昨日首播。该片纪录了歌曲制作背后的故事,并包含了林戈・斯塔尔、保罗・麦卡特尼、乔治・哈里森以及西恩・列侬(约翰・列侬儿子)等人的很多镜头。

视频来源:youtu.be/APJAQoSCwuA...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Now and Then》的漫漫艰辛制作之路。

因技术问题推迟面世的列侬遗作

1980 年 12 月 8 日,约翰・列侬在纽约被自己的歌迷枪杀 ,年仅 40 岁。

90 年代中期,保罗・麦卡特尼、乔治・哈里森和林戈・斯塔尔重新组合,尝试制作乐队精选集专辑,其中也包括一些「新歌」。

他们成功完成了《Free as a Bird》和《Real Love》,在列侬的样带基础上进行了全乐队编曲。但《Now and Then》这首的进展最终停滞了,主要原因是技术上的问题导致原始磁带难以处理。

「在约翰的样带中,钢琴的声音有点难以听清。当然,在那个年代,我们还没有音轨分离技术,」麦卡特尼在关于这首歌的纪录片中说道。「每当我们想要多一点约翰的声音时,钢琴就会出现,使『画面』变得模糊。」

最终,三人小组没有完成《Now and Then》。「我觉得我们有点力不从心,时间也不够了,」麦卡特尼说。

这首歌就这样被搁置起来。2001 年 11 月 29 日,乔治・哈里森因肺癌去世,让人们更加怀疑这首歌能否最终面世。

麦卡特尼说:「我们花了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时间来等待再次创作《Now and Then》的合适时机。」

机器学习技术让《Now and Then》重见天日

转折出现在 2021 年,当时导演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正在为迪斯尼公司制作一部纪录片《Get Back》,取材于披头士乐队于 1969 年 1 月录制《Let it Be》专辑前前后后的 55 小时未曝光素材。

他的团队开发出了一种技术,可以将几乎所有的音乐作品(甚至是古老的 demo)「根据机器学习将所有不同的成分分割成独立的音轨」。

「几秒钟后,约翰的声音出现了,清晰无比。」麦卡特尼和斯塔尔意识到,让《Now and Then》重新面世的机会来了。

麦卡特尼录制了一条贝斯音轨,斯塔尔加入了鼓声,制作人吉尔斯・马丁(Giles Martin)接替了父亲乔治・马丁(披头士乐队制作人)的工作,制作了弦乐编曲。

关于乔治・哈里森录制了哪些部分的吉他,这首歌曲的纪录片并没有提供太多细节,据说乔治・哈里森一开始并不喜欢这首未完成的列侬歌曲。但麦卡尼说,他们保留了他在精选集录音中的部分,麦卡尼本人还按照乔治・哈里森的风格弹奏了一段滑音吉他独奏。

尽管歌迷们有些惊愕,但参与这个项目的每个人(以及非在世成员的遗产继承人)都对《Now and Then》的诞生感到非常满意。

「我父亲一定会喜欢的,因为他从不羞于尝试录音技术。我觉得这真的很美,」西恩・列侬(Sean Ono Lennon)说。

麦卡特尼也有同感:「《Now and Then》可能是披头士的最后一首歌。我们都在里面演奏过,所以它是真正的披头士作品。」

参考链接:

www.theverge.com/2023/11/2/2...

相关推荐
redreamSo3 小时前
AI Daily | AI日报:Synthesia CEO:不招精英的AI视频独角兽; WAIC 2025大模型论坛:行业大佬硬核辩论; 毕树超:十年转变,深信AGI已至!
程序员·aigc·资讯
redreamSo1 天前
AI Daily | AI日报:微软花17亿买屎埋地换碳减排额度; WAIC聚焦AI幻觉,讯飞星火X1升级破难题; GPT - 5「全家桶」本周或上线,编程能力惊人
程序员·aigc·资讯
不摸鱼2 天前
创业找不到方向?不妨从行业卧底开始 | 不摸鱼的独立开发者日报(第66期)
人工智能·开源·资讯
redreamSo2 天前
AI Daily | AI日报:Meta百亿抢人,AI数据标注产业升级; 百度全栈自研,AI应用大放异彩; Hinton访华:多模态大模型已有「意识」
程序员·aigc·资讯
redreamSo3 天前
AI Daily | AI日报:Altman:GPT - 5将引发就业与欺诈变革; OpenAI 新模型多场竞赛‘翻车’,谷歌躺赢!; 黄仁勋:报废50亿显卡,员工薪酬全加薪
程序员·aigc·资讯
不摸鱼4 天前
Meta大佬:AI能写代码后,程序员最重要的是“品味” | 不摸鱼的独立开发者日报(第64期)
人工智能·开源·资讯
redreamSo4 天前
AI Daily | AI日报:Meta出走团队获融资,打造AI视觉记忆大脑; OpenAI急募300亿,星际之门危机四伏; Altman:GPT - 5将引发就业与经济变革
程序员·aigc·资讯
great9835 天前
AI 及开发领域动态与资源汇总(2025年7月23日)
资讯
算家计算6 天前
阿里开源最强编程模型Qwen3-Coder!超越GPT-4.1,登顶开源榜首
人工智能·ai编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