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谋士为何成不了第一把手?

谋与断之间天差地别,未来机器AI可以代替很多人的工作角色,但唯独无法取代的就是一把手。

谋略看的是客体思维,剥离人本身的影响,依靠形式逻辑和辩证手段提供各种客体层面上的可能性方案;决断靠的是主体思维,看的是自身精神人格上的价值秩序,依靠强大的意志气势和知性直觉实时把握趋势节奏走向,发出号令吸引人心所向展开高效的组织动员活动。

两者侧重点完全不一样,善谋者的行为特征是排斥身边人孤独前行从而展开独立思考,善断者的风格特征则是吸引身边人围绕其转,与人打成一片。空有谋略而无决断能力,根本难以服众,既驾驭不了现实------容易被现实压力影响而扰乱心境;也根本没有机会、条件将理论知识落地施行------管理不了人。

下面着重分析下谋士与主公一把手背后分别代表的决策力与决断力之间的区别,这是决定彼此角色的纯粹个体层面的内在要素。至于一把手所拥有的现实优越身份、实力继承、法理地位、资源占有、私人势力,以及其他社会规则背景和伦理下的稀缺客观条件,这是超出个人能力范畴之外的另一回事,暂且不谈。(即便同等现实条件下,同样存在以上区别)

1. 本质对比

所有重大决定,实则都可分为决策与决断两个部分。决策(谋略)靠准确而全面的数据,决断靠真实而敏锐的直觉,各显本事。

善于决策者,往往因于自身的客体本位思维和客观条件依赖,而很难做出恰当适宜的正确决断,现实中只适合为决断者提供出谋划策服务,或者是事后诸葛亮、纸上谈兵的虚假自信来源,精于解构、弱于构建,成事不足。善于决断者,因于自身主体本位思维和主观直觉依赖,而离不开大量局部信息、客观数据和多重方案的决策支撑,现实中是被决策者们服务的对象。

实证数据信息支撑,是决断者审慎严谨态度的内在要求;审时度势决断,是决策者由局部实证向普遍规律大胆跳跃的潜在追求。两者彼此依赖、相得益彰,共同组成一个重大决定的指挥成功。

正是对于直觉决断的忽视,抛开对于直觉决断的认识和把握,偏执于客观理性的知识、能力和信息数据本身,让人在复盘、回看他人成功历程时,总是产生"我可取而代之"或"不过如此"的不切实际幻想,从而低估了实际问题的真正难度所在。话说回来,成功之所以难以复制,就在于靠着运气和巧合成分完成正确决断的偶发性巧合路数,若无对直觉决断本质内核的高度提炼,绝难再现------这造就,即便同样的路也不敢再走一遍的普遍现实。

有个成语叫「房谋杜断」,为什么有的人善于谋划却短于决断,有的人决断力强却不善谋略,两种人分别有什么样的不同?抛开历史情境下的权力制衡政治因素不谈,就自然情况下来看决策与决断对应的「谋」与「断」关系,它们来自不同的价值取向,也有着截然不同的生发逻辑和素质要求。

① 在组织决策决断的抉择或指挥实践中,相对来看(非绝对),如果说谋略决策,是「形式逻辑」上的排兵布阵,考虑的是客观规律上的利弊算计和信息分析处理;那么决断,就是「意志气势」上的排兵布阵,考虑的是内在主体和整体层面上的乘势而为,借势发挥。

决策,是以客体为本位来追求主体价值的能动模式,用外在客体上的局部实证和「个人理性」向普遍规律的事实性进击,暗含某种意识形态上的价值期待。将原本复杂而全面的系统性事务,解构为单一的由各种片面逻辑知识编织构造的散装概念形式,接受客观规律和流程正义的审视,按照物质发展的基本逻辑大胆推理、扩展和延伸,展开行动上的充满自由活力的冒险和创新尝试。

这是「写实」的过程,实证主义的局部事实和材料,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数理模型堆砌、罗列和编织重构,创造出一个超出预期的精致作品,为最终解决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决策者的权力,来自自身实力地位,属于自下而上的霸权式的权力生成模式。

决断,是以主体为本位追求客体价值的能动模式,用内在主体上的价值伦理和「关系理性」去全盘梳理和定义局部现实的信息真相,将外在性的客体事务化作内在性的主体事务,接受内部规律和结果正义的审视。按照内心上的节奏和关切,以及普遍人心规律,来审慎而严谨地制定出最适配自己的、高度契合中心思想的紧凑能动形式出来。它关注的是人、预判的也是人,通过对人的分析处理和感知预判,来达成事情上的通盘认知和节奏判断

这是「写意」的过程,先验性的精神观念、思想高度和使命境界,往往决定着把控现实的紧凑力度和最终落地的表现形态。要成事先做人,只有提高自己的修养、坚定自己的内心,向天人合一的自然之境追求,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决断能力。另外,决断者的权力,来自于「人心共识」和「人心认同」的政治性魅力,能够以足厚优异的价值秩序代表大多数人的心愿和公心公理的使命,这是决断成功与否的关键,其权力属于自上而下式的王道式的权力生成模式------脱离公心公理的决断,只是沉溺于个人私利私欲下的意气用事罢了,此时魄力越大,越独断专行、远离现实真相。

②「百尺为形,千尺成势」。「形」作用于外,在物,归于真;「势」作用于内,在心,归于诚。

「形」与「势」上的辩证,也是「谋」与「断」的辩证,「物之力」与「心之力」的辩证,以及「真」与「诚」的辩证。

所谓「真」,是客观理性逻辑上「所知」之知识,一套如何收集、整合和运算信息的聪明才智和方法论。它与自身主体是什么无关紧要------无需面对自己"明明知道不该如何却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内心真诚功夫。

所谓「诚」,就是接纳真实的自己 (不是期望中的幻想中的,也不是别人眼中的自己),拿出真实的内在主体去呼应天地自然的外在主体,在主体彼此呼应中感受自己真实的内心状态和真实的态势变化,以此内心上的敏锐感知从全局上动态掌握对手的潜在意图。「诚」是认识自己主观精神上真实主体之「所是」的手段,它的结果是明心见性,对自己真实(而非假装)把控的能力,听从内心的声音审慎严谨地化形落地,驾驭现实。如何抑制随便作为、应物膨胀的心,这是修心养性、真诚待己和慎独的关键。所谓心诚则灵,灵性满满,如有神助。

谋事在形,基于「所知」;断事在势,基于「所是」。如何将「物之理」与「心之理」内外两种不同的真相调和和统筹起来,不偏不倚、实事求是,这是决定指挥(抉择)成败的关键,也是指挥的功夫和艺术所发挥的地方。

再重复一遍------凭物谋事,凭心断事;以形谋事,以势断事;决策在真,决断在诚!

③有人会说,谋略者比如古之谋士、今之参谋,只为决策负责,不对结果负责,尽可能多的提供决策选项,是他们的义务和最大利益点。决断者、领导者因为是既得利益者,要为结果负责,要权衡各种选项的风险与收益,所以才显示出决断的重要性、责任性和风险性。将决断力,片面理解为对风险与收益的控制力、驾驭力和承担力------胆量上的勇敢!从而把决断需要的品质与决策所表现出来的大胆探索和冒险的行为特征,混为一谈。

决断者固然需要胆量,往往功过自担,需要胆大包天的勇气和魄力,但这却只是最表面上的考量。决断力的核心,在于对人心真实状态与意愿(形势)上的敏锐感应和把握,既包括自己的,也包括对手的。这需要强大的精神意志力和心力来聚焦、映射和笼罩以上真相------内心上的勇敢!

内心上的勇敢是一种不依赖于外在形式,在任何情境下都能发掘秩序出路、内求生机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它结合实事求是的态度原则,往往就会势不可挡。

④需要注意的是,决策与决断,在现实动态实践中并不孤立分开,而是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包容与互补关系。这是客观与主观的结合,缺一则偏离实际,做不好本职角色。

但在决策与决断的静态对比分析上,为了便于分析强行对立剖析,这是性质属性上的客观区别,此时绝不能混为一谈。

再者,人是秩序的动物,追求生机秩序、抵抗死亡无序是永恒的求生本能和活着的根本意义。如何追求生机秩序,涵盖三个方面上的需要:一则肉身生理,一一则精神心理,一则社会公理,即生理价值、心理价值和社会价值,分别对应着「实在界」、「象征界」和「想象界」上的价值秩序构建。这三个方面的上的需要,构成一种彼此制衡协作和动态平衡的类三体模型,决定个人获取生机秩序的基本机制和制度保障。而在个人的能动实践中,到底是以内在主体为本位追求外在客体价值,还是以外在客体为本位追求内在主体价值,这又形成截然不同的能动模式和价值观

谋与断,就是这种不同能动模式和价值观在个人身上的矛盾和统一。

2. 表现形式

① 思维特征

决策者的思维,是聚焦性的、客观理性的,追寻客观逻辑上的多重可能性、确定性及应对方法,充满自下而上的自由活力。依靠聪明的大脑、实力地位和知识信息,梳理客体世界的物质规律和空间规则。

其偏于自外而内的思维模式,外在利益上的得失上升进意识层面展开抽象逻辑分析,形成一套实证唯物主义为基调的暗合某种意识形态价值的认识观和伦理观。意识形态(价值命题)对于局部客观事实(因果命题),具有某种引导性和暗合性。也就是说,决策,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观念之上,为实现某种普遍规律和普世价值之目的,所展开的物上的较量!

决断者的思维,是发散性的、主观感性的,是用自己内心真相和基于整体系统的「关系理性」去梳理客体世界背后潜在主体的关系秩序,充满自上而下式的顶层设计和全局规划意味。真诚感应形势的真实影响与变化,在混沌迷雾的压力中凭着敏锐强大而明确的内心直觉,把握时机,勇敢前行。

它偏于自内而外的思维模式,内在愿景上的进退得失「外化」进客观层面,展开具体形式上的节奏把控和形式演变,形成一套主观精神为基调的暗合某种客体价值和物质规律的认识观和能动观。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具有引导、诱惑和塑造精神主体落实方向的潜在能力。因此也可以说,决断,就是建立在客观实证基础之上,为实现包括个人利益在内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之目的的努力,所展开的心上的较量! (注意与唯心主义的异同)

另外,关于决断依仗的「直觉」和决策依仗的「感知」与理性逻辑,在神经活动上也有显著区别。

目前心理神经学研究发现,人的直觉与大脑基底神经节尾状核有很大关系,而且经过特定训练确实可以使普通人具有专家一般的直觉。善于决断和山深度思考者,往往直觉认知系统发达,也就是大脑深处的基底神经节的尾状核普遍发达。
所谓"尾状核"是基底神经节的一部分,而基底神经节是大脑深部一系列 神经核团组成的功能整体,是位于大脑皮质底下一群运动神经核的统称,与大脑皮层、丘脑和脑干相连。

基底神经节接收来自大脑皮层的大量输入。最终,这些结构投射回皮层,形成一系列"皮层-基底神经节环"。于是,一种可能解释是[1],皮层与有意识的感知以及对任何给定情况的有意识的分析有关(无论这种情况是新的还是熟悉的),而尾状核是高度专业知识所在的场所,它允许我们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提出适当的答案。

关于直觉的具体分析,可看引用原文:
直觉的运行机制是什么?如何磨练直觉? www.zhihu.com/question/19637968/answer/3204515455?utm_psn=1696896300874956800

②行为特征

决策力强大者,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强大,总能发现细节上的不同,解构剖析、精细入微和归纳总结。凭借专注而细致的观察能力,理清复杂过程的前因后果作用框架,抽象、直观而清晰。

一个组织内部,决策者的行事风格和技术手段,以及自由探索的创新精神等行为特征,往往会成为普遍的共识、经验和共同财富,形成一套约定俗成的公共规范和强势规矩。并且,决策力越强,这种成就就越大。

所谓创新或创意,离不开知识背景,是大量实践累积下的实力产物。不够新颖、没有创意,在于无法找到合适的逻辑模型去归纳和定义事实真相。困在自己的狭隘意识形态当中,缺乏新鲜而广泛的信息知识和理念支撑,被局部物质事实牵着鼻子走,谈何创新?闭门造车罢了!

这是个向外求的过程。

决断力强大者,精神意识强大而敏锐,总拿察觉到冥冥之中的细微变化,以及潜藏着的危与机。或深谙人情世故,精通人性规律,或轻巧躲过危险,巧妙(碰巧)抓住机会,尤入神助,这在历史上常常得见。

一个组织内部,决断者的禀性、意志,绝境中从容求生的本事、精神和人格魅力,往往会成为该组织的「灵魂」。决断力越强,精神性影响力就越大,对该组织的影响越深远和持久。公司同样。

注意。果断,是真实内心的反映。不够果断、没有决断力,在于无法在内心中参透和感应到真实形势变化的秩序真相。被表象迷惑,陷入心中的迷雾出不来,找不到方向,所以才有不果断的行为结果。果断不果断,学不来、教不得,也无法速成。

越催,越难果断,越乱章法!

如何果断?唯有安静独处,孤独中真诚面对自己的闭门造车般的内在务虚功夫,这是个向内求的过程。有了这个内在功夫,才有外在与人打成一片的能力表现。

③性格特征

善谋者,知识渊博聪明过人,并不过多考较内心上的学问。尤其是现代教育,比如知乎上的我们,说的头头是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简直无所不知,至于做嘛另当别论。它善于置身事外,保持安全前提下提出各种巧妙的解决方案,也善于研究具体问题------局部上的确切真相,但又把握不了整体的真实方向。

以自我「所知」推诿和掩藏自我「所是」,借「思」而避开「神」和「情」上的感应和交际。心善潜藏于内,害怕展露于外,缺乏外在现实上的「主角光环」和「人格魅力」,往往也不善于聚拢人气、经营现实,相对独立和自我封闭。但是能谋善谋者,同样离不开个人内在精神主体的深邃和通透,只是不以此为主导去决断罢了。

所以善谋者的性格,往往安静、含蓄、内敛,既柔弱又较真,善于观察分析和总结,并且容易陷入具体情境当中出不来。脑子高速运转,身体趋于被动,如何用心用神管束和驾驭无数知识信息和各种念头的无休止势头,不白白消耗气血,这是个问题。另一方面,学生思维和书生气浓厚,容易沉溺于片面的知识障当中,以局部性的真理解构全盘整体,忽略整体关系上的价值伦理,以及人情世故。「社恐」倒不至于,但不屑于社交,孤傲冷僻,看不起大众,或者说脱离群众是常态。

能断者,建立在修身修心功夫前提之上。它培养和需要的是一颗强大的心,既能掌控自己的心,又能调动大家的心往一处使。它善于根据实际情势选用最佳方案,何以判断"实际情势"呢?这需要以真诚的心直面世界,不断感应和体悟,也就是「诚」的功夫。所有传统文化修心治心学问,无不以「诚」为第一要务。「诚」是由「所知」向「所是」转变,从「外求生机」向「内求生机」转变,开启成长的必经之路。

以真实「所是」主导和驾驭自我「所知」,用「神」掌控「思」。能断善断者,是现实中的强者、王者,自带「主角光环」,往往能够聚拢人气,驾驭和营略现实。它开放、广阔、心纳百川,是人群的中心,总是能凭借更本质层面上的秩序活力,在混沌现实中闯出一片新天地。但是能断善断者,同样离不开客观扎实的理论功夫,只是不以此为主导罢了。

其性格,厚重、热情和直接,深邃而有气势,但也执拗倔强好斗。不鸣则已,一鸣就是「社牛」一枚。

3. 行事风格与指挥模式

①既不善谋又不善断者

这是平庸的大多数,既无大才,也无大德,不适合做抉择和指挥,只适合被领导和被指挥,往往需要依赖一个领头人或监护人带领自己去展开能动实践。现实中,属于被组织动员的群众。

这些底层的既不善表达心意,也无聪明才智的大多数,抱团汇聚为一个个群体,展现出整体层面上的不可忽视的强大势力,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自古以来是需要尊重、争取和引导的对象,更是服务的对象。

②善断而无谋者

强于决断而弱于谋略,这容易走入「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充满意外风险。想要出人头地,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容易沉溺于主观理想或成功的幻想当中,虽总能参透和看准潜在趋势和机会,但总因缺乏实践能力或实际条件而遭遇折戟。此类人较少,以投机者、大忽悠专属。

现实中,此类人往往成为「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式的悲剧型人物。强大的心力和情商,生生被自己的知识、学历、智商、圈子和现实条件的水平给耽误了,若无合适团队和匹配搭档的帮助,很难成功。

③善谋而无断者

学院派科班出身,掌握各种纸面上的知识技能,强于思维能力而弱于行动执行能力,往往还教条古板缺乏变通,没有自主体悟和观察总结的意识,将具体单一管线下的知识理论权威盲目向全局扩张。其学于知识但又仅止于知识,缺乏自身系统性的认知统筹和现实驾驭能力,嘴上说的头头是道,一实践就问题重重。这以高学历者为主要代表,算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知识障、有才而无德和内心软弱者的典型。

此类技术派,适合出谋划策、给平台打工,负责具体运算上的工作,但绝不适合独当一面、自主创业,属于「力有余」而「心不足」的代表。空讲谋略者,难成事,且很容易将自身遭遇的失败归结于现实的黑暗,从而怨天尤人。

网上不少以个体层面上的局部认知,去评判整体层面上的系统全局事务的人,所表现出的牛唇不对马嘴的争辩,就是典型的有谋无断毛病。对于事物背后整体全局上的运行规律一无所知,执于一点正确,就要推翻整体全貌,此有此理?

也正因这种自下而上式的关注「流程正义」大过关注「结果正义」的行事模式,让有些掌握点专业技能的知识分子们倒向脱离实事求是原则的错误道路上,或全盘西化或否定母国,乃至恨国和带路,成为域外势力遏制中国发展的志愿帮凶。所谓「颜色革命」也由此而来,将局部性上的矛盾煽风点火无限放大,短时间内引爆为整体上的灾难。

另一方面,若真实内心之「所是」与真实自己之「所知」脱节过大,内心驾驭不了过载的名、利、知,统摄不了己所欲,那么在真正问题面前犹豫不决浪费机会和错误抉择就成必然 。所谓「男人有了钱就会变坏」也正源于此,人设崩塌都是先从自身内部开始的。

④既善谋又善断者

有勇有谋,则是德才兼备的大家风范,也是每个人本该如何的内在义务,只是实践起来太过困难,则让真正正常的人,反倒光彩夺目成为英雄。比如军事上,彭德怀,粟裕,刘伯承,邓小平等领袖,都是心力魄力和谋略上的惊人之辈。

若继续细分则有「由谋而断者」,这是技术派出身的决断者。自下而上由点到面式的指挥风格和模式。比如以深思熟虑和谨慎著称的刘伯承,注重细节和行事细腻的粟裕,善于奇兵取胜的林彪等等,大概归于此类。(主观因素太多,可能不准确)

「由断而谋者」,这是自上而下降维打击式的指挥模式和风格。比如大开大合的彭大元帅,坚韧不拔能打恶仗险仗的徐向前,等等。

⑤系统分工协作的必然性

基于既能谋又能断的现实困难度和稀缺度,群体内部分工协作、取长补短,让善谋的谋、善断的断,合理搭配,成为社会必然。现代指挥,或者说现实实践做决定,已经不再是凭一人一己之力所能完成的了。它往往是不同角色的人、不同能力的人、不同性格和优势的人,依靠各个管线上的知识数据和管理体系,大家各尽其力、各司其职共同完成的一场伟大的指挥活动。

这是借用系统平台的优势,抵消和包容个人不足的劣势,调动每个人身上的优势集中于一处,做出最谨慎细致的指挥。

因此,指挥和做决定的形式、套路大大改变了。它从过去对个人内在精神的依赖、对形势的主观判断、对部下的动员掌握、对各领域信息的精通,等等全能性人才的要求,变成了对各个子部门、子系统间的协调运作的要求,和整体节奏的系统论把控能力,拥有了一套更为科学客观的判断标准和数理模型支撑,指挥者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真如此吗?当然不是。

它是出错的几率减少了,容错率增高了,失误的可能性被大大分摊,削弱在过程中。但是如何带领人,组织活生生的不同缺点和脾气秉性的人,心往一处走、力往一处使,变得更困难了。

各个系统间的协调性、可靠性、替代性、安全性、可修复性,以及各个人的情绪性、心理素质、行为作风、性格特点等等,都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指挥者的水平。指挥(做决定)的能力与艺术,仍没变!过去的风格与模式,现在同样更为适用。如何知人善用,合理指挥、调动和安排人才,把握形势合情、合理和合时宜地组织决断,是项永恒的艺术。

⑥为何谋士喜欢提上中下三策?

决策者,提供的是多重可能性上的纯理性把握,只对方式过程和准确度负责,不对具体结果负责。它讲究的是把个人摘开、放弃主观判断和感知,去最大化逻辑分析理知的能力。

如何理知呢?传统中国对于事物的理性看法和整体架构,无非天地人三才,内外中三体,或日月星三耀,乃至"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事不过三的普遍认知,这是最全面的不以个人为转移的普遍规律。所以,一个成熟的理知看法,莫能离开三位一体架构的基本模型考量,上中下三策,就是以上理知过程的形式化遗留,算是一个问题最基本的三个方面的古老认识论架构。

以上决策,既可以叫上中下三策,也可以叫内外中三策,还可以是天地人三策。总之,就是对事物内在本质、现实状态和表象形式三个维度方面上的针对性解决方案。

它结合允厥执中的中庸思想和心诚则灵的敏锐感知,决断者依据决策者找准的三个方面基本数据分析,来展开最合时宜的决断,并根据事态发展进度和轻重缓急程度来选择是治标,还是治本,或者兼而取之中庸辩证。

这是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最佳良性合作关系。当然你也可以凭借对古代封建思想文化的不屑,连带到这种关系形式上,称其为僵化腐朽的代表。

4. 对于决断的误解

①决断的主观能动性

通常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本意喻指结果的风险性和不执着于结果本身。这里要说的是「谋事在天,成事在人」 ---------事在人为。

谋略决策是客观的,科学的,可知的,乃至学术的,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和确定性。天地自然存而有之,找寻到各种不同的逻辑路径便是。但决断力,却是个人主观的,凭借的是个人精神意志和魄力。它是先验的,神性的,是客观实证之前的内在规律、关系秩序与整体意义,也是心中不可阻挡的一往无前的方向和勇气。它指导着人,敢于违背动物性的欲望和趋利避害的生物本能,打破理性人的规则束缚,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做出「明知不可而为之」的超越物质规律的壮举------以心驭事,以势制形。

或敢于牺牲自己,成就他人;或牺牲局部,成就大局。这种凭借意志力的主观价值决断,而非客观规律的因果对错决断,往往造就整体利益上的最大化,最终取得胜利。一个人的决断力、精气神,会成为凝聚队伍的「灵魂」,表现出绝对主导的意志和神性,让整个队伍生机勃勃,恍若生命有机体,上下协同、令行禁止、配合默契,很难不胜。

所谓战无不胜,在于人和心,而非理,任何客观理性的计较、算计、排兵布阵和逻辑推演,都有它的漏洞------可败之处。但人的自由意志的加入,却打破了客观常态,让同一谋略决策水平下的战局,有了其他可能。

文化属性上,这是不折不扣的「强势文化」。不以现实力量和实力地位论高低,而是以自身内心的力量,来自立、自主和自强。虽然现实中可能会一时受挫、失利,显得狼狈、弱势和不识时务,但其贵在可持续,强在时间上。心若做好决断,现实实力的提升是早晚的事,心若不死则永生永存。

人之所以能够胜天,做出非常理之举,在于自身神性对物性、物自体的超越,而非遵循。遵循客观规律,在外在实力和能力上的不断进取、发展,并不能使人成为万物之灵,而只是食物链顶端的畜生罢了。并且,任何「凭实力说话」的底气,也绝非真实的底气,都是假借外力优势、将真实的主体摘开藏起来保护好,总总安全前提下的伪装意志表现------纸老虎

若卸掉伪装、外力,将真实的心拿出来直面当下事物,那些身不由己不受控制的一面,就会暴露无疑------原来自己并不如自己所想的那般有底气!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这时,一旦趋利避害,往往就意味着中计、惨败。

②决断与唯心主义的区别

关于决断指挥的描述,很容易落入「唯心主义指挥观」的误区。

凭物谋事,凭心断事,并非说谋事就是唯物,决断就是唯心,而是相对意义上,两者是不同方向上的唯物实践。

强调「心之力」,在于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价值、力量与意义。强大的意志和魄力,可以带来更加深彻的唯物实践。强大的精神,是客观实践的保障和基础。坚持唯物主义,不是否定掉心的存在和价值意义,而是以客观物质叙事为中心,来展开身与心的互动。这是公共空间上最基本的世俗方向和世界观,不能动摇!

但在非公共空间、世俗领域,个人如何成长的私人世界、私人领域(比如宗教信仰),如何提升精神意志力呢?这是修炼的过程,也就是唯心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主观精神是叙事的中心,所有身与心的互动,都要严格围绕其来展开!它与唯物主义世界观当然是冲突的,但因领域不同,非同一世界,所以又不矛盾,一内一外,可以共存。

凡是见到在现实世界、世俗社会和公共事务中,搞唯心主义的,都是荒谬和骗人的把戏。它的荒谬性、虚假性,并不在于「唯心主义」本身,而在于不合时宜、不分场景地乱点鸳鸯谱。太离谱!

以上,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原则。

5. 决策与决断的失衡案例

以俄乌冲突为例。

起初俄军「有断而失谋」,强大的主观直觉,一旦失去客观事实的支撑和引导,很容易走向自我膨胀的歧路,表达出完全不匹配自身心意所需的能动形式。空有满腔诗情意境,但无审慎严谨的自我规范,一出手则成流水账,这还怎么打?

它具体表现,就是盲目凭借内心的勇气和决断力,果断出击,快准狠直扑心脏,奈何步子扯太大,后勤跟不上,形势判断也不足。最终,谋略失利,让决断执行受挫,算是指挥上的彻底失败。

后来「有谋而乏断」。鉴于前期受挫、反思,重新认清了现实,然军事主官意志摇摆,不敢断然下决定,左右权衡怕东怕西,所以都选择最保守正确的不承担风险的决策,步步为营打呆仗、笨仗,甚至被动挨打。大家都当老好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关注每场战事上的局部胜利------「只敢打胜仗、不敢打败仗」,最终造成整体战局、整体利益上的一步步受损,错失大量战机。

明明是饿虎扑食,要凭勇往直前的雄心和战无不胜的气势,一举击垮对方的防守与信心。结果变成了,羊与羊之间的斗殴、互殴,科学理性的周旋。既丢失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实事求是下的意志决断力;又欠缺游击机动避实就虚的客观实操能力和大胆自由创新的活力。后期断断续续的逐渐征兵,又葬送了整体层面上战斗之势的构建,大大掏空决断的基础。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杜聿明为代表的国军表现,是不是和俄军很像?或出于政治,都有一个强势的顶头上司在隐形干涉和主导;或出于军事本身,无法灵活驾驭、实事求是(随机应变)地掌握谋与断的协调搭配,从而不能果断抓住形势。但当然,对手不一样了,结局也可能会大不相同,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关于决策与决断的辩证,不求尽述但求共勉,欢迎批判讨论。

(完)

相关推荐
luoganttcc10 个月前
如何判断身边的朋友是否嫉妒你?
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