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spark读取数据库性能优化

当数据量很大时,读取方式

dbtable写sql语句

dbtable和query配置不能同时存在,选一种即可。里面都可以直接写sql语句

python 复制代码
jdbcDF = spark.read.format("jdbc")\
    .option("driver",driver)\
    .option("url",url)\
    .option("dbtable","(select * from my_table where class='01' and sex='M' )")\
    .option("user",user)\
    .option("password",password)\
		.load().select("org_code","operate_id")

如果dbtable是一个表,如果load()后进行where和select,都会把整张表加载进来,耗内存。直接写sql语句比较好。

并行方式读取数据库

一般来说,默认读数据库,numPartition是1。

以下代码使得读取数据库并行读是10。

python 复制代码
jdbcDF = spark.read.format("jdbc")\
    .option("driver",driver)\
    .option("url",url)\
    .option("dbtable","(select * from my_table where class='01' and sex='F' )")\
    .option("user",user)\
    .option("password",password)\
		.option("numPartitions",10)\
		.option("partitionColumn","id")\
		.option("lowerBound",0)\
		.option("upperBound",100000)
		.load().select("org_code","operate_id")

numPartitions是设置的最大分区数。(单独设置这一选项,没有设置partitionColumn,lowerBound,upperBound,我怎么试实际运行numPartitions值都是1。大概是spark不知道怎么分割分区)

partitionColumn,lowerBound,upperBound这三个选项必须同时设置。(upperBound-lowerBound)/numPartitions是步长。即使数据内容低于lowerBound,或高于upperBound,依然会把所有数据都加载进来。

比如设置partitionColumn为id列,lowerBound为100,upperBound为400,numPartitions为3,实际内容有小于100的,也有大于300的。

那么第一个分区是低于200的,第二个分区是[200,300),第三个分区是大于等于300的

partitionColumn列的值必须是numeric, date, 或 timestamp类型的。

如果是date类型,可以写.option("lowerBound","2023-01-01")

如果是timestamp类型,可以写.option("lowerBound","2023-01-01 00:00:00")

相关推荐
冉冰学姐22 分钟前
SSM足球爱好者服务平台i387z(程序+源码+数据库+调试部署+开发环境)带论文文档1万字以上,文末可获取,系统界面在最后面。
数据库·ssm 框架·足球爱好者服务平台
大飞记Python25 分钟前
部门管理|“编辑部门”功能实现(Django5零基础Web平台)
前端·数据库·python·django
清风6666662 小时前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收银机模拟系统设计
数据库·单片机·毕业设计·nosql·课程设计
资深低代码开发平台专家3 小时前
PostgreSQL 18 发布
数据库·postgresql
与衫4 小时前
在 VS Code 里看清你的数据流向:Gudu SQL Omni 实测体验
数据库·sql
Element_南笙4 小时前
吴恩达新课程:Agentic AI(笔记2)
数据库·人工智能·笔记·python·深度学习·ui·自然语言处理
长安城没有风4 小时前
从入门到精通【Redis】Redis 典型应⽤ --- 分布式锁
数据库·redis·分布式
Ytadpole4 小时前
MySQL 数据库优化设计:优化原理和数据库表设计技巧
数据库·mysql·优化·索引·查询·检索·表设计
christine-rr5 小时前
数据库基础概念体系梳理
数据库·ora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