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知识(了解):计算机基础。
作为架构师,我们所设计的系统很少为单机系统,因此有必要了解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是怎么联系的。局域网的集群和混合云的网络有啥区别。系统交互的时候网络会存在什么瓶颈。
ARP协议
地址解析协议,即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是根据IP地址获取物理地址的一个TCP/IP协议。主机发送信息时将包含目标IP地址的ARP请求广播到局域网络上的所有主机,并接收返回消息,以此确定目标的物理地址
主机A的IP地址为192.168.1.1,MAC地址为0A-11-22-33-44-01;
主机B的IP地址为192.168.1.2,MAC地址为0A-11-22-33-44-02;
当主机A要与主机B通信时,地址解析协议可以将主机B的IP地址(192.168.1.2)解析成主机B的MAC地址,以下为工作流程:
第1步:根据主机A上的路由表内容,IP确定用于访问主机B的转发IP地址是192.168.1.2。然后A主机在自己的本地ARP缓存中检查主机B的匹配MAC地址。
第2步:如果主机A在ARP缓存中没有找到映射,它将询问192.168.1.2的硬件地址,从而将ARP请求帧广播到本地网络上的所有主机。源主机A的IP地址和MAC地址都包括在ARP请求中。本地网络上的每台主机都接收到ARP请求并且检查是否与自己的IP地址匹配。如果主机发现请求的IP地址与自己的IP地址不匹配,它将丢弃ARP请求。
第3步:主机B确定ARP请求中的IP地址与自己的IP地址匹配,则将主机A的IP地址和MAC地址映射添加到本地ARP缓存中。
第4步:主机B将包含其MAC地址的ARP回复消息直接发送回主机A。
第5步:当主机A收到从主机B发来的ARP回复消息时,会用主机B的IP和MAC地址映射更新ARP缓存。本机缓存是有生存期的,生存期结束后,将再次重复上面的过程。主机B的MAC地址一旦确定,主机A就能向主机B发送IP通信了。
ICMP协议
ICMP协议是一个网络层协议。一个新搭建好的网络,往往需要先进行一个简单的测试,来验证网络是否畅通;但是IP协议并不提供可靠传输。如果丢包了,IP协议并不能通知传输层是否丢包以及丢包的原因。所以我们就需要一种协议来完成这样的功能--ICMP协议。
ICMP协议的功能主要有:1. 确认IP包是否成功到达目标地址 2. 通知在发送过程中IP包被丢弃的原因
我们需要注意几点:
1.ICMP是基于IP协议工作的,但是它并不是传输层的功能,因此仍然把它归结为网络层协议
- ICMP只能搭配IPv4使用,如果是IPv6的情况下, 需要是用ICMPv6
我们用的ping、 tracert、pathping 操作中就包括了相应请求(类型字段值为8)和应答(类型字段值为0)ICMP报文。过程:一台主机向一个节点发送一个类型字段值为8的ICMP报文,如果途中没有异常(如果没有被路由丢弃,目标不回应ICMP或者传输失败),则目标返回类型字段值为0的ICMP报文,说明这台主机存在。
DHCP协议
DHCP的全称是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即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它的特点是能够自动设置IP地址,并实行统一的管理。
我们有两种为主机设置IP地址的方式:1.管理员手动设置主机的IP地址 2.通过DHCP自动设置IP地址
DHCP是一种即插即用的协议(plug-and-play protocol)。实际上,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享受着DHCP带来的便利:我们有时会携带笔记本电脑或手机到公共场所里,例如图书馆,并且通过WiFi连上一个陌生的子网,但是我们并没有做重新为主机配置IP地址的工作!
DHCP服务器的工作流程
- DHCP服务器管理着一个包含一系列IP地址的地址池
- 每当一台新的主机加入时,DHCP服务器就从其当前可用地址池中分配一个任意的地址给它
- 而每当一台主机离开的时候,其IP地址就被回收到地址池中
IP路由协议
IP路由协议是网络协议里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工作在第三层(即网络层),常见的设备是路由器。从A到B网络中路由如何选择:每个路由器都有一张路由表。路由器通过查询分组首部字段的目的地址,通过路由表,获得该分组应该转发的输出端口。路由器由此完成转发功能。后面我们将深入看到路由器的内部,实际上这个查询功能是由每个输入端口完成,每个输入端口都有路由表的影子副本,由此可以实现多个查询并行。
那么路由表是如何配置的呢?这是由网络中的路由选择协议决定。(大致可以分为:静态路由。静态路由由管理员手动添加配置到路由器的路由表中,其优先级最高。动态路由:多台路由器之间通过动态路由协议,协商获取,不同的动态协议获得的路由表表项优先级也不同。)静态路由配置方便,对系统要求低,适用于拓扑结构简单并且稳定的小型网络。缺点是不能自动适应网络拓扑的变化,需要人工干预。动态路由协议有自己的路由算法,能够自动适应网络拓扑的变化,适用于具有一定数量三层设备的网络。缺点是配置对用户要求比较高,对系统的要求高于静态路由,并将占用一定的网络资源。
常见的动态路由协议包括RIP、OSPF、IS-IS、IGRP、EIGRP、BGP等。RIP、OSPF、IS-IS、IGRP、EIGRP是内部网关协议(IGP),适用于单个ISP的统一路由协议的运行,一般由一个ISP运营的网络位于一个AS(自治系统)内,有统一的ASnumber(自治系统号)。BGP是自治系统间的路由协议,是一种外部网关协议,多用于INTERNET上,在不同运营商之间交换路由信息,在某些大型的企业的内部网络里,有时也会用到BGP路由协议。下面为大家介绍各种路由协议的特性。
RIP路由协议 RIP是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的简称。它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内部网关协议IGP(Interior GatewayProtocol),主要用于规模较小的网络中,比如校园网以及结构较简单的地区性网络。对于更为复杂的环境和大型网络,一般不使用RIP。RIP是一种基于距离矢量(Distance-Vector)算法的协议,它通过UDP报文进行路由信息的交换,使用的端口号为520。
OSPF路由协议 OSPF(Open Shortest PathFirst)是IETF组织开发的一个基于链路状态的内部网关协议。目前针对IPv4协议使用的是OSPF Version2(RFC2328);针对IPv6协议使用OSPF Version 3(RFC2740)。
BGP路由协议 BGP是"边界网关协议(Border GatewayProtocol)"的缩写,处理各ISP之间的路由传递。BGP是一种外部网关协议(EGP),与OSPF、RIP等内部网关协议(IGP)不同,其着眼点不在于发现和计算路由,而在于控制路由的传播和选择最佳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