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中台不好做?为什么各个大厂都开始逐渐的抛弃中台的设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句话,实践下来效果不好。钱花了,但是开发的效率并没提高多少。
本身的想法很好:中台可以都大企业的一些重复的功能做一个收整,归并一些重复的系统。可以减少维护的人力和物力成本。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提高系统的设计质量。
但是实践下来的结果却是:
- 企业内存原因
- 业务之间通用化的功能有限,新的业务用不上中台的能力。中台功能的复用性,并没有被充分发挥。(一般来说中台的能力来源于老的业务系统, 并且中台对老业务系统的执行优先级也会更高。新的业务系统,可能是需要一些新的功能,这些功能中台没有,且被支撑的优先级低。这与新系统需要更快的功能迭代是相冲突的)
- 开发的系统少了,但是中台人员和业务人员的沟通成本增加了。(写的代码是少了,但是需求划分,中台和业务系统间的开发和联调的成本变高了)
- 外部原因
- 互联网的发展受限,企业都在砍掉一些不挣钱的部门和项目。中台没有新的项目接入并且中台的人力和物力成本也很高。所以中台部门也成为各大企业裁撤的部门。
人工智能的时代,架构师会被替代吗
按我的理解,chatGPT的时代,一切都是可以被替代的。chatGPT具备具备逻辑推理能力,而像sora具备人的对世界物理规律的理解能力。并且人工智能具备极其全面的知识库和强大的计算能力。所以理论上,他可以替代世界上任何一个工种,只要给他喂足够优质的训练数据。这里没说创新的能力,因为如果有创新能力,意味着它有自我意识,到那时人类就危险了。
架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简单,适用,逐步演化
架构师要解决系统的核心问题
解决性能,高可用,扩展性,复用性,可伸缩性,成本
如何成为一个精打细算的架构师
这里我主要想说成本控制和风险控制
一个项目中问题这么多,架构师应该关注什么问题
那当然是架构问题,主要考虑项目的可用性,性能,扩展性,成本,可伸缩性,这些是偏技术架构的一些维度。
除此之外,还有关于业务架构的考虑点:可扩展性,可复用性。这块和业务比较紧密,离我们程序员也比较近。像后端开发的分模块,分层开发和微服务架构,其实都是为了提高扩展新和复用性。
架构变更需要很多人的协助,怎么让其他人来帮你
处理好和同事间的关系,想想架构变更工作给其他带来的好处,并用此说服对方来帮你
高可用的架构怎么做?有什么标准化的处理方式?
考虑角度:避免发生,快速发现,快速恢复
设计原则:
避免发生:全链路冗余无单点,非强依赖链路要可降级,接口要可限流
快速发现:全链路监控
快速恢复:提前准备故障处理预案,有条件可以提前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