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前一篇文章:软考 系统架构设计师系列知识点之杂项集萃(5)
第10题
( )是关于需求管理正确的说法。
A. 为达到过程能力成熟度模型第二级,组织机构必须具有3个关键过程域
B. 需求的稳定性不属于需求属性
C. 需求变更的管理过程遵循变更分析和成本计算、问题分析和变更描述、变更实现的顺序
D. 变更控制委员会对项目中任何基线工作产品的变更都可以做出决定
正确答案:D。
解析:
所属知识点:老版教材 软件工程->需求工程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在软件开发机构中被广泛用来指导软件过程改进。该模型描述了软件处理能力的5个成熟级别。为了达到过程能力成熟度模型的第二级,组织机构必须具有6个关键过程域KPA(Key Process Areas)。故A选项错误。
除了文本,每一个功能需求应该有一些相关的信息与它联系,我们把这些信息成为需求属性。对于一个大型的复杂项目来说,丰富的属性类别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文档中考虑和明确如下属性:创建需求的时间、需求的版本号、创建需求的作者、负责认可该软件需求的人员、需求状态、需求的原因和根据、需求涉及的子系统、需求涉及的产品版本号、使用的验证方法或者接受的测试标准、产品的优先级或者重要程度、需求的稳定性。故B选项错误。
需求的变更遵循以下流程:
(1)问题分析和变更描述
这是识别和分析需求问题或者一份明确的变更协议,以检查它的有效性,从而产生一个更明确的需求变更协议。
(2)变更分析和成本计算
使用可追溯性信息和系统需求的一般知识,对需求变更提议进行影响分析和评估。变更成本计算应该包括对需求文档的修改、系统修改的设计和实现的成本。一旦分析完成并且被确认,应该进行是否执行这一变更的决策。
(3)变更实现
这要求需求文档和系统设计以及实现都要同时修改。如果先对系统的程序做变更,然后再修改需求文档,这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需求文档与程序的不一致。
故C选项错误。
参考《系统分析师教程》以及百度百科 CMMI。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CMM)是一个概念模型。模型框架和表示是刚性的,不能随意改变,但模型的解释和实现有一定弹性。CMM提供了一个软件能力成熟度的框架,它将软件过程改进的步骤组织成5个成熟度等级,为软件过程的 不断改进奠定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基础。
1. CMM的等级
CMM的目的是帮助组织对软件过程进行管理和改进,增强开发与改进能力,从而能按时地、不超预算地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CMM的5个成熟度等级分为初始级、可重复级(已管理级)、已定义级、已管理级(量化管理级)、优化级。
(1)初始级
初始级是未加定义的随意过程。软件过程的特点是无秩序的,有时甚至是混乱的。软件过程定义几乎处于无章法和步骤可循的状态,软件产品所取得的成功往往依赖于极个别人的努力和机遇。
(2)可重复级
可重复级是规则化和纪律化的过程,软件过程已建立了基本的项目管理过程,可用于对成本、进度和功能特性进行跟踪。对类似的应用项目,有章可循并能重复以往所取得的成功。
(3)已定义级
已定义级是标准的和一致的过程,用于管理的和工程的软件过程均已文档化、标准化,并形成了整个软件组织的标准软件过程。全部项目均采用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的、适当修改后的标准软件过程来进行操作。
(4)已管理级
已管理级是可预测的过程,软件过程和产品质量有详细的度量标准。软件过程和产品质量得到了定量的认识和控制。
(5)优化级
优化级是持续改进的过程,通过对来自过程、新概念和新技术等方面的各种有用信息的定量分析,能够不断地、持续性地对过程进行改进。
这一题包含的CMM和CMMI的内容很多,更多内容请看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