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最大的内耗:太着急

预约K哥直播:如何成为超级个体?

最近,一位大家耳熟能详的投资圈大佬,请K哥给一位95后创业者小李做顾问。这位小李总的创业方向,是基于AI大模型为企业开发应用,属于时下的风口行业,而且他也已经拿到了2轮投资,应该说各方面的推进都还算顺利。

但小李总的心态却非常着急,认为这个赛道窗口期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充满紧迫感,为此非常焦虑,常常不自觉地陷入非常严重的情绪内耗之中。据K哥观察,小李总这种现象并非个案,而是代表了当下很多人的状态:太着急。《菜根谭》里有句话:"心浮气躁者,一事无成;沉着冷静者,百福自集",古人的说法对吗?我们的人生或事业,真的需要那么急吗?


01

情绪太着急:凡事皆焦虑

弘一法师曾说:"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自顾不暇,何暇治事?"一个人情绪上如果过于焦虑急躁,内耗严重,别说不能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处理好,甚至连他自己的身体,都无法照顾好。

一位阿拉伯学者曾做过一个实验:把刚刚出生的两只小羊,分别放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进行观察。一只放在草原上,每天都能快乐自在地奔跑。另一只用绳拴在一个木桩上,并且在这只羊的附近,同样拴了一只狼(两者保持距离,狼并不能吃到羊)。一段时间后,草原上的那只自由的小羊,越长越大,非常健康。而那只被拴着的羊,却因为每天面对恶狼,心里充满焦虑和紧张,无心进食死掉了。

一个人做事可以努力,但千万不能太过着急。遇事控制不了情绪,太用力,太急躁,很多时候不但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反而会适得其反。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ABC理论":该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Affairs事件)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結果,引申为心情或情绪)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看法B(Belief信念,引申为对这件事的看法或思考方式)。

一个人如果太着急看到结果,就会对眼前的一切产生不满和挑剔,会失去应有的理性和包容度,因为在他们看来,(除结果之外)这些都不是自己想要的,都是没有价值的,他们心中被挫败感和不满足感占据,而这一切都极可能让他接下来的判断和动作严重"变形"。甚至会做出类似"拔苗助长"的荒唐举动;而收获的结果,也只会让他更焦虑、更急躁。

作家蒋勋说过:"最美好的生命,不是一个速度不断加快的生命,而是速度在加快跟缓慢之间有平衡感的生命。"做事情也是如此,不能一味着急内耗,而是要注意节奏,把握好快慢间的平衡。与"急于求成"相比,我们不如选择"不断前行"。


02

心态太着急:不愿积累,只想暴富

K哥看过一个真实案例,我国某省一个贫穷的村庄,由于种出来的蕨菜质量特别好,被一家日本企业大量收购。慢慢地这个村庄发展成了向日本出口蕨菜的生产基地,村民的收入也大大增加了。最开始,村民们还都是按照传统的方法将蕨菜放在太阳底下,晒干以后再打包运到日本。但后来村民们发现,这样晒干需要花两天时间,效率太低,太耽误挣钱。于是他们想出一个更好的办法,收到家里的蕨菜不再用太阳晒,而是直接用锅烘干,原来需要两天时间,现在几十分钟就能搞定。

虽然烘烤的蕨菜和太阳晒干的蕨菜,表面看不出差异,但晒干的蕨菜遇水能泡开,而烘干的蕨菜用再多的水也泡不开。日本企业发现这种"作弊"行为后,告诉村民"千万不要用锅烘烤,一定要放在太阳底下晒,不然就没办法合作了。"虽然大部分村民按照日企的要求做了,但还是有人用锅烘烤。后来,日企通过抽样调查,发现这一事实后,马上中断了和这个村庄的所有蕨菜交易,而且再也没有其他企业到他们这里收购蕨菜。村民们因此失去了好不容易得到的经济来源。

文章开头提到的小李总,在心态上和故事中的村民,其实有几分类似。总想着抓住机会,快速上规模、赚大钱,容不下任何稳扎稳打、慢慢积累的想法,认为这种"迂腐"的观点,会让他们错过好不容易抓到的"风口",影响他们赚快钱。管理大师柯林斯,曾在《基业长青》一书中谈到一个著名观点:卓越的领导者更应该注重"造钟",而不是"报时"。所谓"报时"是指关注企业当前的产品、技术、市场、利润等近期因素;而"造钟"则是指企业注重打造健康、卓越的企业文化,即不只盯着眼前的效益和成败,更要在乎构建企业持续向上发展的机制、环境和模式。

通用电气就是有名的"造钟者",它成立的时间比竞争对手西屋电气更晚,最开始技术上也比不上西屋(创始人乔治·威斯汀豪斯是发明家,拥有多项专利,并率先将高压交流电引入美国的输电系统),市场规模和赚钱能力也远不如对手。但通用电气却做对了一件极为关键的"造钟"事件,它的第一任总裁查尔斯.科芬,成立了"美国第一个工业研究实验室"通用电气实验室。实验室的成立,也许并没有在当时带来立竿见影的竞争优势或商业利润,但它却帮助通用公司,不断持续稳定地积累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最后让通用电气成长为世人尊重的百年名企。

所有的捷径,都是最远的路。尤其在当前环境下,融资烧钱的路也越来越难走通,不管是创业者还是打工人,都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过于急功近利,总想着追风口、一夜暴富,而是要适时沉淀下来,慢慢积累,关注持续成长,把该造的"钟"造好,相信该来的自然会来。


03

做事太着急:深度工作,才能拿到大结果

孔子的学生子夏,要到莒父这个地方做官,临行前向老师请教为政之道。孔子送了他一句话:"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意思是说,想要立即收到效果,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反而无法做成大事。事实也是如此,做事如果过于急躁,一味求快,即使偶有一时的小收获,也很难拿到最终的大结果。

股神巴菲特以"近乎懒惰的沉稳投资风格"闻名于世。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某次年会上,巴菲特对股东们坦白:"我们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找到值得一提的股票了,但我们还要再等一等。我们只有在发现了诱人机会的时候才会投资,而不能为了投资而投资。如果我们的钱堆成山了,那就让它堆着吧。"

做成事、有大结果,离不开稳健的心态、强大的定力和敏锐的洞察力,而要具备这些条件,则要求我们拥有深度思考、深度工作的能力。如何养成这种能力?美国畅销书作家、计算机科学教授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一书中,为我们提供了四种深度工作的策略:

1、节奏策略

这种策略是将深度工作的内容,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并慢慢地把它转化成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也就是说,每天给自己设定一定的深度工作时间,形成一个工作节奏。例如,程序员选择每天早上开工的前两个小时,进行深度编程。

2、双峰策略

这种策略是将个人时间切分成两部分,即一部分用来进行高强度、无干扰的深度工作,另一部则用来处理深度工作以外的其他工作。这一策略可以在多个时间层级上实现,比如,每月设定2周进行深度工作,每周设定3天进行深度工作,每天设定上午进行深度工作,等等。

3、禁欲策略

看名字就知道,这是一个"挑战"人性、考验你有没有勇气"断舍离"的策略。这种策略适用于那些有明确且高价值目标的人。他们可以尽量减少或避免浮浅工作,以实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例如,一位科研人员,选择在没有网络干扰的环境中进行研究,以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的科研项目中去。

4、记者策略

这种策略是指执行者只要有空闲时间,能随时随地将思维转换到深度工作状态的工作方式。据说《史蒂芬.乔布斯传》的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就喜欢用这种方法。他每天大部分时间都要用在去往各地的采访报道上。但只要一有空闲时间,他就能立刻"切换"到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上来。

这种工作策略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像沃尔特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如果做不到还硬要"转化",有可能会削弱我们有限的意志力储备,反而得不偿失。

美国哲学家、诗人梭罗说过"忙并不能说明什么,蚂蚁也很忙。问题是:我们究竟忙什么?"我把这句话分享给了小李总,并建议他不要一天到晚急急忙忙,风风火火,有时候还是要抛开无谓的内耗,沉下心来,好好研究行业,观察趋势。看五年、想三年、踏踏实实干一年,也许他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和境界。"只争朝夕"的事,也许本来就不适合自己做,真错过也未必是坏事;"长宜放眼量"的事情,往往才值得我们长期坚持和探索。AI绝对是当今时代不可逆转的大潮流,其红利至少持续10年,尤其在toB领域更是大有可为,小李总完全没必要急于一时,陷入内耗。把握节奏,守住方寸,做好当下,一切自会水到渠成。

预约K哥直播:如何成为超级个体?


作者| Mr.K

编辑| Emma

号主简介

Mr.K,黄哲铿,知名数字商业顾问,「顿悟山丘」创始人,科技博主,曾担任海尔、中通快递、1药网技术高管,著有《技术人修炼之道》《技术管理之巅》。分享:个体成长、科技趋势、数字化转型、商业洞察。

  • END -

喜欢这篇文章?加K哥私人微信,围观朋友圈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