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基本工作流程
通常情况下,某个局域网中,只有路由器的ip是公网的,局域网中的设备都是内网ip,内网ip不具备直接与外部应用通信的能力。
处于内网的设备如何借助NAT来实现访问外网的应用?
对于开启了NAT功能的局域网,其内部设备访问公网的流程大致是这样的:
- 内网设备向公网应用发起应用时,会在报文中携带目的ip+目的端口,同时也会带上自己的局域网ip+端口
- 设备的请求报文首先来到路由器,路由器开启了NAT功能
- 此时NAT程序会改写报文中源ip+源端口为当前路由器自己的ip+端口,同时将这组映射关系写到NAT映射表中,继续发送给公网设备
- 通过NAT映射表来记录这个映射关系,常规情况下,映射表是由设备局域网ip+局域网设备端口+路由器IP+路由器端口组成的
- 当外部应用的响应或请求来到路由器时,NAT程序会根据报文中的目的ip+目的端口,在映射表找到对应的局域网设备,将这个报文继续转发给局域网设备
- 一次完成的网络请求结束
NAT表的映射关系是由内网设备主动向公网设备发起请求而生成的。
公网设备无法主动访问内网设备,因此此时NAT表中不存在映射关系。
NAT打洞
在局域网中p2p设备同样是借助路由器的公网ip来完成数据传输的。
在p2p的通信模式下,每个peer需要知道对方peer的公网ip+端口,因此需要借助外部的服务来完成peer网络信息的交换,这个过程就是NAT打洞。
大致的流程:
- 每个peer向一个公共的服务器发送一个请求
- 服务器会记录下每个peer对应的公网ip,并把对方的公网ip发送给另一方
- 双方peer获取到对应的公网ip+端口,接下来进行p2p通信
NAT类型
现实情况中,NAT并没有理想中的简单,NAT的规则存在不同的差异,因此可以大致可以将NAT的类型分为四种
再强调一遍:
NAT表的映射关系是由内网设备主动向公网设备发起请求而生成的。
公网设备无法主动访问内网设备,因此此时NAT表中不存在映射关系。
完全圆锥形
在NAT表中,每个局域网ip+端口都映射一个公网IP+端口,
当由局域网设备发起的任何请求,不区分目的ip,都会经过同一个公网ip+端口改写,同样,当NAT收到外网的请求或响应时,只要是对应的端口,就转发给对应的局域网设备。
只要外网的请求或响应的目的端口是同一个,那么就会根据NAT映射表转发给对应的局域网设备
即一个局域网设备在NAT映射表中只有一条记录
受限圆锥形
受限圆锥形NAT也叫ip受限型NAT,在NAT表中,处理局域网ip+局域网端口+公网ip+公网端口外,还记录了一条目的ip
因此只有特定的外网ip的请求才能转发给内部局域网设备。
即一个局域网设备每次请求不同的目的ip,都会有一条映射关系在NAT表中
端口受限圆锥形
对于局域网设备的请求的目的ip+端口进行限制,即使同一个目的ip,但端口不一致,也会在NAT中存在一条映射关系。
只有外网设备特定的ip+特定的端口,才能将请求转发给局域网设备。
对称形NAT
前面三种类型的NAT,无论局域网设备的目的ip+目的端口如何变化,都会被映射为同一个的外网ip+外网端口。
但对于对称形NAT,一旦目的ip+目的端口发生变化,那么映射到的公网端口也是不同的。
在对称形NAT网络下,peer设备是无法打洞成功的,因为每次请求不同的ip+不同的端口,都会产生一个新的公网port,peer设备无法准确获取到对方的网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