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播出《人工智能如何赋能中国发展》
人工智能应用迎来爆发式发展,它是否会具有自主意识,是否会取代人类?
面对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如何完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本周五21:20,东南卫视《中国正在说》邀请北京邮电大学人机交互与认知工程实验室主任刘伟为您深入剖析《人工智能如何赋能中国发展》。
计算 与 算计
"计算"和"算计"的概念可以看作是更广泛的"逻辑与直觉"这类思维方式之间的对立与互补的体现。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概念的解析,进一步探讨其内涵、外延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
1、"计算"和"算计"的内涵与外延
首先,我们需要区分"计算"和"算计"这两个词语,它们虽然在日常语言中有些相似,但其实具有不同的语境和含义。
(1)计算(Computing)
"计算"通常指的是一种逻辑严谨、程序化的思维方式,强调通过已有的规则、数据或模型,进行理性分析和推导。这种思维方式更注重的是精准性、可验证性和可重复性。例如,在数学、工程、经济学等领域,计算强调的是理性推导和精确的数值分析。计算具有理性、分析、推理、系统性,通常适用于需要明确规则或数据支持的场景,比如科学研究、决策分析、金融市场等。
(2)算计(Calculating)
"算计"则更多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通常指的是带有目的性、带有利益驱动的行为,尤其是在涉及到他人利益、权力博弈时,常带有一定的阴谋性或策略性。它不仅仅是对数据的简单运算,更是对他人行为的预判、设计和操控。算计的特点是策略性、权谋、目的性、隐蔽性,更多出现在与人际关系、竞争、政治斗争等领域,带有一定的操控、预谋成分。
2、"计算"和"算计"的异同
从内涵和外延上来看,"计算"和"算计"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的区别。两者都涉及到一定的思维推理,尤其是在进行决策或预测时,都需要依赖对环境、情境的分析和思考。无论是"计算"还是"算计",它们都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不同的是,计算通常是为了获得准确的结论,而算计则是为了通过某种策略来影响或控制结果。
"计算"更偏向于一种客观、中立的分析工具,不带有明显的价值取向;而"算计"则往往与个人或集体的利益、目的紧密相连,可能带有一定的操控性或道德模糊性。"计算"通常是透明的、可验证的,属于开放的理性过程;而"算计"则往往具有隐蔽性,它的实施通常不容易被他人察觉,并且涉及到多层次的复杂动机和利益。
3、"计算"和"算计"与"逻辑"和"直觉"的关系
"计算"和"算计"的概念,似乎可以归结为"逻辑"与"直觉"这类思维方式的某种表现或转化。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角度进一步探讨:
逻辑更注重严谨的推理过程和数据支持,这与"计算"高度契合。逻辑思维强调理性、可预测性和可验证性,适用于需要清晰规则和明确解答的情境。直觉则更依赖于对情境的直观感知和对过去经验的无意识处理,这与"算计"可能有某些相似之处,尤其是在涉及人际互动、策略布局等领域。直觉思维更强调快速反应和灵活性,而不完全依赖于线性推理。
计算和算计、逻辑和直觉,看似对立,实则互为补充。在复杂的决策过程中,往往既需要严谨的计算来保证决策的合理性和可执行性,也需要直觉的算计来应对变化莫测的现实情况,特别是在涉及不完全信息或时间紧迫时。阴阳互补的理念强调,任何一个思维方式或行动方式都不能独立存在,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赖。逻辑和直觉的结合,能够在面对复杂情境时,更加灵活和高效地作出决策。
4、态势感知和势态知感的映射
从"计算"和"算计"到"逻辑"和"直觉",再到"态势感知"和"势态知感",这些概念也呈现出类似的对比关系。态势感知可以看作是一种计算型、逻辑型的思维过程,强调对局势的客观分析、信息整合与数据推演,适用于较为理性和明确的决策情境。势态知感则更倾向于依赖直觉型的感知和判断,是对情境的整体感受、情绪和微观变化的敏锐捕捉,适用于快速反应和应急决策的情境。尽管两者存在差异,但它们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通过"阴阳互补"的方式,在实际决策中共同作用。 "计算"和"算计"、"逻辑"和"直觉"的结合,使得我们在面对复杂环境时能够更加灵活、全面地做出判断和选择。
"计算"和"算计"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各有侧重,但它们都涉及目标导向的决策过程。"计算"更强调理性和系统化,类似于逻辑思维;而"算计"更多带有目的性和策略性,类似于直觉思维。"逻辑"和"直觉"在认知过程中并非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在复杂、动态的环境中,它们共同作用,帮助我们做出更加全面、适应性强的决策。这种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的关系,正是"阴阳互补"的概念,帮助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变化,进行多维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