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

注:本文为 "读经典" 相关文章合辑。

卢克莱修:"生活就是在黑暗中的长期拼搏"。

荣格:"人们会想尽各种荒缪的办法,来避免面对自己的灵魂。但只有直面灵魂的人,才会觉醒。"


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

卡尔维诺 返朴 2022 年 04 月 23 日 09:18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撰文 | 卡尔维诺

翻译 | 黄灿然

让我们先提出一些定义。

一、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 "我正在重读......" 而不是 "我正在读......" 的书

至少对那些被视为 "博学" 的人是如此;它不适用于年轻人,因为他们处于这样一种年龄:他们接触世界和接触成为世界的一部分的经典作品之所以重要,恰恰是因为这是他们的最初接触。

代表反复的 "重",放在动词 "读" 之前,对某些耻于承认未读过某部名著的人来说,可能代表着一种小小的虚伪。为了让他们放心,只要指出这点就够了,也即无论一个人在性格形成期阅读多么广泛,总还会有众多的重要作品未读。

任何人如果读过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的全部作品,请举手。圣西门又如何?还有雷斯枢机主教?即使是十九世纪那些伟大的系列小说,通常也是提及多于读过。在法国,他们开始在学校读巴尔扎克,而从各种版本的销量来判断,人们显然在学生时代结束后还在继续读他。但是,如果在意大利对巴尔扎克的受欢迎程度作一次正式调查,他的排名恐怕会很低。狄更斯在意大利的崇拜者是一小撮精英,他们一见面就开始回忆各种人物和片断,仿佛在谈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米歇尔・布托多年前在美国教书时,人们老是向他问起左拉,令他烦不胜烦,因为他从未读过左拉,于是他下决心读整个《鲁贡玛卡家族》系列。他发现,它与他想像中的完全是两回事:它竟是寓言般的、神话学式的系谱学和天体演化学,他后来曾在一篇精彩的文章中描述这个体系。

上述例子表明,在一个人完全成年时首次读一部伟大作品,是一种极大的乐趣,这种乐趣跟青少年时代非常不同(至于是否有更大乐趣则很难说)。在青少年时代,每一次阅读就像每一次经验,都会增添独特的滋味和意义;而在成熟的年龄,一个人会欣赏(或者说应该欣赏)更多的细节、层次和含义。因此,我们不妨尝试以其他方式:

二、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因为实际情况是,我们年轻时所读的东西,往往价值不大,这又是因为我们没耐性、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阅读技能,或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这种青少年的阅读可能(也许同时)具有形成性格的作用,理由是它赋予我们未来的经验一种形式或形状,为这些经验提供模式,提供处理这些经验的手段,比较的措辞,把这些经验加以归类的方法,价值的衡量标准,美的范例:这一切都继续在我们身上起作用,哪怕我们已差不多忘记或完全忘记我们年轻时所读的那本书。当我们在成熟时期重读这本书,我们就会重新发现那些现已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的恒定事物,尽管我们已回忆不起它们从哪里来。这种作品有一个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籽留在我们身上。我们现在可以给出这样的定义:

三、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基于这个理由,一个人的成年生活应有一段时间用于重新发现我们青少年时代读过的最重要作品。即使这些书依然如故(其实它们也随着历史角度的转换而改变),我们肯定已经改变了,因此后来这次接触也就是全新的。

所以,我们用动词 "读" 或动词 "重读" 也就不真的那么重要。事实上我们可以说:

四、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五、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

上述第四个定义可视为如下定义的必然结果:

六、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而第五个定义则隐含如下更复杂的方程式:

七、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以前的解释的特殊气氛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习惯)时留下的足迹

这同时适用于古代和现代经典。如果我读《奥德赛》,我是在读荷马的文本,但我也不能忘记尤利西斯的历险在几个世纪以来所意味的一切事情,而我不能不怀疑这些意味究竟是隐含于原著文本中,还是后来逐渐增添、变形或扩充的。如果我读卡夫卡,我就会一边认可一边抗拒 "卡夫卡式的" 这个形容词的合法性,因为我们老是听见它被用于指称可以说任何事情。如果我读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或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恶魔》我就不能不思索这些书中的人物是如何继续一路转世投胎,一直到我们这个时代。

读一部经典作品还一定会令我们感到意外,当我们拿它与我们以前所想象的它比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要一再推荐读第一手文本,尽量避免二手书目、评论和其他解释。中学和大学都应加强这样一个想法,也即任何一本讨论另一本书的书,所说的都永远比不上被讨论的书;然而他们竭尽全力要让学生相信的,事实上恰恰相反。这里存在一种流行很广的价值的逆转,即是说,导言、批评机器和书目被用得像烟幕,遮蔽了文本在没有中间人的情况下必须说和只能说的东西 ------ 而中间人总是宣称他们所知比文本自身还多。因此,我们可以总结:

八、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让周围制造一团批评话语的尘雾会,却总是把那些微粒抖掉

一部经典作品不一定要教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有时候我们在一部经典作品中发现我们已知道或总以为我们已知道的东西,却没有料到那个经典文本早就说了(或那个想法与那个文本有一种特殊联系)。这种发现同时也是非常令人满足的意外,例如当我们弄清楚一个想法的来源,或它与某个文本的联系,或谁先说了,我们总会有这种感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定义:

九、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当然,发生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一部经典作品的文本 "起到" 一部经典作品的作用,即是说,它与读者建立一种个人关系。如果没有火花,这种做法就没有意义:出于职责或敬意读经典作品是没用的,我们只应仅仅因为喜爱而读它们。除了在学校:无论你愿不愿意,学校都要教你读一些经典作品,在这些作品当中(或通过把它们作为一个基准)你以后将辨别 "你的" 经典作品。学校有责任向你提供这些工具,使你可以作出你自己的决定;但是,只有那些你在学校教育之后或之外选择的东西才有价值。

只有在非强制的阅读中,你才会碰到将成为 "你的" 书的书。我认识一位出色的艺术史专家,一个极其广博的人,在他读过的所有著作中,他最喜欢《匹克威克外传》,他在任何讨论期间,都会引用狄更斯这本书的片断,并把他生命中每一个事件与匹克威克的生平联系起来。渐渐地,他本人、宇宙及其基本原理,都在一种完全认同的过程中,以《匹克威克外传》的面目呈现。如果我们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们就会形成对一部经典作品的想法,它既令人仰止又要求极高:

十、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个名称,它用于形容任何一本表现整个宇宙的书,一本与古代护身符不相上下的书

这样一个定义,使我们进一步接近关于那本无所不包的书的想法,马拉梅梦寐以求的那种书。但是一部经典作品也同样可以建立一种不是认同而是反对或对立的强有力关系。卢梭的所有思想和行动对我都十分亲切,但是它们在我身上催发一种要抗拒他、要批评他、要与他辩论的无可抑制的迫切感。当然,这跟我觉得他的人格与我的性情难以相容这一事实有关,但是,如果这么简单的话,则我避免读他就行了;事实是,我不能不把他看成我的作者之一。所以,我要说:

十一、"你的"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

我不相信需要为我使用 "经典" 这个名称辩解,我这里不用古代、风格和权威等字眼来区分。(关于这个名称的上述种种意义的历史,弗朗哥・福尔蒂尼为《伊诺第百科全书》第三册撰写的 "经典" 条目有极详尽的阐述。)基于我这个看法,一部经典作品的不同之处,也许仅仅是我们从一部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但在一种文化延续性之中有它自己的位置的作品那里所感到的某种共鸣。我们可以说:

十二、一部经典作品是一部早于其他经典作品的作品;但是那些先读过其他经典作品的人,一下子就认出它在众多经典作品的系谱图中的位置

至此,我再也不能搁置一个关键问题,也即如何协调阅读经典与阅读其他一切不是经典的文本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与其他问题有关,例如:"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而不是读那些使我们对自己的时代有更深了解的作品?" 和 "我们哪里有时间和闲情去读经典作品?我们已被有关现在的各类印刷品的洪水淹没了。"

当然,可以假设也许存在着那种幸运的读者,他或她可以把生命中的 "阅读时间" 专诚献给卢克莱修、琉善、蒙田、伊拉斯谟、克维多、马洛、《方法谈》、歌德的《威廉・麦斯特》、柯勒律治、罗斯金、普鲁斯特和瓦莱里,偶尔涉猎一下紫式部或冰岛萨迦。再假设这个人可以读上述一切而又不必写最新再版书的评论,为取得大学教席而投稿,或在最后期限即将届满时给出版商寄去作品。如果保持这种状态而不必受任何污染,那么这个幸运者就可以避免读报纸,也绝不必操心最新的长篇小说或最近的社会学调查。但是,这种严格有多大的合理性甚或有多大的功用,尚未得知。当代世界也许是平庸和愚蠢的,但它永远是一个脉络,我们必须置身其中,才能够顾后或瞻前。阅读经典作品,你就得确定自己是从哪一个 "位置" 阅读的,否则无论是读者或文本都会很容易漂进无始无终的迷雾里。因此,我们可以说,从阅读经典中获取最大益处的人,往往是那种善于交替阅读经典和大量标准化的当代材料的人。而这并不一定要预先假定某个人拥有和谐的内心平静:它也可能是某种不耐烦的、神经兮兮的性情的结果,某个永远都感到恼怒和不满足的人的结果。

大概最理想的办法,是把现在当做我们窗外的噪音来听,提醒我们外面的交通阻塞和天气变化,而我们则继续迫随经典作品的话语,它明白而清晰地回响在我们的房间里。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把经典作品当成房间外远方的回声来聆听已是一种成就,因为他们的房间里被现在弥漫着,仿佛是一部开着最大音量的电视机。因此我们应加上:

十三、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把现在的噪音调校成一种背景轻音,而这种背景轻音是经典作品的存在不可或缺的

十四、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哪怕与之格格不入的现在占统治地位,它也坚持成为一种背景噪音

事实仍然是读经典作品似乎与我们的生活步调不一致,我们的生活步调无法忍受把大段大段的时间或空间让给人本主义者的悠闲;也与我们文化中的精英主义不一致,这种精英主义永远也制订不出一份经典作品的目录来配合我们的时代。

这反而恰恰是莱奥帕尔迪的生活的环境:住在父亲的城堡,他得利用父亲莫纳尔多那个令人生畏的藏书室,实行他对希腊和拉丁古籍的崇拜,并给藏书室增添了到那个时代为止的全部意大利文学,以及所有法国文学──除了唱片小说和最新出版的作品,它们数量极少,完全是为了让妹妹消遣("你的司汤达" 是他跟保利娜谈起这位法国小说家时的用语)。莱奥帕尔迪甚至端起绝不算 "新近" 的文本,来满足他对科学和历史著作的极端热情,读布封的关于鸟类的习惯的著作,读丰特奈尔关于弗雷德里克・勒依斯的木乃伊的著作,以及罗宾森的关于哥伦布的著作。

今天,像青年莱奥帕尔迪那样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已难以想象,尤其是他父亲莫纳尔多伯爵的藏书室已经崩溃。说崩溃就是说那些古书已所剩无几,也指新书已扩散到所有现代文学和文化里去。现在可以做的,就是让我们每个人都发明我们理想的经典藏书室;而我想说,其中一半应该包括我们读过并对我们有所裨益的书,另一些应该是我们打算读并假设对我们有所裨益的书。我们还应该把一部分空间让给意外之书和偶然发现之书。

我注意到,莱奥帕尔迪是我唯一提到的来自意大利文学的名字。这是那个藏书崩溃的结果。现在我应重写整篇文章,使它明白表示,经典作品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是谁和我们所到达的位置,进而明白意大利经典作品对我们意大利人是不可或缺的,否则我们就无法比较外国的经典作品;同样地,外国经典作品也是不可或缺的,否则我们就无法比较意大利的经典作品。

接着,我还真的应该第三次重写这篇文章,以免人们相信之所以要读经典作品是以为它有某种用途。唯一可以列举出来讨他们欢心的理由是,读经典作品总比不读好。

而如果有谁反对说,它们不值得那么费劲,我想援引纪奥伦(不是一个经典作家,至少还不是一个经典作家,却是一个现正被译成意大利文的现代思想家):"当毒药正在准备中的时候,苏格拉底正在用长笛练习一支曲调。'这有什么用呢?'有人问他。'至少我死前可以学习这支曲调。'"

1981 年


卡尔维诺简介

Italo Calvino 伊塔罗・卡尔维诺(1923 年 10 月 15 日-1985 年 9 月 19 日)

伊塔罗・卡尔维诺的奇特和充满想象的寓言作品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意大利小说家之一。

卡尔维诺 1923 年 10 月 15 日生于古巴首都哈瓦那郊区,因母亲希望他记得自己体内意大利人的血统,于是给了他 "Italio" 这样一个特殊的名字,而他本人认为这使他的名字听起来很像 "好战的民族主义者";父亲马利欧・卡尔维诺是一名热带植物学家与农学家。

卡尔维诺童年时就离开古巴回意大利。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参加了意大利抵抗组织,战后定居于都灵,并得到了文学学士学位。从 1959 年至 1966 年他和埃利奥・维托里尼一起编辑左翼杂志。

卡尔维诺最早的作品都与他参加抵抗组织的经历有关:新现实主义的小说《蛛巢小径》(1947 年出版)通过一个未成年人的经历审视了抵抗运动,这个少年人面对周围的成年人和一系列事件,感到无助;以及名为《亚当,午后和其他故事》(1949 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

50 年代卡尔维诺果断地转向幻想和寓言作品的创作,其中的三篇小说为他带来了国际知名度。第一部《分成两半的子爵》(1952 出版)是一个人被炮火劈成两半的寓言故事 ------ 一半身子行善一半身子做恶 ------ 通过与一个农家女子的爱情又合二为一。第二部《树上的男爵》的声誉最高(1957 年出版),这是十九世纪一位贵族的传奇故事,一天他决心爬到树上,从此双脚不再沾地面半步。但是他确实在树上完整分享了他的同胞在地上的生活。这篇故事机智地探讨了现实和想象之间的联系和对立。第三部《不存在的骑士》(1959 年出版)是对中世纪骑士小说的模仿。后此三部小说结集为《我们的祖先》出版。

卡尔维诺后期的幻想作品有:《宇宙连环画》(1965 年出版)对宇宙创造和进化的意识流叙述;稍后的《看不见的城市》(1972 年出版)、《命运交织的城堡》(1973 年出版)和《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又译《寒冬夜行人》,1979 年出版),卡尔维诺使用了游戏般创新的结构和多变的视点,目的是考察机会、巧合和变化的本质。《文学的作用》(1980 年出版)是他为 Il Menabò 杂志写的文章的结集。身后另有五篇写作于 1962 年至 1977 年的 "记忆练习" 结集为 La Strada di San Giovanni,于 1990 年出版。

卡尔维诺 1985 年 9 月 19 日在意大利锡耶纳因脑出血去世。


文化世象:今天,我们怎样面对经典

蔡 毅

2015 年 01 月 15 日 09:3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自由化、欲望化、娱乐化的风气盛行,严肃文化和经典文学遭遇严峻的挑战,许多传世名著受到嘲讽与调侃,一些既有的社会道德与文化标准被消解与颠覆,快餐式的阅读应运而生,一地鸡毛式的精神状态司空常见 ------ 这种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变迁,我们需要谨慎面对,而首当其冲的,是大声呼唤对于经典的重视与呵护。

经典是能够经得住再三阅读、反复学习的文本。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蕴涵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含有不会磨灭的美、伟大的情感和信仰的高度,它们代表着一种文化精神,一种价值趋向。文学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和语言修辞等,容纳了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与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形式的创造性,能对现在与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它们是毁灭不了的文学,是不会过时的文字。

但一切经典又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因此也不免会带有时代的烙印与局限,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观念的更新,受到重新审视。经典都是有生命力的,无时不处在起伏变化之中。它们永远都面临着时代和人们的选择、判断、确认和再选择、再判断、再确认,这是一个漫长反复而不会终结的筛选、取用的过程,其间难免会发生误解、歧义和贬损,也会经历戏剧性地被推翻、被否定,尔后又重新被发现和肯定的过程。所以说,经典是流动变化的,不断被各式各样的人阐释、接纳、解构与建构,而经典恰恰在此中显示其特有的高明、深邃和独特价值 ------ 原创性与开放性、丰富性与多义性、超越性与恒定性。换句话说,经典的范畴、理念、内容会改变,但它必须具备一种稳定的品格: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蕴含一些宝贵的经验,能得到大多数读者的认可和喜爱,能提供后人不断诠释与阐发的空间,使得常读常新,意义永远不被耗尽。

经典有时候免不了被 "娱乐化",而这股 "歪风" 正势不可挡地侵入当前的文化生活,我们绝不能听之任之。因为经典不是可有可无、任人蹂躏的玩物,对经典、名著和许多众所周知的文学人物的胡乱 "改写""新编",会混淆人们的是非观、价值观;对经典的任意颠覆解构,会破坏历史继承性、时代延展性,改变一个民族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如果我们对社会上 "恶搞" 经典的行为麻木不仁,对一些人为商业炒作和牟利之举,拿经典开刀的行为不管不顾,受损伤的将不仅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创造的伟大精神财富,还将是一代人灵魂生长的根。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当今存在和发展中面临的精神困境和生存困境,很大程度正是源于对自己根的背叛和遗忘,源于精神力量与人格力量的萎缩。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经典?首先,经典需要认真阅读文本。经典是不可重复的创造,包含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与人性内涵,阅读它可以借我们一双慧眼,洞见人间真情百态;可以让我们渺小的心灵与伟大的心灵产生共鸣,让我们的精神同作家的精神水乳交融,让我们的心灵得到诗性的滋润,变得丰满而细腻。涵养全民族认真阅读经久不衰的文化经典的风气,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化素质。

其次,要加强对经典文本的理解和诠释。对经典的准确理解与正确阐释,是发掘财富与形成共识的基础,也是创造新经典的必要准备。诠释中需要善待经典,深入理解经典的灵魂,掌握其渊源,悟得其精髓;诠释中同样需要剔除经典之中受时代局限、逐渐褪色失效的东西。经典总是必须持续不断地被阅读传播、汇集整理、诠释接受、称引崇奉,才能成其为经典。

再次,要考虑如何吸取与弘扬经典文本中的精髓,作为我们新时代发扬光大的思想库、动力源。比如,要让经典文化和经典文学重回大众怀抱,让人们自觉地喜爱,可采取通俗化的方式,揭示经典的内在意蕴,将经典尽量推向最大化的普及,实现与现实生活的对接。

当然最好的保护是发展,是创造,是让我们文化典藏的宝库越来越丰富。仅仅只有保护和传承,终归是被动的,积极开拓创造,不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酝酿新的经典,为人类贡献更多更好的杰作佳酿,为世界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思想、力量和信念,才是更有意义的事。这就需要我们不为积习所弊,不为时尚所惑,既自觉地守护民族文化的精髓,传承中国文化的思想与智慧,又观照时代,引领社会,这样才能使我们文化和文学的参天大树更加根深叶茂,蓬勃生长。

《 人民日报 》( 2015 年 01 月 15 日 24 版)

(责编:王倩、文松辉)


哈佛、北大 17 所中美名校图书借阅榜对比

夫莽编辑 哲学与艺术 2022 年 04 月 22 日 20:01

图书借阅榜反映了一个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兴趣偏好,信息量很大。

美国数据库项目 "开放课程"(The Open Syllabus Project)收集了各大学过去 15 年以来超过 100 万项课程和图书阅读信息,公布了美国大学学生的阅读书目数据,而中国的各大高校也公布了当年关于图书借阅情况。

阅读榜一放出,就有机智的朋友们将中美名校阅读榜单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差别很大。

17 所中美名校图书借阅榜

美国高校

美国十所高校图书阅读综合排名:

1.《理想国》柏拉图

2.《利维坦》霍布斯

3.《君主论》尼可罗。马基亚维利

4.《文明的冲突》塞缪尔。亨廷顿

5.《风格的要素》威廉。斯特伦克

6.《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7.《科学革命的结构》托马斯。库恩

8.《论美国的民主》亚历克西斯。托克维尔

9.《共产党宣言》马克思

10.《政治学》亚里士多德

普林斯顿大学

1.《文明的冲突》塞缪尔・亨廷顿

2.《全球化及其不满》斯蒂格利茨

3.《美国国会行动的逻辑》道格拉斯・阿诺德

4.《财政学》哈维・S. 罗森

5.《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约瑟夫・熊彼特

6.《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修昔底德

7.《大外交》亨利・基辛格

8.《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

9.《停战》理查德・霍布洛克

10.《冲突中的种族集团》唐纳德・霍罗威茨

哈佛大学

1.《在伯明翰监狱里写的一封信》马丁・路德・金

2.《风格的要素》威廉・斯特伦克

3.《领导大不易》罗纳德・海菲兹

4.《文明的冲突》塞缪尔・亨廷顿

5.《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内曼

6.《君主论》尼可罗・马基亚维利

7.《政策分析入门》伊迪斯・斯托基

8.《正义论》约翰・罗尔斯

9.《公司财务原理》理查德・布雷利

10.《感谢您的忠告》杰・海因里希斯

耶鲁大学

1.《理想国》柏拉图

2.《季度回顾》明尼阿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

3.《隐身人》拉尔夫・埃里森

4.《奥德赛》荷马

5.《让我们来歌颂那些著名的人》詹姆斯・艾吉

6.《论美国的民主》托克维尔

7.《人类学》弗朗茨・博厄斯

8.《萨帕塔和墨西哥革命》约翰・沃玛克

9.《反政治机器》詹姆斯・福格森

10.《伊利亚特》荷马

哥伦比亚大学

1.《文明的冲突》塞缪尔・亨廷顿

2.《理想国》柏拉图

3.《论自由》约翰・密尔

4.《社会契约论》让 - 雅克・卢梭

5.《利维坦》托马斯・霍布斯

6.《政治学》亚里士多德

7.《道德形而上学》伊曼努尔・康德

8.《国富论》亚当・斯密

9.《微积分:早期超越》詹姆斯・史都华

10.《文明及其不满》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斯坦福大学

1.《理想国》柏拉图

2.《季度回顾》明尼阿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

3.《隐身人》拉尔夫・埃里森

4.《奥德赛》荷马

5.《让我们来歌颂那些著名的人》詹姆斯・艾吉

6.《论美国的民主》托克维尔

7.《人类学》弗朗茨・博厄斯

8.《萨帕塔和墨西哥革命》约翰・沃玛克

9.《反政治机器》詹姆斯・福格森

10.《伊利亚特》荷马

芝加哥大学

1.《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2.《尼各马科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3.《应用 STATA 做统计分析》劳伦斯・汉密尔顿

4.《办公时间》诺姆・福斯特

5.《君主论》尼可罗・马基亚维利

6.《罗马史论》尼可罗・马基亚维利

7.《道德形而上学》伊曼努尔・康德

8.《忏悔录》奥古斯丁

9.《人工智能》斯图尔特・拉塞尔

10.《政府论》约翰・洛克

麻省理工学院

1.《利维坦》霍布斯

2.《共产党宣言》马克思

3.《宏观经济学》奥利维尔・布兰查德

4.《君主论》尼可罗・马基亚维利

5.《宏观经济学讲义》奥利维尔・布兰查德

6.《资本论》马克思

7.《风格的要素》威廉・斯特伦克

8.《经济学》保罗・克鲁格曼

9.《日语口语一讲》哈尔茨

10.《季度回顾》明尼阿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

杜克大学

1.《计量经济学》詹姆斯・斯托克

2.《社会成本问题》科斯

3.《国富论》亚当・斯密

4.《公地悲剧》加勒特・哈丁

5.《计量经济学》林文夫

6.《领导大不易》罗纳德・海菲兹

7.《解析政治学》梅尔文・希尼克

8.《公司财务原理》理查德・布雷利

9.《宏观经济学》罗伯特・巴罗

10.《宏观经济理论》托马斯・萨金特

宾夕法尼亚大学

1.《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

2.《艺术写作指南》巴尔内特

3.《黑暗的心》康拉德

4.《合作的进化》罗伯特・艾瑟罗德

5.《理想国》柏拉图

6.《富兰克林自传》本杰明・富兰克林

7.《印第安次大陆的艺术与建筑》哈尔莱

8.《坎特伯雷故事集》杰弗里・乔叟

9.《忏悔录》奥古斯丁

10.《劝导》简・奥斯丁

布朗大学

1.《学习和教学》哈罗德・詹姆斯・谢里丹

2.《赛博公民》克里斯・格雷

3.《技术社会》雅克・埃卢尔

4.《学习中心》罗伯特・布朗

5.《共产党宣言》马克思

6.《透明社会》大卫・布林

7.《美国技术社会史》露丝・施瓦茨・柯旺

8.《启迪》瓦尔特・本雅明

9《拟像》让・鲍德里亚

10《控制革命》詹姆斯・贝尼格

从综合排名的 TOP 10 可以看出,美国学生阅读最多的是**经典的政治学、哲学著作****,**而这些经典书目,很少出现在中国大学生的榜单中。

浙大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大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执行所长米红分析,阅读榜单的差异,其实是折射出中美大学在教学模式的不同。

"欧美大学很多老师的授课就是以讲授经典专著为主,基本不受现在互联网影响。在老师教授古典名著的影响下,常春藤学校的学生读《理想国》、《国富论》这类资本主义制度奠基性的专著和文献,就不足为奇了。"

相比之下,中国大学教授的课程,古典的比例不是很大,"我们主要针对现在和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米红建议,**中国的大学生也应该多读中国的古典作品,包括文化、历史、科技甚至军事著作,**并尽量选择繁体版本,因为繁体字本身就蕴含了深刻的古典文化传统。

中国高校

浙江大学:《平凡的世界》四次冠军

1.《平凡的世界》

2.《我执》

3.《万历十五年》

4.《狼图腾》

5.《常识》

6.《牛奶可乐经济学》

7.《心理学与生活》

8.《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9.《天龙八部》

10.《国富论》

清华大学:《三体》系列受欢迎

文学类

1.《三体 2》

2.《解忧杂货店》

3.《白夜行》

4.《从你的世界路过》

5.《三体 3》

6.《偷影子的人》

7.《三体》

8.《嫌疑人 X 的献身》

9.《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10.《平凡的世界》

社科类:

1.《极简欧洲史》

2.《暗时间》

3.《异类》

4.《稀缺》

5.《激荡三十年》

6.《机器学习在量化》

7.《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8.《人类简史》

9.《祖先》

10.《耶路撒冷三千年》

科技类:

1.《算法导论》

2.《LATEX 入门》

3.《断舍离》

4.《哥德尔、艾舍尔、巴赫》

5.《LATEX 2e 完全学习手册》

6《MATLAB 完全学习手册》

7.《MATLAB R2014a 完全自学一本通》

8.《Spark 大数据处理》

9.《少有人走的路》

10.《时间简史》

北京大学:最关心民主

政治法律类:

1.《论美国的民主》

2.《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

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4.《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5.《中共党史参考资料》

经济类:

1.《激荡三十年》

2.《大数据时代》

3.《货币战争》

4.《21 世纪资本论》

5.《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哲学宗教类:

1.《心理学与生活》

2.《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3.《叫魂 1768 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4.《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5.《亚里士多德全集》

文学类:

1.《盗墓笔记》

2.《藏地密码》

3.《老舍文集》

4.《天龙八部》

5.《王小波全集》

复旦大学:最想看《心理学与生活》

文科图书:

1.《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2.《王小波全集》

3.《正义论》

4.《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

5.《第二性》

理科图书:

1.《微积分学教程》

2.《基础有机化学》

3.《费恩曼物理学讲义》

4.《数学分析》

5.《力学》

医学图书:

1.《人体解剖色彩图谱》

2.《组织病理学彩色图谱》

3.《生物化学》

4.《神经科学》

5.《生物化学原理》

年度最想阅读图书:

1.《心理学与生活》

2.《解忧杂货店》

3.《追风筝的人》

4.《平凡的世界》

5.《如何阅读一本书》

武汉大学:武侠小说爱好者

中文图书:

1.《明朝那些事儿》

2.《平凡的世界》

3.《神雕侠侣》

4.《读库》

5.《盗墓笔记》

6.《藏地密码》

7.《知日》

8.《新周刊年度佳作》

9.《绝代双骄》

10《张爱玲典藏全集》

山东大学:爱追《明朝那些事》

1.《明朝那些事》

2.《平凡的世界》

3.《藏地密码》

4.《盗墓笔记》

5.《冰与火之歌卷一 权利的游戏》

6.《你好,旧时光》

7.《冰与火之歌卷二 列王的纷争》

9.《蛙》

10.《深夜食堂》

华南理工大学:又见《平凡的世界》

1.《平凡的世界》第一部

2.《平凡的世界》第二部

3.《十一字杀人》

4.《平凡的世界》第三部

5.《C++ 程序设计》

6.《生死疲劳》

7.《围城》

8.《嫌疑人 X 的献身》

9.《明朝那些事儿》

10.《野火集》

对于中国高校的这些榜单,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蔡天新这样评价:

从榜单来看,中国的大学生们较少阅读有想象力的书籍,较少阅读有国际视野的书籍,较少阅读综合类或有普遍意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书籍。

还有一个现象,名校和普通高校学生阅读差异不大。我希望大学生有更多个性化的阅读。过去两百多年来,剑桥大学有个使徒社,每周定期探讨一本书或一个话题,最后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可以说没有使徒社,就没有英国文明。


世界名著里,穿透生活的 100 个洞见

第一哲学家 2025年01月03日 22:25 山西

卡尔维诺说:

经典之所以可以成为经典,因为它历经了历史的考验,历久弥新;也因为它是千百年来时代的总结,常读常新。

读经典,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与大师,更是与你自己。

很多名著读下来,平易近人又不失深刻,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去读同一本著作,收获也会不同。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名著,品读 100 句世界名著经典语录,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收获不一样的智慧。

01 玛格丽特·米切尔《飘》

1.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死了的已经死了,活着的还要继续活着。

2. 所有随风而逝的都属于昨天的,所有历经风雨留下来的才是面向未来的。

3. 我从来不是那样的人,不能耐心地拾起一地碎片,把它们凑合在一起,然后对自己说,这个修补好了的东西,跟新的完全一样。一样东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我宁愿记住它最好时的模样,而不想把它修补好,然后终生看着那些碎了的地方。

4. 生活没有义务满足我们的期望,我们应该接受现实并因情况不是更糟而感恩。

02 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

5. 勇敢并不是一个人手中拿着枪,而是在你动手之前你已经知道自己会输,但依然会动手,而且无论如何会坚持到底。

6. 你永远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

7. 有一种东西不能遵循从众原则,那就是人的良心。

8. 你知道什么是妥协吗?是彼此都退让一步,达成一致意见。

03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9. 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最终达到自己的理想。

10. 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

11. 有人说灾难不幸可以使人性高贵,这句话并不对;叫人做出高尚行动的有时候反而是幸福得意,灾难不幸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使人们变得心胸狭小、报复心更强。

12. 要记得在庸常的物质生活之上,还有更为迷人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就像头顶上夜空中的月亮,它不耀眼,散发着宁静又平和的光芒。

04 卡勒德·胡赛尼 《追风筝的人》

13. 被真相伤害总比被谎言欺骗的好,得到了再失去,总是比从来就没有得到更伤人。

14. 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

15. 我们没有必要知道断线的风筝会飞到哪里去,甚至连它的影子都不值得去追随。只要你能为它而付出真心,它一定就在你所追寻的方向!

16. 为你,千千万万遍。

05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7.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的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

18. 当心灵在说话,理智出来高声反对,是不恰当的。

19. 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20.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21.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06 海明威《老人与海》

22.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23.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24. 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是好的,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准备了。

25. 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你能做什么。

26.搏斗,直到战死。

07 克莱尔·麦克福尔《摆渡人》

27.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的灵魂摆渡人?

28. 你之所以相信一个人说的话,是因为他说了你想听的话。

29. 有时候遗忘比记住要好得多。

30. 你的身体是你心像的投射,你的心里越阴郁,夜晚也就越黑暗。

31. 不要忽略人生中每一个让你意想不到的时刻,那是你的灵魂摆渡人在向你告密。

08 马里奥·普佐《教父》

32. 让朋友低估你的优点,让敌人高估你的缺点。

33. 但凡男女之间的那点"意思",常常是从"不好意思"开始,到"真没意思"结束。

34. 不要憎恨你的敌人,那会影响你的判断力。

35. 要宽恕,要遗忘,生命本来就充满了不幸。

36. 不要轻易说出你的理想,不给别人嘲笑你的机会。

09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37. 所有的光鲜靓丽都敌不过时间,并且一去不复返。

38. 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到的只是你的成就。在你没有成就以前,切勿过分强调自尊。

39. 所有伟大的小说,最终都会指向一个方向,虚无。所有的人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结果,梦碎,人亡。

40. 当你陷入人为困境时,不要抱怨,你只能默默地吸取教训。

10 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41.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42. 一个不成熟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个原则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个原则谦恭地活下去。

43. 长大是人必经的溃烂。

44. 我不在乎是悲伤的离别还是不痛快的离别,只要是离开一个地方,我总希望离开的时候 自己心中有数。

11 维克多·雨果 《巴黎圣母院》

45. 人的心只容得下一定程度的绝望,海绵已经吸够了水,即使大海从它上面流过,也不能再给它增添一滴水了。

46. 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47. 这是黄昏的太阳,我们却把它当成了黎明的曙光。

48. 不幸的人往往如此。他珍惜生命,却看见地狱就在他的背后。

49. 一个独眼人和完全的瞎子比起来缺点更严重,因为他知道缺什么。

12 莎士比亚 《威尼斯商人》

50. 世间的很多事物追求时候的兴致总要比享用时候的兴致浓烈。

51. 爱情是盲目的,恋人们看不到自己做的傻事。

52. 外观往往和事物的本身完全不符,世人都容易为表面的装饰所欺骗。

53. 我把这世界不过看作一个剧院,每一个人必须在这舞台上扮演一个角色,我扮演的是一个悲哀的角色。

54. 最软弱的果子最先落在地上。

13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55. 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

56. 让死人去埋葬死人吧,我们既然有生命,我们就应当活下去,而且要活得幸福。

57. 祸从口出,我的嘴巴是我的敌人。

58. 同心灵的高度相比,尘世的一切显得多么卑下。

59. 在生活中只有两种实在的不幸受良心责备和疾病,只要没有这两件坏事,就是幸福。

14 大仲马 《基督山伯爵》

60. 如果你渴望得到某样东西,你得让它自由,如果它回到你身边,它就是属于你的,如果它不会回来,你就从未拥有过它。

61. 上帝给了人们有限的力量但却给了人们无限的欲望。

62. 聪明的人,不该知道的绝不多问,不愿相信的一概不信。

63. 人类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这四个字内:"等待"和"希望"!

64. 无情的教训,教会人用怎样的眼睛才能观察危险,用怎样的忍耐才能忍受痛苦。

15 勃朗特《简·爱》

65. 我越是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支持,我就得越尊重我自己。

66. 假如你避免不了,就得去忍受。不能忍受生命中注定要忍受的事情,就是软弱和愚蠢的表现。

67. 即使整个世界恨你,并且相信你很坏,只要你自己问心无愧,知道你是清白的,你就不会没有朋友。

68. 生命太短暂了,没时间恨一个人那么久。

16 高尔基《我的大学》

69. 一个人需要的东西愈少,他的幸福就愈大,一个人的愿望愈多,他的自由就愈少。

70. 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它从不多给谁。

71. 人如果没有良心,哪怕有天大的聪明也活不下去。

72. 身体的痛苦尚能忍受,但精神的痛苦更加折磨人。

73. 生活不相信眼泪,即使你把眼泪流成珍珠,灰暗的生活也不会因此而放光。

17 司汤达《红与黑》

74. 礼貌,就是不让坏脾气发出来。

75. 我的梦想,值得我本人去争取,我今天的生活,绝不是我昨天生活的冷淡抄袭。

76. 越是代自己辩护,越是暴露自己的过错。

77. 孤独中,你可以获得一切,除了品格。

78. 在人生这篇自私的沙漠里,人各为己,人人都在为自己打算。

18 泰戈尔《飞鸟集》

79. 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的时候,你也要再错过群星了。

80. 我们把世界看错,反说它欺骗了我们。

81.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82. 谢谢火焰给你光明,但是不要忘了那执灯的人,他是坚忍地站在黑暗当中呢。

83. 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

19 余华《活着》

84. 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

85.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

86.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87.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20 杨绛《我们仨》

88. 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89. 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90.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91. 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92.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

21 钱钟书《围城》

93.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94. 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能让人心力憔悴。

95. 我们对采摘不到的葡萄,不但想象它酸,也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地甜。

96. 爱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终成眷属的厌倦,要么苦于未能终成眷属的悲哀。

97. 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淨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22 路遥《平凡的世界》

98.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

99. 人生啊,是这样不可预测,没有永恒的痛苦,也没有永恒的幸福,生活象流水一般,有时是那么平展,有时又是那么曲折。

100. 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自己 生活 人生

原创 洞读 2023年08月30日 23:06 广东

很喜欢古罗马西塞罗说的一句话:

"每个人都有错,但只有愚者才会执迷不悟。"

深以为然,人这一生之中,谁都难保自己不会犯错。

但对待错误的态度不同的两种人,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人生。

愚拙之人,面对错误,执迷不悟,一意孤行,不计后果,不计代价。

生活里,愚笨之人,不愿思考、不肯思考、不动脑筋,也不会反思、认识自己。

反之,真正聪明的人,则会主动认识自己、悟透自己、悟透生活、悟透人生。

最了解自己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评价很低,因为他们已然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也知道自己如何才能更加高贵地活好这一生。

01 悟透自己

都知道悟透自己的重要性,那么一个人要如何才能做到真正地悟透自己呢?

很显然,一个人要想悟透自己,他不可能是站在人群里,逗留在喧嚣的大街上来悟透自己的。

要想悟透自己,首先就需要给自己一个能够随时冷静下来走进"悟"的环境。

那么,这种环境,用"独处"来形容再好不过了。

席勒在《画板》里讲了一句特别好的话:

"要想了解自己,就要观察别人的行为,要想了解别人,就请体察你自己的心吧。"

要想了解自己,就需要悟透自己,而要想悟透自己,其实就需要体察自我的内心。

再往深度延伸,一个人倘若想要体察自我的内心,就在于他需要在一种独处的、安静的环境下进行自我审视。

说到独处,难免会令人想象到孤独。

自古以来,人从来都是群居动物,但一个人再离不开群居,也需要做到独处,因为独处的重要性,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

换句话说,一个人只有做到了从感受孤独到认识孤独、理解孤独、享受孤独,他才能真正走向心智成熟,走向悟透自己这条道上。

叔本华说:

"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一个人,只有独处的时候,他才能安静地进行一番自我思考、审视,也才能有所顿悟,有所成长。

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想要自己成为一种什么样的人,或是过上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可以憧憬,但不要过于期待,也不能盲目期待。

当你足够的冷静、深邃、淡然、随和时,你会更加喜欢了解自己,然后也就可以了解到自己的无知。

可以说,如果你无法了解到自己的无知,无法认识到一个人的缺点和不足,乃至对这个世界的不了解,就是愚昧。

人最可悲的是,宁愿在人群里做一个小丑,也不要在独处里做一个智者。

正如切斯特菲尔德所说:

"人们宁愿将自己的弱点和不完美之处公之于世,却不愿让人们了解自己的丑行。"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言行举止,如果你想要活出一个更好的自己,就需要及时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剖析自己、悟透自己。

只有真正做到了最后关键的一步,悟透自己,你才能算得上做到了清醒地活着。

02 悟透生活

其实,人这一生,既无法摆脱"群居动物"这个固然属性,同时也无法摆脱生活这种现实属性。

一个人如果想要从生活里抽离出来,那就意味着他没有将自我视为一种生命。

生命是生活的,生活也是生命的,两者互相依存。

没有了生命,何来生活?没有了生活,生命的意义又在哪呢?

那么,一个人在生活里,又该如何做出判断、选择和志向呢?

爱默生有句话说得很好:

"怎样的思想,就有怎样的生活。"

不同性格的人,有不同的生活,不同思想的人,有不同的生活。

如同生命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是五彩斑斓的,在这个世界上,千姿百态的生活,也给了生命浓墨重彩的想象和体验。

所以,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悟透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然后,你才能在万般生活里择取一种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接近它、感受它、了解它、悟透它。

艾青说:

"时间如顺流而下,生活如逆水行舟。"

每个人,不管是在悟透自己,还是在悟透生活,都是一段极为艰苦的过程,甚至是煎熬的,痛苦的。

但也正因为品尝了它的苦之后,还能得到它的甜,感受到了它的不公平,又能够从中收获平衡。

这,大概就是生活的魅力吧。

卢克莱修也说过同样的话:

"生活就是在黑暗中的长期拼搏。"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在于在生活里拼搏,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拼搏精神,他依然可以继续活着,但这一生却未必能够活得很好。

因为真正悟透了生活的人,会明白浪费时间就是在虚掷青春,虚度生活,而剥用时间的人,才懂得什么是生活。

悟透生活,你的人生才能够算得上是一种高规格的人生,而你的生活才算得上是一种高层次的生活。

03 悟透人生

人生这个词,范围颇大,领域众多,而且涉及的方方面面也非常纷呈复杂。

但是,我们对待自己的人生,其实多多少少是有一些了解和体验的。

人这一生,往简单了说,就是生老病死,往深处想,无非就是活出一个"心境"。

面对生命旅程里的沉沉浮浮、起起伏伏,我们作为渺小的人类,其实最应该做到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悟透自己、认识生活、悟透生活。

唯有做到了这两者,我们才能悟透自己的人生,才能真正明白这一生该如何去度过。

既然人生讲究的是一种心态,那么,我们也就会明白,不同心态的人,也是会过着不同人生的。

白落梅曾说:

"人生一局棋,关于输赢,我们总是无能为力。

迷惘之时,多半在局内,当你了悟的时候,人已在局外。

若用平和的心态,看凡间一切,简单明了。

若用复杂的心态,看万丈红尘,则为世相所迷。"

人生如棋局,与其一味地在其中争输赢,论成败,不如放过自己,放过对方,放过不必争辩、争论、争抢的一切。

要知道,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你得到了利益,对方也就失去了利益。

人活一世,说到底还是只活出了一种心态,一种心境。

很喜欢国学大师南怀瑾说的一段话:

"智慧到了极点啊,没有智慧的境界,那才是真智慧。

这也等于老子说的,大智若愚;智慧真到了极点,就是最平淡的人。

世界上最高明的人,往往就是最平凡,相反的,平凡就是伟大。"

愿你我都愿意成为做一个最平凡的人,甘愿做一个最平凡的人,然后,在最平凡的生活之中活出最不平凡的伟大。


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