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个这两年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一个从程序员到AI产品负责人,一个选择大于努力的故事:
回到2022年,作为一个8年的前端程序员的我,在一家行业头部的企业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每天与代码为伴,沉浸在React的世界里,整日优化、升级、写框架、写工具,解决点疑难杂症,改改BUG,后来甚至成为了React的contributor。
我的生活和工作都很稳定,技术能力也得到了领导和团队的认可。
但内心深处却隐隐感到一种不安------前端技术的发展似乎进入了瓶颈期,我的职业生涯也仿佛停滞不前。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面临两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
个人能力无法进一步提升:前端技术的更新速度放缓,框架和工具趋于成熟,我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少了。
-
薪资增长停滞:薪资似乎已经到达了行业的天花板,如果我不能做更多的事情,也再难有突破。
自己是否已经走到了职业生涯的尽头?
面对这个问题,我一度陷入迷茫。跟其他程序员一样,我也尝试学习新的技术栈来缓解心中的这份焦虑,更底层的语言比如Rust、更宽的技术栈比如three.js、学学区块链、学学算法。
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这些东西我学了之后除了做做demo、写写小工具之外,我好像做不了什么大事,我没有动力向着更深的内容走下去,这反而更加加深了我的焦虑。
那时候我32岁,每天都在担心中年危机。担心三年之后我凭什么和体力更好的、钱更少的、拥有同样技术栈的年轻人竞争?【虽然三年后的今天,并没有这样的年轻人出现】
幸运的是,2022年年底,chatGPT爆火全球。一夜之间,所有人都在讨论GPT,我也不例外,按照惯例,我再次把学习AI加入了我的日程。
当时体验了chatGPT之后,我两眼放光,我觉得,只要我努力学习这个技术,我一定可以像当初选择前端开发一样,再次进入一个程序员的风口,于是报课、买书、找行业大佬交流。
就这样过来两三个月......
你以为怎么了?我柳暗花明了? 这是一个前端程序员逆袭转战AI年薪百万的故事? 很不幸,这并不是。
事实是三个月之后,我再次陷入了困境:AI的底层技术,一我根本学不会,二我学了好像也没有用武之地。总不能跟老板说:给我几千万美金我给你撸个大模型?
世界再次灰暗下来......
可是,天无绝人之路,就在我已经准备放弃的时候,我在某个产品群里看到了这样一句话:
"???,这居然没人知道?"
过去三个月的高强度学习,在我看来在业务中找到嵌入AI的场景,甚至为了AI单独新增功能都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AI时代已经来了,GUI到LUI是必然发生的事情,所有企业的产品都将会经历加入AI的功能或者逻辑。如果必须有一人主导这件事情的话,那为什么不能是我?
"汽车干掉马车之后,所有的司机都是之前的马车司机么?"
"计算器干掉算盘之后,所有的会计都是之前的师爷么?"
"安卓干掉塞班之后,所有的安卓工程师都是之前的塞班工程师么?"
既然都不是,那么AI带来全新的交互体验,必须是传统产品去做么?显然不是,这玩意,谁先干算谁的啊。
我决定接受这个挑战,开始把视野放到应用层。开始研究产品的逻辑,尝试找到AI技术与业务需求的结合点。
不会怎么办? 学呗,这流程咱熟,报班、买书、找大佬交流。
一边学,我就一边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我们一起讨论、尝试、失败、再尝试。
经历过那一年的朋友应该知道,国内大模型的能力远远没有广告上说的那些效果,底层能力的限制一度成为我们思路中最大的卡点。
不过,我们也总结整理了一大批不同的产品中,不训练自己的大模型的情况下,能够结合AI的逻辑,这里简单放几个例子。
- TOB的管理系统,新用户没办法很好的知道产品中有什么功能,可以直接通过AI助手来唤起、使用对应功能。【我很喜欢这个,典型的GUI升级LUI的场景】
- 产品售卖,通过AI + 埋点的技术,实时分析用户的行为,在恰当的时机向用户推送VIP折扣。
- 电商详情页浏览助手。【页面上的AI助手,也是这两年很多产品已经落地了的选择】
- TOC的评论页面,AI拥有很好的控评能力
- 智能问答产品,【我们认为是受到冲击最大的产品,跟AI比起来,现在市场上所有的智能问答产品,都不够智能。都应该被重做升级!】
- 多模态能力会带来的全新产品。【情感陪伴是目前最为广泛且收益较快的赛道。】
不扯远了,说回我自己。
我的转机出现在我们自己的领导也开始说要结合AI,升级产品能力。
我以最快的速度,做好agent流程的思维导图、MVP(最小可行性产品)。 开会,给领导布道,说服领导们相信我的这套设计。
因为之前就进行过AI相关的内容分享,所以这一步比较容易。一顿操作猛如虎之后,终于获得了领导认可,接到了协助产品负责AI升级的任务,升级过程其实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难。
再次吐槽一下那一年的国产大模型,流程稍微多一点,响应时间就巨慢,流程少了,大模型的理解能力又不足。
有时候一个提示词一调就是半天,我甚至一度都要放弃了。不过好在最终我们选择了曲线救国,采用大模型+小模型,配合多专家 + RAG + 变种function call组合的架构,我们在23年底也做出了不错的东西。
上线之后,客户表示了满意。领导表示了满意。团队表示了满意。
水到渠成,后来一切就按部就班了,24年我又虚线负责了两个AI产品的升级和功能迭代。从确定需求是否适用AI实现,到方案选型,到设计agent流程,到功能上的交互设计,组织团队最终交付。
今年开始实线负责多个产品,有了自己的团队负责大模型方向的新产品设计和落地,也有需要横向拉通的部门,负责协助规划旧产品AI方向的升级和产品中AI需求的挖掘。
哈哈,柳暗花明,未来可期。
结语
虽然我是前端转型到AI产品负责人的,但是如果你问我AI一定会代替掉程序员么?
我的回答是:不会,但是AI一定会让这个岗位所需要的人数减少,无论你是初级岗还是高级岗。
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新的机会、占据有利位置、执行下去,然后等待时代的洪流将我们高高托起。
你看deepseek这不就来了? 我前面两年所做的事情,因为deepseek的出现,再次被抬高了一个维度,这就是时代,选择大于努力。
如果大家对"程序员如何转型AI产品负责人"感兴趣,可以点个赞。如果大家喜欢,后面我再多多分享转型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