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往对工程化的理解全赖于这篇文章 浅谈前端工程化 在很久前看到这篇文章奠定了我前端工程的一些概念(文章很久之前,但是到现在看内容也不落后)
工程化原理理解
- 这是根据Kimi汇总的一些工程化原理
- 模块化
- 构建原理
- 自动化
- 依赖管理
- 代码复用
- 性能优化
- 构建优化
- 代码规范和质量保证
- 配置管理
- 团队协作
大致描述的一些模块我认为平时开发工作中也是经常接触的,特别是代码复用和代码规范。
直到现在学习了一下【抖音"哲玄前端"《大前端全栈实践》】,每行代码重新打一遍有了些新的理解。
目前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体现工程化的有几个核心模块,解析编译、模块分包、压缩优化,这些是前端开发工程师处理代码开发外打交道比较多的模块。这些操作在日常中常常通过一些打包工具完成,如webpack、vite等。
热更新原理
监听能力、通知能力 webpack-dev-middleware、webpack-hot-middleware 文件改变后监听文件改变,通知开发服务器重新启动
js
// webpack.dev.js
Object.keys(baseConfig.entry).forEach((v) => {
// 第三方包不作为 hmr 的入口
if (v !== "vendor") {
baseConfig.entry[v] = [
// 主入口文件
baseConfig.entry[v],
// hmr 更新入口,官方指定的 hmr 路径
`webpack-hot-middleware/client?path=http://${DEV_SERVER_CONFIG.HOST}:${DEV_SERVER_CONFIG.PORT}/${DEV_SERVER_CONFIG.HMR_PATH}&timeout=${DEV_SERVER_CONFIG.TIMEOUT}`,
];
}
});
js
// webpack.dev.js
plugins: [
// HotModuleReplacementPlugin 用于实现热模块替换(Hot Module Replacement,简称 HMR)
// 模块热替换允许在应用程序运行时替换模块
// 极大的提升开发效率,因为能让应用程序一直保持运行状态
new webpack.HotModuleReplacementPlugin({
multiStep: false,
}),
],
分包策略核心
目的: 把改动和引用频率不一样的 js 区分出来,以达到更好利用浏览器缓存的效果
实现: 通常把 js 文件打包成3种类型
- vendor :第三方库, 基本不会改动,除非依赖版本升级
- common :业务组件代码的公共部份抽取出来,改动较小
- entry.{page}: 不用页面 entry 里的业务组件代码的差异部份,会经常改动(基于elpis)
进行按需加载,减少初始加载时间,合理利用缓存
示例代码
javascript
splitChunks: {
chunks: "all", // 对同步和异步模块都进行分割
maxAsyncRequests: 10, // 每次异步加载的最大并行请求数
maxInitialRequests: 10, // 入口点的最大并行请求数
cacheGroups: {
vender: {
// 第三方依赖库
test: /[\\/]node_modules[\\/]/, // 打包 node_module 中的文件
name: "vender", // 模块名称
priority: 20, // 优先级,值越大,优先级越高
enforce: true, // 强制执行
reuseExistingChunk: true, // 复用已存在的模块
},
common: {
// 公共模块
name: "common", // 模块名称
minChunks: 2, // 被2处引用即被归为公共模块
minSize: 1, // 最小分割文件大小
priority: 10, // 优先级,值越大,优先级越高
reuseExistingChunk: true, // 复用已存在的模块
},
},
},
其他知识点记录
单页和多页打包区别
单页应用SPA
webpack
entry: './src/index.js',
多页应用MPA
webpack
entry: {
main: './src/index.js',
list: './src/list.j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