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五层结构
-
- [1. 物理层(Physical Layer)](#1.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 [2.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2.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 [3. 网络层(Network Layer)](#3. 网络层(Network Layer))
- [4.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4.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 [5.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5.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 各层协作与数据封装
- 实际应用
五层结构
计算机网络的五层结构(结合OSI模型和TCP/IP模型的简化版本)从底层到高层依次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每一层都有特定的功能、使用的设备以及对应的协议。以下是详细说明:
1.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 功能 :
- 负责传输原始比特流(0和1),定义物理媒介的电气、机械特性(如电压、电缆类型、接口形状等)。
- 处理信号的调制、解调、同步和物理连接管理。
- 典型设备 :
- 集线器(Hub):广播所有数据到所有端口(无智能转发)。
- 中继器(Repeater):放大信号以延长传输距离。
- 调制解调器(Modem):将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相互转换。
- 协议/技术 :
- RS-232、Ethernet(物理层部分)、光纤、无线电波等。
2.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 功能 :
- 将比特流组织成帧(Frame),提供相邻节点(同一局域网内)之间的可靠传输。
- 实现MAC地址寻址、错误检测(如CRC校验)、流量控制(如滑动窗口协议)。
- 管理介质访问控制(如以太网的CSMA/CD)。
- 典型设备 :
- 交换机(Switch,二层):基于MAC地址转发帧,隔离冲突域。
- 网桥(Bridge):连接两个局域网,过滤帧。
- 协议/技术 :
- 以太网(Ethernet) 、PPP 、Wi-Fi(802.11) 、ARP(地址解析协议)等。
3. 网络层(Network Layer)
- 功能 :
- 实现不同网络间的逻辑寻址(IP地址)和路由选择(决定数据包的最佳路径)。
- 处理分片与重组(适应不同数据链路层的MTU限制)。
- 控制拥塞和网络互连(如跨局域网、广域网)。
- 典型设备 :
- 路由器(Router):根据IP地址转发数据包,连接不同网络。
- 三层交换机:结合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功能(支持IP路由)。
- 协议/技术 :
- IP(IPv4/IPv6) 、ICMP (用于错误报告)、OSPF 、BGP(路由协议)等。
4.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 功能 :
- 提供**端到端(进程到进程)**的通信服务。
- 实现可靠传输(如TCP的确认重传机制)或不可靠传输(如UDP)。
- 流量控制、拥塞控制、端口号寻址(区分不同应用程序)。
- 典型设备 :
- 无直接物理设备,功能由终端设备(如计算机、服务器)的协议栈实现。
- 协议/技术 :
- TCP (可靠,面向连接)、UDP(不可靠,无连接)。
5.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 功能 :
- 直接为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接口,实现具体的应用功能(如文件传输、邮件发送)。
- 数据格式定义、加密、会话管理等。
- 典型设备 :
- 网关(Gateway):协议转换(如HTTP到HTTPS)。
- 代理服务器(Proxy) 、防火墙(Firewall,应用层过滤)。
- 协议/技术 :
- HTTP 、DNS 、FTP 、SMTP 、WebSocket等。
各层协作与数据封装
数据从应用层到物理层逐层封装,每层添加头部信息(如TCP头部、IP头部、以太网帧头),最终通过物理媒介传输。接收端则反向解封装。例如:
应用层数据 → 传输层(加TCP头) → 网络层(加IP头) → 数据链路层(加帧头/尾) → 物理层(比特流)
各层设备分工明确:
- 物理层设备处理信号传输,
- 数据链路层设备管理局域网内通信,
- 网络层设备负责跨网络路由,
- 传输层和应用层由终端协议和软件实现功能。
实际应用
我在另一篇文章中结合实际使用讲解了五层网络到底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如果大家对五层网络理解的不是很清楚,或者想要再多了解一些实际应用相关的内容可以看下下面的文章。
结合五层网络结构讲一下用户在浏览器输入一个网址并按下回车后到底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