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元器件散热方式

一. 散热原理

图1 散热三大方式

1. 热传导

当不同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内部存在温度差时,就会通过物体内部分子、原子和电子的微观振动、位移和相互碰撞而发生能量传递现象。利用这种热传递现象散热就是传导散热。

2. 热对流

对流散热是指流体中发生相对位移而引起的热量传递过程。

流体无相变化时,根据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两种,其中强制对流根据流动状态不同,又可分为层流传热和湍流传热。

液体有相变化时,包括蒸汽冷凝对流和液体沸腾对流。

3. 热辐射

物体由于具有温度而辐射电磁波的想象,称之为热辐射、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能产生辐射,温度越高,辐射出的总能量就越大。一个物体向外辐射能量的同时,还吸收从其他物体辐射来的能量。如果物体辐射出去的能量恰好等于在同一时间内所吸收的能量,则辐射过程达到平衡,称为平衡辐射,此时物体具有固定的温度。

热辐射的光谱是连续的,但一般的热辐射主要靠波长较长的可见光和红外传播。温度较低时,主要以不可见的红外光进行辐射;当温度为300℃时,热辐射中最强的波长在红外区;当物体的温度在500℃~800℃时,热辐射中最强的波长成分在可见光区。

二. 散热公式

1. 热传导公式

1)公式

图2 热传导示意图

热传导公式:Q=kA( T 2 - T 1 )L

其中k:导热系数,W/(m.K)

A:导热面积,m2

T1、T2:两侧温度,K

L:厚度,m

2)影响因素

物体的热传导系数与材料的组成、结构、温度、湿度以及压强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金属的热导率最大,非金属次之,液体的较小,气体的最小;固体金属材料的热导率与温度反比,固体非金属材料与温度成正比;金属液体的热导率很大,而非金属液体的热导率很小;气体的热导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 材料的导热性质是影响热传导的关键因素之一,其导热性能与其内部的晶体结构、分子排列密度和键合方式有关。

金属材料内部晶格结构高度有序,电子自由度高,因此能够快速传导热量。常见的金属材料铜和铝,因其导热性能优异,广泛应用于热传导领域。

非金属材料导热相对性能相对较差,其内部晶格结构比较松散,原子间键合力较弱。比如常见的塑料、橡胶和陶瓷等,其导热性能就较差。但金刚石和石墨烯是个例外。

金刚石是由碳原子以共价键结合而成的正四面体结构晶体,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和独特的物体性质。在金刚石晶体中,碳原子的振动以声子的形式传递热量。由于金刚石的共价键强且晶体结构规整有序,声子在其中传播时遭遇的散射几率极低,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将热量传递出去。

石墨烯与金刚石类似,在平面方向由强化学键构成,碳原子的振动以声子的形式传递热量,并且由于碳原子较轻,具有极高的声速,从而在平面方向具有很高的热导率。

  • 具有相同化学组成的材料,可能会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这些晶体结构中,构成晶体质点的大小和性质会有所差异,从而导致它们的晶格振动状态以及传导热量的能力各不相同。
  • 温度是影响热导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随着温度升高,物体的导热系数会有所变化。

气体的导热系数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对于一些非金属和液体,温度的影响可能比较复杂,比如甲醛、甲烷的导热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大概130℃的范围内,饱和水的导热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超过该温度范围,导热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反而会降低。对于金属材料而言,纯金属的导热主要依靠自由电子的运动导热,高温会干扰自由电子的运动,从而降低导热系数。而合金的导热依靠自由电子的运动和晶格振动,但晶格振动起主导作用,温度升高,其导热系数会加大。

  • 湿度主要影响多孔材料的导热系数。

湿度越大,会有越多的材料微孔中的空气被液态水替代,而水的导热率远大于空气,因此湿度越大,多孔材料的导热系数也越大。

  • 压强主要影响气体的导热系数

在低压下,气体分子间距较大,分子间的碰撞频率相对较低,热量的传递主要依靠分子的自由运动。当压强逐渐升高,分子间距变小,碰撞概率增加,从而使得热量传递更加频繁,即气体导热系数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在常压下,气体的导热系数对压强的变化相对不敏感。

在高压下,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开始显著影响气体的导热性能。随着压强的进一步增加,气体分子间距继续减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可能会导致分子运动收到一定阻碍,从而使导热系数的增加趋势变缓,甚至可能出现减小或者趋于稳定。

3)主要材料热传导导热系数

表1 常见材料的热传导系数

2. 热对流公式

1)公式

图3 热对流示意图

热对流公式:Q=h A ( t s - t)

其中h:导热系数,W/(m2.K)

A:对热面积,m2

Ts:固体表面温度,K

T∞:流体表面温度,K

2)影响因素

表面对流换热系数大小与换热过程中流体的物理性质、换热表面的形状、部位以及流体的流速等有密切关系。

  • 流体的物理性质

导热系数:物体的导热系数越高,流体的传热能力越强,对流传热系数就越大。

粘度:粘度越大,流体流动阻力越大,对流传热系数就越低

比热容:比热容越大,流体携带热量的能力越强,对流传热系数就越大;

密度:密度与体积膨胀系数相关,影响自然对流的强度,从而影响对流传热系数。体积膨胀系数越大,自然对流越强,即对流传热系数就越大。

  • 流体的流动状态

层流:流体层层流动,速度梯度小,对流传热系数低

湍流:流体无规则流动,速度梯度大,对流传热系数高

  • 流体的流动特征

流速:流速越大,流体与固体的接触越充分,对流传热系数就越大;

流动方向:流体垂直于传热面流动时,对流传热系数大于平行流动时;

流动原因:强制对流由外力驱动,对流传热系数较高。自然对流由温差驱动,对流传热系数较低;

  • 传热面的形状和表面性质

形状:传热面形状影响流体的流动模式和接触面积,从而影响对流传热系数;

粗糙度:传热面粗糙度越大,表面积越大,对流传热系数就越大;粗糙的表面会增大流体的湍流程度,从而增强热量传递效率。

表面处理方式:表面处理方式影响流体的附着能力,从而影响对流传热系数。减小流体在传热面上的附着,可减小热阻,提高传热效率。

  • 其他因素

流体的温度:流体温度对流体的物理性质和流动状态有影响,从而影响对流传热系数

传热面表面温度:固体表面温度与流体温度之间的温差越大,对流传热系数就越大

相变:相变过程(如沸腾、凝结)会显著增加对流传热系数。

3)主要材料热对流导热系数

表2 常见材料的热对流系数

3. 热辐射公式

1)公式

图4 热辐射示意图

热辐射公式:Q rad = εδ A( T 1 4 - T 2 4)

其中ε:热辐射系数,0~1

δ:斯特潘玻尔兹曼常数,5.667*10-8W/(m2K4);

A:辐射面面积,m2

T1:辐射表面1温度,K

T2:辐射表面2温度,K

2)影响因素

物体辐射系数的相关影响因素有物体表面温度、表面涂层类型以及表面粗糙度等。

黑度用来表征物体表面吸收和发射辐射能的能力,黑度越大,热辐射系数越高。物体表面涂层不同,黑度也不一样。通常表面越粗糙或颜色越深,黑度也越大。

物体的表面温度会直接影响热辐射强度。温度越高,热辐射系数越大。

物体的表面粗糙度也是物体辐射系数的重要影响因素。物体表面越粗糙,热辐射就越分散,辐射系数就越高。反之,光滑表面辐射集中,辐射系数低。

3)主要材料热辐射导热系数

表3 常见材料的热辐射系数

三. 参考文献

更多参考文献见

电子元器件散热方式

相关推荐
偷拨网线的william1 年前
怎么拆解台式电脑风扇CPU风扇的拆卸步骤-怎么挑
风扇·散热·机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