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硬盘驱动器

硬盘驱动器

硬盘驱动器(HDD)是一种成熟、经济的大容量存储解决方案。它的核心优势在于每GB成本低超大容量。然而,其机械结构带来的速度瓶颈、噪音、功耗和对物理冲击的敏感性是其主要的缺点。随着 SSD 价格的持续下降和性能的绝对领先,HDD 正逐渐从作为系统盘(安装操作系统和程序)的角色中退出,但在需要海量存储且对成本敏感的场景中,HDD 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选择。很多时候,用户会选择 SSD + HDD 的组合方案,用 SSD 获得极速体验,用 HDD 存储海量数据。

硬件驱动器的分类

机械硬盘

机械硬盘(Hard Disk Drive, HDD)是一种使用磁性存储和旋转盘片来存储和检索数据的非易失性计算机存储设备。它是计算机存储技术中历史最悠久、应用最广泛的形式之一,尽管近年来固态硬盘(SSD)的普及对其主导地位构成了挑战,但HDD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大容量存储方面,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市场地位。

机械硬盘由盘片、主轴电机、磁头、磁头臂、音圈电机、控制器电路板组成。当需要写入数据时,控制器接收到指令和数据。磁头臂将磁头移动到目标磁道上方,然后磁头通过改变盘片上微小区域的磁场方向(代表0和1)来写入数据。当需要读取数据时,磁头移动到目标磁道上方。盘片旋转,使目标扇区经过磁头下方。磁头感应到盘片上的磁场变化,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再由控制器处理成计算机可识别的数据。磁头臂移动到正确磁道所需的时间就是寻道时间。盘片旋转,使目标扇区转到磁头下方所需的时间(平均是盘片旋转半圈所需时间)。是指旋转延迟。

总访问时间 = 寻道时间 + 旋转延迟 + 数据传输时间。 这些物理运动的存在是HDD速度远低于SSD的主要原因。

具有成本低廉、存储容量大和技术成熟可靠等优点;缺点是:速度慢、功耗高、发热和噪音、抗震性差、体积和重量大、碎片化影响。

固态硬盘

"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rive,简称 SSD)是现代计算机中极其重要的存储设备。指的是其内部没有活动的机械部件(不像传统的机械硬盘 HDD 有旋转的盘片和移动的磁头)。它完全基于半导体技术。使用 NAND 闪存芯片 来存储数据。这些芯片即使在断电后也能保持数据(非易失性)。数据以电子形式存储在存储单元中。

固态硬盘由主控、闪存颗粒、缓存组成,具有速度快、耐用性强、功耗低、发热小、无噪音、体积小和重量轻的优点。闪存颗粒分为SLC、MLC、TLC、QLC四个类型。

缓存

DRAM 缓存: 很多中高端 SSD 会配备独立的 DRAM 缓存芯片。它相当于一个高速缓冲区,用于临时存放映射表和待读写的数据,能显著提升 SSD 的速度(尤其是随机读写性能)和响应能力。无 DRAM 缓存的 SSD 会使用主机内存或闪存的一部分来模拟缓存(HMB 或 SLC Cache),性能通常弱于有独立缓存的型号。

SLC Cache: 这是几乎所有 TLC/QLC SSD 都采用的技术。利用一部分 TLC/QLC 闪存空间,模拟 SLC 的工作模式(每个单元只存 1 bit),形成一个高速缓冲区。在持续写入大文件时,速度会先达到 SLC Cache 的速度(非常快),写满 Cache 后速度会回落到 TLC/QLC 的真实速度。缓存的容量和策略影响实际使用体验。

混合硬盘

混合硬盘(SSHD)是一种结合传统机械硬盘(HDD)大容量与固态硬盘(SSD)高速优势的存储方案,通过智能算法将高频访问数据缓存在闪存中,兼顾性能与经济性。混合硬盘在 "速度-容量-成本"三角平衡中仍具不可替代性 ,尤其适合游戏主机、边缘数据中心及预算敏感型企业。短期内受 SSD 降价挤压,需深耕细分市场(如亚太增长型经济体);长期看,通过 NVMe 接口升级与 AI 缓存优化,将在 AI 存储、自动驾驶等领域拓展增量空间。用户在选型时需权衡性能需求与经济性------高频读写选 SSD,海量冷存选 HDD,均衡之选则看混合硬盘

硬件驱动器的接口

硬件驱动器的接口是指存储设备(如硬盘驱动器HDD、固态驱动器SSD、光盘驱动器等)与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物理连接和数据传输的物理规格、电气标准和通信协议。接口决定了设备如何连接到主板、传输速度上限以及兼容性。

IDE/PATA (Parallel ATA)

IDE/PATA(通常简称为PATA)指的是并行ATAP arallel ATA)接口标准,它是计算机内部连接硬盘驱动器(HDD)、光盘驱动器(CD/DVD-ROM/RW)等存储设备的传统主流标准

IDE (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这是最初的名称,强调了一个关键创新:将硬盘控制器集成到了驱动器本身,而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扩展卡(如早期的ST-506/ST-412接口)。这简化了主板设计和降低了成本。

ATA (AT Attachment) 随着IDE接口的标准化(由ANSI X3T10委员会负责),官方名称变成了"ATA"。这个名称源于它最初是为IBM PC/AT(Advanced Technology)计算机设计的接口。

PATA (Parallel ATA) 当新的串行ATA(SATA)标准出现后,为了明确区分新旧标准,原有的ATA标准被普遍称为并行ATAPATA。这准确地描述了其数据传输方式:使用多条导线(通常是16位宽的总线)并行传输数据信号。

使用宽大的 40 针或 80 针排线进行并行传输。速度慢(最高 133 MB/s),线缆宽大阻碍机箱内空气流通。PATA接口在现代新生产的个人电脑主板和消费级存储设备上已被完全淘汰,由SATA接口取代。它主要存在于维护或升级旧系统的场景中。

SATA (Serial ATA)

SATA 是一种用于连接计算机主板与大容量存储设备 (主要是硬盘驱动器 HDD、固态硬盘 SSD 和光驱 ODD)的标准计算机总线接口。它取代了旧的并行 ATA(PATA/IDE)接口,成为过去十多年里 PC 内部存储连接的主流标准。

与 PATA 的并行传输不同,SATA 使用串行 方式传输数据(一次一位)。这避免了并行传输中信号同步和干扰的问题;更高的速度 SATA 的发展带来了持续的速度提升。

SATA I (SATA 1.5Gb/s) 第一代,理论带宽 1.5 Gbps (约 150 MB/s)。

SATA II (SATA 3Gb/s) 第二代,理论带宽 3 Gbps (约 300 MB/s)。引入了重要的 NCQ 功能。

SATA III (SATA 6Gb/s) 第三代,也是目前最主流的版本,理论带宽 6 Gbps (约 600 MB/s)。这是目前绝大多数 SATA SSD 和 HDD 使用的标准

每个 SATA 端口连接一个 设备(PATA 一个端口通过一根排线可以连接主/从两个设备)。这消除了主/从设备配置的麻烦和潜在的冲突,提高了性能和可靠性;SATA 规范在设计上支持热插拔(在系统运行时连接或断开设备),但这需要主板、操作系统和设备本身都支持该功能才能安全使用。在标准台式机内部存储连接中较少用到,但在一些外部存储柜或服务器环境中很有用;SATA 使用 0.5V 的信号电压(PATA 是 5V),降低了功耗和电磁干扰。

SCSI 接口

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是一种用于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之间(主要是存储设备,如硬盘、磁带机、光驱、扫描仪)传输数据的标准接口技术和协议集合。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连接器,更是一套完整的命令协议和电气规范。虽然在现代个人电脑中已被 SATA、USB、Thunderbolt 等接口大量取代,但在企业级存储、服务器和高性能工作站领域,其继承者 SAS 仍然非常重要。

最初的 SCSI 标准使用宽并行总线(多条数据线同时传输数据),如 8 位(Narrow)或 16 位(Wide);SCSI 设备以总线形式连接(菊花链)。一条 SCSI 总线(或通道)可以连接多个设备(通常 7 或 15 个,取决于版本);需要一个 SCSI 主机适配器(SCSI Controller Card)安装在计算机(通常通过 PCI 插槽)来管理总线和设备通信。这个控制器充当"大脑";总线上的每个设备(包括主机适配器本身)都必须有一个唯一的 SCSI ID(0 到 7 或 0 到 15)来标识自己;物理总线的两端必须安装终结器(Terminator)来消除信号反射,保证信号完整性。

在 IDE/ATA 接口普及之前和早期,SCSI 提供了显著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例如 Fast SCSI 10 MB/s, Ultra SCSI 20 MB/s, Ultra320 SCSI 320 MB/s)。一条总线可连接多个设备,扩展性好,支持比早期 IDE 更长的电缆长度,方便设备布置(特别是在服务器机柜中)。相比早期的 PIO 模式 IDE,SCSI 通常使用总线主控 DMA 技术,能更有效地减轻 CPU 负担。标准化的命令集使其能支持硬盘、光驱、刻录机、扫描仪、打印机、磁带机等多种设备。常用于服务器和专业工作站,设计上更注重稳定性和错误处理。

SCSI-1 (1986)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 的第一个官方标准化版本,由 ANSI1986 年 发布(标准号 X3.131-1986)原始标准,8 位并行,5 MB/s,异步或同步传输,它是 SCSI 接口技术发展的起点,为连接计算机和各种外围设备(尤其是硬盘驱动器)提供了一种通用的、相对高速的并行接口标准。

SCSI-2 (1994) SCSI-2(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 2)是 SCSI 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标准,它于 1994 年最终确定,是对原始 SCSI-1 规范的增强。引入了 Fast SCSI (10 MB/s)、Wide SCSI (16 位总线,翻倍带宽到 10 MB/s 或与 Fast 结合达 20 MB/s)、更丰富的命令集(如 CCS - Common Command Set)、更小的 50 针高密度连接器(用于内部)和 68 针高密度连接器(用于 Wide)、可选主动终结器

SCSI-3 (Ultra SCSI) (1996及以后)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 标准演进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版本,它代表了 SCSI 技术从传统的并行总线向更现代、更灵活的架构(特别是串行连接)的转变。演变为一系列独立但相关的文档标准(SPI - 并行接口、SPC - 主命令、SBC - 块命令等)。

SCSI-3 最重要的特点是它不再像 SCSI-1 和 SCSI-2 那样是一个单一的、包含所有内容的大文档标准。它被设计成一个分层架构标准族。它继承了 SCSI-2 的核心命令集和概念,同时为未来基于串行技术的 SCSI 实现(如 SAS, iSCSI, FCP)奠定了基础。它是传统并行 SCSI 的顶峰 ,也是现代串行 SCSI 的起点

引入了 Ultra SCSI (20 MB/s)、Wide Ultra SCSI (40 MB/s)、Ultra2 SCSI (40 MB/s)、Wide Ultra2 SCSI (80 MB/s)、Ultra3 SCSI (Ultra160) (160 MB/s) 等高速变体,以及 LVD (Low Voltage Differential) 信号,大大提高了抗噪性和允许的电缆长度(最长可达 12 米)。SCSI-3 最终发展出串行接口如 Serial Attached SCSI (SAS),取代了传统的并行 SCSI。

Ultra SCSI / Fast-20是SCSI-3标准中的关键迭代,于1995年左右推出,显著提升了数据传输性能。同步传输速率达 20 MB/s ,是前代Fast SCSI(10 MB/s)的两倍。时钟频率提升至 20 MHz(Fast SCSI为10 MHz),通过加倍时钟频率实现提速。作为SCSI-3的首个高速版本,为Ultra2(40/80 MB/s)和Ultra160(160 MB/s)奠定基础。Ultra SCSI的核心贡献是将SCSI推进至20 MB/s时代,但其信号限制促使LVD技术普及,推动后续标准实现更远距离与更高带宽。如今其技术已被淘汰,但在SCSI演进史中仍具里程碑意义。

Wide Ultra SCSI 是 并行 SCSI 接口标准演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将高速传输与宽总线相结合。是一个定义了 16 位并行总线、20 MHz 时钟频率、理论最大传输速率为 40 MB/s 的 SCSI 接口标准。它是 Ultra SCSI (也称为 Fast-20 SCSI) 标准的 "宽" (Wide) 版本,"Ultra" 指的是其传输速率(20 MHz 传输频率)、"Wide" 指的是其总线宽度(16 位)。

Ultra2 SCSI / Fast-40是SCSI技术发展史上的关键里程碑,于1997年推出,通过引入创新技术和显著提升性能,解决了早期SCSI标准的多项瓶颈。Ultra2 SCSI属于SCSI-3规范体系(SPI-2标准),是继Ultra SCSI(20MB/s)后的新一代接口。其命名中的"Fast-40"直接体现了40MB/s的传输速率(8位窄模式),而升级版Wide Ultra2 SCSI (16位总线)更将速率提升至80MB/s。

Ultra2 SCSI / Fast-40通过LVD技术 一举解决传输距离与抗干扰问题,以40/80MB/s速率12米电缆突破物理限制,推动了服务器存储架构的升级。尽管已被Ultra320 SCSI(320MB/s)和SAS(串行化)取代,其LVD设计理念仍深刻影响了后续高速接口的发展。

Wide Ultra2 SCSI是并行 SCSI 接口标准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Wide Ultra2 SCSI 属于并行 SCSI 家族,意味着数据通过多条(这里是 16 条)数据线同时传输。它是 SCSI-3 标准体系(也称为 SPI-2 - SCSI Parallel Interface-2)的一部分。在保持 SCSI 的可靠性和强大功能集(如多设备连接、命令队列)的同时,显著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总线长度,并解决早期并行 SCSI 的信号完整性问题。80 MB/s 峰值数据传输速率、16 位 宽总线、40 MHz 时钟频率 + DT (双转换) 时钟技术、关键创新:LVD (低压差分) 信号技术、支持 12 米 总线长度、支持最多 16 个 设备(含控制器)、主要使用 68-pin HD 连接器;它代表了并行 SCSI 在性能、距离和可靠性方面的一个巅峰,是 SCSI 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但最终被更先进的串行 SCSI (SAS) 技术所取代。

Ultra3 SCSI / Ultra160是SCSI接口标准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主要面向高性能服务器和工作站存储需求。Ultra160 SCSI 是业界推广的商用名称,而 Ultra3 SCSI 是其官方标准名称。它是Ultra2 SCSI(80MB/s)的升级版,通过技术创新将传输速率翻倍至160MB/s。子集标准:Ultra160/m SCSI 部分厂商推出的过渡方案,仅包含Ultra3 SCSI的部分功能(缺少快速仲裁选取和封包化协议),性能与Ultra3 SCSI一致但扩展性受限。

Ultra320 SCSI并行SCSI接口标准的顶峰和最后一代,于2003年左右推出。它代表了并行SCSI技术在速度、可靠性和功能集上的最终进化,之后便被更先进的串行技术(主要是SAS - Serial Attached SCSI)所取代。

理论最大数据传输速率达到**320 MB/s (兆字节每秒)、**实现方式主要是通过将总线时钟频率加倍(从40 MHz 提高到 80 MHz),并继续利用双倍数据速率(在时钟信号的上升沿和下降沿都传输数据)。

双转换时钟 (Double Transition Clocking): 在时钟信号的上升沿和下降沿都传输数据,这是达到320 MB/s的关键(80 MHz时钟 * 2倍转换 * 2字节/周期 = 320 MB/s);循环冗余校验 (Cyclic Redundancy Checking - CRC): 强大的端到端数据完整性校验,比传统的奇偶校验更能检测和防止数据传输错误;域验证 (Domain Validation): 在初始化过程中,主机适配器(SCSI卡)与每个连接的设备协商,自动确定该设备在特定物理配置(线缆长度、终端器质量、设备数量)下所能支持的最优传输速率(160 MB/s 或 320 MB/s)和设置。这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兼容性,减少了手动配置的需要;分组化 (Packetization): 将SCSI命令、状态和数据封装成数据包进行传输,提高了总线利用效率和协议效率。

Ultra320 SCSI控制器和背板通常向后兼容Ultra160、Ultra2和Ultra Wide SCSI设备;主要应用于高性能服务器、工作站、高端存储子系统(如磁盘阵列)和磁带库。2007年左右,SAS已成为新服务器和存储系统的绝对主流,Ultra320 SCSI及整个并行SCSI技术被迅速淘汰,转向维护/遗留系统支持阶段,

Ultra640 SCSI (也称为 Ultra-5 SCSIUltra5 SCSISCSI-5 )是并行 SCSI 接口标准的最终和最高性能版本。它代表了并行 SCSI 技术在速度和功能上的巅峰,但之后很快就被更先进、更具扩展性的串行技术(主要是 SAS - Serial Attached SCSI )所取代。640 MB/s (兆字节每秒)。 这是其名称的来源(640)。这个速率是理论峰值,在实际应用中会受到总线争用、设备性能、电缆质量、距离和主机适配器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仅支持 16 位(宽) 总线。它不再支持 8 位(窄)设备。这是实现高速传输的必要条件;低压差分 (LVD - Low Voltage Differential) 信令: 这是强制性的。LVD 提供了比之前的单端 (SE - Single-Ended) 或高压差分 (HVD - High Voltage Differential) 信令更好的噪声抗扰度、更长的允许电缆长度和更低的功耗;双倍时钟频率 (Double Transition Clocking): 数据在时钟信号的上升沿和下降沿都被传输,有效地使数据传输速率翻倍。

Ultra640 SCSI 控制器和总线通常向下兼容 速度较慢的 LVD 设备(如 Ultra320、Ultra160、Ultra2 Wide LVD);但是,当总线上的设备速度不同时,整个总线会运行在最慢设备支持的速度上。例如,如果在 Ultra640 总线上接入一个 Ultra160 设备,整个总线将降速到 Ultra160 (160 MB/s)。

在 Ultra640 SCSI 发布后不久,Serial Attached SCSI (SAS) 技术迅速成熟并成为主流。如今,Ultra640 SCSI 已经非常罕见。你只可能在维护非常老的服务器、存储系统或某些特殊的工业控制设备时才会遇到它。新系统早已全面转向 SAS、SATA、NVMe 等接口。

**SAS(Serial Attached SCSI)**是一种面向企业级存储的高性能串行接口技术,它结合了SCSI协议的可靠性和串行传输的高效率。SAS接口在物理层与SATA完全兼容,SATA硬盘可直接接入SAS控制器(反之不成立)。SAS接口采用一体化横梁设计,支持双端口(冗余备份),而SATA为单端口分离式设计。SAS硬盘的接口凹槽(Notch)使其无法插入SATA背板,但SATA硬盘可插入SAS背板。

SAS支持三种协议协同工作:SSP (串行SCSI协议):传输SCSI指令,用于高性能存储设备。STP (SATA通道协议):实现与SATA设备的通信。SMP(SCSI管理协议):负责设备管理和拓扑维护。与SATA的半双工不同,SAS采用全双工架构(两对数据线分别负责上行/下行),理论吞吐量是SATA的两倍。

硬盘的结构

硬盘(通常指机械硬盘,HDD)的结构可以分为物理结构逻辑结构两大部分

物理结构

(1)磁头

磁头 是计算机存储设备(如硬盘驱动器)和录音/录像设备(如磁带机)中一个核心的读写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与存储介质(通常是磁盘、磁带或软盘)表面的磁性涂层相互作用,进行数据的读取写入 。磁头是硬盘等设备中最精密的部件之一 。它的性能直接决定了存储密度、读写速度和可靠性。磁头也非常脆弱 。硬盘运行时剧烈的震动或撞击可能导致磁头与高速旋转的盘片发生物理接触(称为磁头碰撞 ),划伤盘片表面,造成灾难性的数据丢失。因此,硬盘在工作时需要小心避免震动,在运输前需要执行磁头归位操作(将磁头移动到盘片外圈的着陆区)。

写入: 当需要存储数据时,磁头线圈中通入电流,产生变化的磁场。这个磁场会磁化其下方高速通过的存储介质表面微小的区域,使该区域的磁性颗粒按特定方向排列(代表二进制的0或1),从而将数据记录下来。

读取: 当需要读取数据时,存储介质表面磁化区域高速通过磁头下方。变化的磁场会在磁头线圈中感应出微弱的电流。这个感应电流的强度和方向变化就代表了介质上记录的二进制数据(0或1),然后被后续电路放大和解码。

MR磁头指的是磁阻磁头 ,全称是MagnetoResistive Head。 它是现代硬盘驱动器(HDD)中用于读取数据的核心部件。它的出现和发展是硬盘存储密度(单位面积能存储的数据量)能够持续、大幅提升的关键技术之一。主要应用于传统机械硬盘中读取盘片上的磁性数据。

AMR磁头 指的是各向异性磁阻磁头。它是硬盘驱动器中用于读取磁盘上存储的磁信息(即数据)的关键部件之一。AMR磁头代表了磁记录技术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出现在感应式磁头之后,并被后续更先进的磁阻技术所取代。这是第一代实用的磁阻磁头(大约在1990年代早期开始商用)。它利用材料的电阻随其磁化方向与电流方向夹角变化而变化的特性(各向异性磁阻效应)。AMR显著提升了硬盘密度。

GMR磁头 指的是**巨磁阻磁头。**是一种基于巨磁阻效应(Giant Magneto-Resistive, GMR)的高灵敏度磁头技术,广泛应用于硬盘驱动器(HDD)的数据读取。在1990年代末期成为主流,并带来了硬盘容量的又一次飞跃(从GB级跃升到TB级)。其发现者获得了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GMR磁头由四层功能薄膜构成:传感层(自由层)、非导电中介层、磁性栓层(固定层)、交换层 (如反铁磁材料IrMn)。当自由层与固定层磁矩平行 时,电子散射最小 → 电阻最小;当磁矩反平行时,电子散射最强 → 电阻最大。磁盘微弱的磁场变化(如0或1的磁信号)即可引起电阻显著变化(幅度达10%-20%),远高于传统磁头的1%-2%。电阻变化在固定电压下转化为电流信号,经硬盘电路处理为二进制数据。

TMR磁头 指的是隧道磁阻磁头 是一种用于硬盘驱动器读取数据的核心传感器技术。TMR磁头的核心原理基于 隧道磁阻效应 。这是一种量子力学现象,发生在一种特殊的结构中,称为 磁性隧道结

MTJ 由三层非常薄的薄膜组成参考层、自由层、一个极薄的绝缘势垒层。 当参考层和自由层的磁化方向平行 时,电子更容易通过量子隧穿效应穿过绝缘层,此时结的电阻最低; 当参考层和自由层的磁化方向反平行 时,电子隧穿的几率大大降低,此时结的电阻最高。 这种电阻随两层磁化方向相对角度变化的现象就是 隧道磁阻效应 。电阻变化的幅度用 磁阻变化率 来表示。

感应式磁头 (Inductive Head)是磁记录技术中最早应用、最基础 的一种磁头类型,其核心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感应定律(法拉第定律)。

写入数据: 当需要向磁盘或磁带写入数据时,电流通过磁头内部的线圈。根据安培定律,这个电流会在磁头的磁芯(通常由高磁导率的铁氧体或坡莫合金制成)中产生磁场。这个磁场在磁头前端的间隙处高度集中并泄漏出来。当磁记录介质(磁盘/磁带)以非常近的距离(纳米级)经过这个间隙时,泄漏的磁场会磁化介质表面的磁性颗粒,使其磁化方向发生翻转(代表二进制的0或1),从而完成数据写入。

读取数据: 当需要从介质读取数据时,磁介质上记录的磁化翻转(磁场方向的变化)在磁头间隙附近产生变化的磁场。这个变化的磁场穿过磁芯,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在线圈中感应出电压(电动势)。这个感应电压的极性变化(正负脉冲)就对应了介质上记录的磁化翻转,进而被解码为原始存储的二进制数据(0或1)。

(2)磁道

"磁道" 是一个在磁存储技术 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主要用于硬盘驱动器(HDD)、软盘、磁带等存储设备。在磁盘(硬盘盘片或软盘)的盘面上,磁道是一系列同心圆环 。想象一下老式的黑胶唱片,上面的沟槽就是一圈一圈的,磁道类似于此,但它们不是物理凹槽,而是磁化材料盘片上划分出来的逻辑环形区域。磁道是磁盘表面用于存储数据的基本物理结构之一。数据就是以磁化模式(代表0和1)记录在这些磁道上的。

磁盘旋转时,磁头固定在一个半径位置,它所划出的圆形路径就是一个磁道。移动磁头到不同的半径位置,就对应了不同的磁道。最外圈的磁道是0磁道(通常)。磁盘在使用前需要进行格式化 。格式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在盘面上划分出磁道(和扇区)。这相当于在空白纸上画好了格子。单位长度(通常指半径方向上每英寸)内能容纳的磁道数量称为磁道密度。磁道密度越高,意味着在同样大小的盘片上能划分出更多的磁道,从而存储更多的数据。这是衡量硬盘存储容量的关键技术指标之一。

磁道是磁盘(硬盘盘片、软盘)盘面上划分出的同心圆环形轨迹,是数据存储的基本物理结构之一。数据以磁化模式记录在磁道上,磁道进一步被划分为扇区。磁道密度是决定磁盘存储容量的关键因素,而磁头移动到目标磁道的过程(寻道)是影响磁盘速度的重要环节。

(3)扇区

"扇区"(Sector) 是计算机存储设备(主要是硬盘驱动器(HDD)和固态硬盘(SSD),但也包括软盘、光盘等)中的一个基本物理存储单元。在传统的机械硬盘(HDD)中,盘片表面被划分为无数个同心圆,称为磁道。 每个磁道又被划分为若干个等长的弧段。**每个这样的弧段就是一个扇区。**扇区是盘片上的物理划分单位。

扇区是磁盘进行数据读写的最小可寻址单元 。操作系统或磁盘控制器一次至少读写一个完整的扇区; 长期以来,标准的扇区大小是 512 字节。 随着存储技术的发展,为了提高存储密度、纠错能力和效率,现代硬盘(HDD和SSD)普遍采用了 4096 字节(4K) 大小的扇区,这被称为**"高级格式化"**。不过,为了兼容旧的系统和软件,很多4K扇区的硬盘在逻辑层面(通过固件)仍然会模拟成512字节扇区(称为"512e"),或者直接在物理和逻辑上都使用4K(称为"4Kn")。

一个扇区通常包含几个部分:**扇区头(ID Field)、数据区(Data Field)、纠错码(ECC)、间隙(Gaps)。**磁盘控制器通过柱面、磁头、扇区号(CHS寻址)或逻辑块地址(LBA寻址,将整个磁盘的扇区线性编号)来唯一地定位和访问一个扇区。数据以扇区为单位在磁盘存储介质和控制器缓存之间传输。

扇区是磁盘或类似存储设备上最小的、可独立寻址的物理数据块。它是操作系统和硬件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基础单位。无论是传统的HDD还是现代的SSD,在逻辑访问层面,数据都被组织成扇区进行读写。理解扇区对于理解磁盘存储原理、文件系统、分区对齐(尤其是对4K扇区)以及磁盘性能优化都非常重要。

(4)柱面

硬盘的柱面(Cylinder) 是机械硬盘(HDD)物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属于传统CHS寻址(柱面-磁头-扇区,Cylinder-Head-Sector)模型的一部分。

盘片(Platters) 硬盘由多个圆形磁性盘片堆叠而成,数据存储在这些盘片的表面上。磁道(Tracks) 每个盘片表面被划分为无数个同心圆环,每个圆环称为一个磁道。柱面(Cylinder)所有盘片上相同半径位置的磁道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虚拟的圆柱体,这个圆柱体称为"柱面"。

为什么需要柱面?

硬盘的磁头臂同时移动所有磁头(每个盘面对应一个磁头)。当磁头臂移动到某个位置时,所有磁头会定位到各自盘片的同一半径磁道 上(即一个柱面)。无需移动磁头臂即可访问柱面内所有磁道的数据(通过切换不同盘面的磁头)。这比跨柱面读写速度更快。

硬盘工作原理

机械硬盘(HDD)工作原理

固态硬盘(SSD)工作原理

硬盘主要性能参数

(1)容量

(2)转速

(3)平均访问时间

(4)传输

相关推荐
ONETHING_CLOUD_21 天前
电脑可以连蓝牙耳机吗?
经验分享·科技·电脑·数码
Digitally1 天前
如何在电脑上编辑三星联系人
电脑
ITHAOGE152 天前
下载 | Win10 2021官方精简版,预装应用极少!(9月更新、Win 10 IoT LTSC 2021版、适合老电脑安装)
windows·科技·物联网·microsoft·微软·电脑
驱动小百科2 天前
电脑开机显示屏显示无信号怎么办 原因及解决方法
电脑·电脑黑屏·显示器无信号·电脑开机无信号·电脑无信号怎么办
科技智驱2 天前
电脑格式化了还能恢复数据吗?硬盘格式化恢复教程分享
电脑·数据恢复
Digitally2 天前
如何将华为手机的照片转移到电脑
华为·智能手机·电脑
GIS小小研究僧2 天前
银河麒麟设置右键新建Ofiice文件
华为·电脑·gis
学习研习社3 天前
移动硬盘上的文件消失了?以下是Mac电脑解决方法
macos·电脑
RoboWizard3 天前
移动固态硬盘连接手机无法读取是什么原因?
java·spring·智能手机·电脑·金士顿
GIS小小研究僧3 天前
华为电脑 银河麒麟系统 使用CrossOver安装微软Office2016
华为·电脑·银河麒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