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基础模型(Foundation Models)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和多模态学习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随着其广泛应用,一系列挑战也逐渐浮现。本文源自基于基础模型的推理综述《A Survey of Reasoning with Foundation Models》,在这个论文的基础上翻译和整理成此文。
1、幻觉问题:虚构信息的生成与应对
幻觉是指基础模型生成包含虚构或不正确信息的结果,偏离预期或目标输出。基础模型中的幻觉问题源于多种因素。 一个关键因素是对大规模预训练数据的依赖,这些数据可能包含偏差或错误信息 。 这可能导致模型学习和传播错误模式或生成不切实际的输出。 另一个导致基础模型出现幻觉问题的显著因素是模型缺乏承认自身知识局限性的能力。 当遇到超出其理解范围的问题时,这些模型倾向于编造看似合理的答案,而不是承认其知识不足。
解决基础模型中的幻觉问题是一个持续的研究领域。 为了减轻幻觉的影响,人们已经探索了微调特定任务数据、整合外部知识来源和开发高级评估指标 等技术。 研究人员还在探索增强基础模型推理能力的方法,使它们能够做出更准确、更明智的预测。
2、上下文长度:长序列数据的处理与优化
GPT 模型从 2K 的窗口大小 (GPT-3) 一直发展到 32K (GPT-4 )。 更长的上下文窗口对于处理长序列数据(例如基因序列)非常有用。 通过更大的上下文窗口,大语言模型 (LLM) 能够处理更长的输入,例如整篇文档,或理解文章的完整范围。 此功能使 LLM 能够通过对输入更全面的理解来生成与上下文更相关的响应。
事实上,虽然增大语言模型中的上下文窗口大小有很多好处,但重要的是要考虑窗口大小和泛化能力之间的权衡 。一个值得探索的挑战是如何在不牺牲模型性能和泛化能力的情况下增加上下文窗口长度。 找到允许模型捕获更长范围的依赖关系和上下文,同时保持其对新输入或未见输入良好泛化能力的策略至关重要。
3、多模态学习:多模态数据的整合与推理
多模态学习是一种极其强大但常常被低估的推理方面。 它在许多需要多模态数据的领域都有应用,包括医疗保健(例如 CT、X 光、MRI 扫描和基因序列)、机器人技术、电子商务、零售、游戏和娱乐。 在这些领域整合不同的模态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数据,并促进更复杂的推理过程。
多模态推理的主要优势之一是其显著提高模型性能的潜力。 虽然一些先前的工作已经深入研究了多模态推理,例如 PaLM-E 提出的用于具身推理的多模态语言模型和被称为 Flamingo 的用于少样本学习的视觉语言模型,但仍然有很大的空间去探索其他的数据模态。 整合视频、音频、3D 数据和多张图像等模态,不仅丰富了模型可用的信息,也为更细致、更全面地理解世界开辟了令人兴奋的可能性。 基础模型推理的其他潜在应用在于电子设计自动化 (EDA) 用于程序设计和形式化方法领域。
形式化方法与逻辑推理内在关联,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用于软件和硬件的设计、规范、验证和分析的数学策略。 这些技术植根于结构化逻辑、自动机理论和其他全面的数学框架。 它们用于仔细检查系统的行为、准确性和可靠性。 形式化方法的使用使研究人员和专业人员能够保证复杂系统的完整性和精度,使其成为软件和硬件创建和评估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将形式化方法与基础模型相结合,为增强软件和硬件系统设计中的推理能力打开了大门。 形式化方法提供了精确的数学方法来定义和确认系统特性,而基础模型则贡献了强大的语言理解和推理能力。 这些方法的结合可以促进更可靠和更强大的软件和硬件系统的开发。
通过利用多模态推理并进一步扩展对各种数据模态的探索,我们可以解锁推理系统中的新见解和能力。 认识并利用多模态推理的力量,才能充分发挥推理在不同领域中的潜力,这一点至关重要。
4、ROI:效率和成本的平衡
效率和成本是基础模型进行推理的重大挑战。 基础模型,特别是那些具有大型架构和大量训练数据的模型,其训练和部署成本可能很高。 大量的参数需要更多的内存和计算资源来进行处理 。 这在可扩展性、可访问性和成本效益方面都带来了挑战。 高效的推理模型应该能够执行快速和实时的推理,以满足交互式应用程序的需求。 然而,推理任务中涉及的复杂计算可能会导致推理时间变慢,从而影响实时性能和用户体验。 因此,增强基础模型的速度和成本效益至关重要,使其更便宜、更快。
有几种技术可以用来提高基础模型的效率,包括:
• 模型剪枝:从模型中移除不必要的连接、参数或层。 这将产生一个更紧凑的架构,降低计算需求。
• 压缩和量化:减小模型的大小或降低模型参数的精度,使用更少的位来表示它们。 这减少了内存使用和计算复杂度。
• 知识蒸馏 :训练一个较小的模型(学生模型)来模仿较大的模型或模型集合(教师模型)的行为和预测。 这种知识转移允许在减少计算资源的情况下进行高效的推理。
• 低秩分解 :用低维张量替换高维张量。 通过减少参数数量,这些方法在不显著降低性能的情况下提高了效率。
5、人类偏好:减少偏差与提升模型责任性
解决与基础模型相关的风险和潜在危害,例如偏差、不公平、操纵和虚假信息,需要仔细考虑和积极主动的措施。 一种方法是关注改进从人类偏好和反馈中学习,以确保更负责任和准确的模型行为。
为减轻这些风险,我们可以探索几种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机制在基础模型的训练和微调阶段整合不同的视角并减轻偏差 。 这可能涉及多样化的数据收集、代表性抽样以及包含来自广泛人类视角的输入的仔细标注过程 。 受人类反馈指导的持续学习和适应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现模型与人类标注者或用户之间的持续互动,我们可以收集反馈并迭代地改进模型的行为。 此迭代过程有助于识别和纠正潜在的偏差、不公平或虚假信息,从而使模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进。 此外,确保基础模型的输出与现实世界的证据、实验结果和显式知识相符至关重要。 这需要将强大的事实核查机制和验证过程纳入模型训练流程。 此外,利用外部信息来源,例如可信数据库或专家知识,可以帮助验证和确认模型生成的输出。
6、多语言支持:拓展语言覆盖范围
虽然推理本身是一个与语言无关的过程,但全面的知识来源通常仅限于少数几种语言,主要是英语。 历史上,语言基础模型主要在英语中展现了卓越的推理性能,对其他语言(如中文和日语)的支持相对有限。 目前,缺乏能够在各种语言中表现优异的强大的多语言推理语言基础模型。
Fang等人建议在其常识推理框架中使用英语作为枢纽语言。 他们采用翻译-检索-翻译(TRT)策略 ,利用英语知识来源来增强其推理能力。 此外,Huang等人提出了跨语言思维提示(XLT)作为一种系统的方法来提高语言和推理模型(LLM)的多语言能力。
鉴于这些进步,人们对开发专门用于多语言推理的基础模型越来越感兴趣。 构建在多语言方面表现优异的强大模型为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一条引人入胜的途径。
7. 模型可解释性与透明度
大模型通常被视为"黑箱",其内部工作机制难以理解。模型的复杂性使得研究人员和开发者难以解释其决策过程,这在一些对可解释性要求较高的领域(如医疗、金融、法律等)是一个重大障碍。例如,在医疗诊断中,医生需要了解模型的推理依据,才能信任其建议并应用于实际治疗。
8. 数据隐私与安全
大模型在训练和推理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数据,其中可能包含用户的敏感信息。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不仅涉及数据的存储和传输,还包括模型生成内容可能泄露用户隐私的风险。
应对策略:
-
数据匿名化:在训练数据中去除或模糊敏感信息。
-
差分隐私技术:通过添加噪声等方式保护数据隐私。
-
安全计算:使用加密技术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性。
9、结论与展望
基础模型在推理能力上展现了巨大的潜力,但同时也面临着幻觉、上下文长度限制、多模态整合、效率和成本、人类偏好以及多语言支持等多方面的挑战。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研究探索,我们有望克服这些挑战,进一步提升基础模型的性能和可靠性。未来,基础模型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