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 09 普通索引和唯一索引,应该怎么选择?

唯一索引:字段值不能重复。

普通索引:字段值可以重复。

假设数据如下图,且字段k上的值都不重复:

接下来,从两种索引对查询语句和更新语句的性能影响来分析。

查询过程

假设查询语句为select id from T where k=5。那么首先会在字段k的索引树上找到k=5所在的数据页,然后在数据页内二分查找记录。对于普通索引和唯一索引,区别为:

  • 普通索引,查找到满足条件的第一个记录后,会继续查找,直到找到第一个不满足k=5的记录。

  • 唯一索引,找到第一个满足条件的记录后,就停止查找。

这个区别带来的性能差距其实是不大的。由于InnoDB的数据按数据页为单位进行读写,当找到k=5的那条记录时,它所在的数据页就都在内存里了,因此普通索引多进行的一次查找并没有多大开销。尽管有可能k=5刚好是数据页的最后一条记录,查找下一条记录需要新读取一页,但这种可能出现的概率很低,均摊到所有可能后成本可以忽略不计。

更新过程

在分析更新过程之前,先介绍change buffer。

当需要更新一个数据页,如果数据页在内存中,就直接更新;如果数据页在磁盘中,在不影响数据一致性的前提下,InnoDB会将这些更新操作缓存在change buffer中。当下次查询需要访问该数据页,会将该数据页读入内存,执行change buffer中与该页有关的操作来保证数据逻辑的正确性。

change buffer在内存中,也会被持久化到磁盘上。

将change buffer中的操作应用到原数据页,得到最新结果的过程称为merge。除了访问这个数据页会触发merge,系统有后台线程会定期merge。在数据库正常关闭的过程中,也会执行merge操作。

可以看出,如果能将更新操作先记录在change buffer,减少读磁盘的次数,语句执行速度将会加快。而且,数据读入内存需要占用buffer pool,使用change buffer还能避免占用内存,提高内存利用率。

并不是所有条件下都可以使用change buffer 。对于唯一索引,所有更新操作都必须判断该操作是否违反唯一性约束,比如要插入(4,400),就需要先判断表中是否已经有k=4的记录,因此每次更新都需要将数据页读入内存。而如果本身有读入内存的操作,那么直接更新内存即可,不需要再使用change buffer。而对普通索引,change buffer是可以使用的。

change buffer用的是buffer pool里的内存,不能无限增大。其大小可以通过innodb_change_buffer_max_size来动态设置,参数值表示占用buffer pool的百分比。

那么来看看,如果想要插入一条k=4的新纪录,InnoDB的处理流程:

  • 对于唯一索引,找到3和5之间的位置,判断到没有冲突,插入值;

  • 对于普通索引,找到3和5之间的位置,插入值。

看起来两者只相差一个判断,但若该记录要更新的目标页不在内存中,再对两者进行比较:

  • 对于唯一索引,需要将数据页读入内存,判断到没有冲突,插入值;

  • 对于普通索引,将更新记录在change buffer即可。

可以看到,这种情况下相差了一次随机磁盘IO,性能相差较大。

change buffer的使用场景

尽管change buffer能用于普通索引的场景,但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它都能起到加速作用。

这是由于merge是真正进行数据更新的时刻,而change buffer的主要目的就是将记录的变更动作缓存下来,所以在一个数据页merge前,change buffer记录的变更越多,收益越大。

对于写多读少的业务场景,页面写完后马上被访问的概率较小,意味着change buffer马上merge的概率较小,此时使用效果较好,场景业务模型如账单类、日志类系统。

而对于一个写入之后马上做查询的场景,merge的频率较高,这样随机访问IO的次数并不会减少,反而增加了change buffer的维护代价。因此,对于这种业务模式来说,change buffer反而起到了副作用。

索引选择和实践

回到之前的问题:如何选择普通索引和唯一索引。

经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两者在查询 过程的能力几乎无差别 ,主要区别在更新过程。因此,建议尽量选择普通索引 。如果是写入后马上查询的场景,建议关闭change buffer

普通索引 + change buffer,对于数据量大的表的更新优化是比较明显的。特别地,在使用机械硬盘时,change buffer机制收益非常显著,因此使用机械硬盘时考虑加大change buffer。

change buffer和redo log

理解了change buffer的原理,可能会发现这和redo log有一些相似。

让我们回顾redo log的WAL机制:MySQL的更新用到了WAL(Write-Ahead Logging)技术,关键点就是先写日志,再写磁盘。具体来说,当有一条记录需要更新时,InnoDB引擎先将记录写到redo log并更新内存,这时更新就可以算完成了。之后,InnoDB会在适当的时候将这个操作记录更新到磁盘里。

接下来,使用一个例子来区分这两个概念。假设要在表上执行下面这个插入语句:

sql 复制代码
insert into t(id,k) values(id1,k1),(id2,k2);

假设在k索引树找到位置后,k1所在的数据页在内存中,而k2所在的数据页不在内存中。下图是带change buffer的更新状态图:

分析这条更新语句:

  • 发现Page 1在内存中,直接更新内存;

  • 发现Page 2没有在内存中,就在内存的change buffer区域,记录"我要往Page 2插入一行"这个信息;

  • 将上述两个动作记入redo log。

做完上述动作,事务就完成了。可以发现,对于该次更新,只是写了两次内存+一次磁盘。图中的虚线箭头是后台操作,不会影响更新的响应时间。

那么此次更新之后的查询请求,会怎么处理呢?

比如要执行select * from t where k in (k1,k2),其读请求的流程图如下:

分析这条查询语句:

  • 读Page 1时,直接从内存返回。

  • 读Page 2时,需要先将Page 2从磁盘读入内存,然后应用change buffer,生成一个正确版本并返回结果。

因此,如果简单对比change buffer和redo log在提升更新性能上的收益的话:

  • redo log主要节省了随机写磁盘的IO消耗,将随机写转为了顺序写;

  • change buffer节省了随机读磁盘的IO消耗。

最后,做一个思考:如果某次写入使用了change buffer,如果之后主机异常重启,是否会丢失change buffer和数据?

答案是不会,因为在写完change buffer后,会把该动作也记录到redo log后,之后崩溃恢复也可以通过redo log找回。

相关推荐
眠りたいです5 小时前
Mysql常用内置函数,复合查询及内外连接
linux·数据库·c++·mysql
M1A16 小时前
Java 面试系列第一弹:基础问题大盘点
java·后端·mysql
He.ZaoCha6 小时前
函数-1-字符串函数
数据库·sql·mysql
草履虫建模8 小时前
Redis:高性能内存数据库与缓存利器
java·数据库·spring boot·redis·分布式·mysql·缓存
苹果醋38 小时前
Vue3组合式API应用:状态共享与逻辑复用最佳实践
java·运维·spring boot·mysql·nginx
一个处女座的测试8 小时前
Python语言+pytest框架+allure报告+log日志+yaml文件+mysql断言实现接口自动化框架
python·mysql·pytest
KIDAKN9 小时前
MySQL 存储结构
数据库·mysql
Code季风9 小时前
SQL关键字快速入门:HAVING 分组后的条件过滤
数据库·sql·mysql
程序员秘密基地9 小时前
基于html,css,vue,vscode,vs2022,asp.net,aspnet,.net,c#,mysql数据库,在线健身,俱乐部管理系统
前端·vue.js·后端·mysql·asp.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