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项目阶段都有其预设的价值定位和关键成果指标(KPI),核心目标是直接服务于该阶段价值定位的 "必做事项";而额外工作则是超出该阶段预设目标、可能因前期规划不足或突发情况产生的 "补漏事项" 。
判断一项工作是否为 "维护推广阶段的核心价值",本质上看它是否直接推动了该阶段的核心 KPI(如用户覆盖、使用效率、稳定性);若被归为 "额外工作",则可能被认为是 "前期阶段没做好的遗留问题",而非该阶段的增量贡献。
结合 UI 自动化平台的示例,具体展开:
1. 先明确 "维护推广阶段" 的典型核心目标(基于该阶段的价值定位)
维护推广阶段的核心价值是:让系统从 "能用" 到 "好用、常用",从 "少数人用" 到 "多数人用",同时确保大规模使用时的稳定性。因此,核心目标通常围绕 3 个方向:
- 推广层面:扩大用户覆盖(如从 2 个部门到 5 个部门)、提升用户活跃度(如周使用次数从 100 次到 500 次)、降低用户使用门槛(如减少操作步骤、提供更清晰的教程)。
- 维护层面:保障系统稳定运行(如故障发生率从 5% 降到 1%)、快速响应用户高频问题(如问题解决时效从 24 小时缩短到 8 小时)、优化资源消耗(如运行耗时减少 30%)。
2. 核心目标内的工作:直接服务于上述 KPI 的 "必做事项"
这些工作是维护推广阶段 "本就该做" 的事,且能直接体现该阶段的价值增量。
示例 1:跨部门推广中的权限体系优化
- 背景:UI 自动化平台初期仅支持研发部门使用,推广阶段需接入测试、产品部门,但各部门数据权限规则不同(如测试部门需访问用例库,产品部门仅需查看报告)。
- 核心目标相关工作:设计 "角色 - 权限矩阵",支持 3 类部门的差异化权限配置,解决跨部门协作时 "权限混乱导致无法使用" 的问题。
- 为什么是核心目标:这是 "扩大用户覆盖" 必须解决的问题,直接推动 "用户从 2 个部门扩展到 5 个部门" 的 KPI,属于推广阶段的核心任务。
示例 2:高并发场景下的任务调度优化
- 背景:平台初期用户少(日均 100 次任务),维护阶段用户激增到日均 1000 次任务,出现 "任务排队堵塞,部分任务超时失败" 的问题。
- 核心目标相关工作:重构任务调度模块,引入 "优先级队列 + 资源动态分配" 机制,将任务平均耗时从 10 分钟缩短到 3 分钟,失败率从 8% 降到 1%。
- 为什么是核心目标:这是 "保障系统在用户激增后稳定运行" 的关键工作,直接服务于 "故障发生率降低" 的维护阶段 KPI,属于该阶段必须完成的核心任务。
3. 可能被视为 "额外工作" 的事项:偏离阶段核心目标,更像 "前期遗留问题"
这些工作虽有价值,但领导可能认为 "本该在项目初期(如开发阶段)完成",而非维护推广阶段的核心产出。 示例 1:底层代码重构(非因用户激增或推广需求)
- 背景:平台底层代码初期写得较乱(无设计模式、注释缺失),但用户少的时候运行没问题;维护推广阶段,负责人觉得 "代码不优雅",花 2 个月重构了底层框架(未解决任何当前用户反馈的问题,也未提升运行效率)。
- 为什么可能被视为额外工作:重构的核心目的是 "弥补前期代码质量缺陷",而非解决推广中的用户覆盖问题或维护中的稳定性问题,不属于维护推广阶段的核心目标(该阶段核心应是 "让更多人用好、用稳",而非 "代码好看")。领导可能会问:"为什么开发阶段不做好设计?"
示例 2:功能补漏(非用户高频需求)
- 背景:平台初期未开发 "用例导出为 Excel" 功能,用户一直没提需求;维护推广阶段,负责人突然觉得 "这个功能应该有",花 1 个月开发了该功能,但上线后仅 1% 的用户使用。
- 为什么可能被视为额外工作:该功能并非推广阶段 "提升用户活跃度" 的关键需求(用户没高频反馈),也不是维护阶段 "保障稳定" 的必要工作,更像 "前期没考虑全的补漏",不属于维护推广阶段的核心目标。
总结:如何判断 "是否为核心目标内的工作"?
问自己 3 个问题:
- 这件事是否直接帮助 "扩大用户覆盖、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推广阶段核心)?
- 这件事是否直接解决 "用户激增后的稳定性、效率、资源消耗" 问题(维护阶段核心)?
- 这件事如果不做,是否会阻碍维护推广阶段 KPI 的达成?
如果答案是 "是",则属于核心目标内的工作;如果更偏向 "弥补前期不足" 或 "优化非关键细节",则可能被视为额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