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终端行业,被称为 "中国最残酷的行业"。从山寨机泛滥到 "中华酷联" 洗牌,从 ODM 厂商批量倒闭到市场格局频繁颠覆,数千家企业在浪潮中消失。但成立于 2008 年的易景科技,不仅在这场"生死战"中站稳脚跟,更将制造基地扎根宜宾,做到近50亿产值规模,还在行业下行期逆势扩张 ------ 新增近十条 SMT 线、扩大主测包规模。

广东盘古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盘古信息)CTO 刘鹏刘总走进易景科技宜宾制造基地,与易景集团马总深度对话,揭秘这家手机终端行业 OEM+ODM 标杆企业的生存密码,以及其如何用数字化转型筑牢核心竞争力。
行业"内卷"中突围:为什么是易景?为什么是宜宾?
"从山寨机到中华酷联,再到大批ODM厂商倒下,这个行业已洗牌不知几千家。"盘古信息CTO刘总在开场时如此感慨。作为从联想手机早期团队走出的老兵,他亲历了行业的血腥变迁。
面对"易景如何存活"的核心拷问,马总坦言这背后是持续的战略调整与转型:"每年我们都会做既定的战略规划,在多变的市场里找准自己的业务模式定位。" 而这种 "定位",既包括对行业趋势的判断,也包括对落地场景的选择。从PCB设计与生产起步,到切入整机制造,再到如今布局智能穿戴与行业定制产品------战略上的自我迭代,成为穿越周期的生存法则。

当被问及为何将制造基地落在宜宾时,马总提到了"机缘"与"契合":"当时整个行业有内迁趋势,从沿海向内陆转移,我们在寻找发展空间时发现,宜宾的生态环境好,城市包容性强,与易景'开放共创'的企业文化高度契合。" 更重要的是,宜宾的产业链生态支撑,让易景的制造能力得以快速落地并扩张 ------ 如今,这里已成为易景在西南地区的核心制造枢纽,支撑起近 50 亿的产值规模。
系统破壁,数字化的关键一跃
真正的挑战出现在业务扩张后。当易景从主板生产转向整机制造,产线上同时运行着两套MES系统:SMT段使用盘古信息V3系统,组装段却用第三方系统。"随着规模扩大,数据割裂让管理成本激增。"马总回忆。
"我们要的是端到端的高效管控。" 马总说,为了确保决策正确,易景采用了"外部顾问 + 内部共创"的模式:"共创共建是我们的文化,能集合各方智慧,形成共识后再落地,效率高、风险低。"通过这种模式,易景完成了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并最终选择与盘古 信息 深度合作 ------ 基于前期 V3 系统的良好体验,以及盘古信息在电子制造行业的系统优势,双方共同打通了 SMT、主测包等全流程。"现在一套系统管到底,数据拉通了,管理颗粒度细了,效率提升肉眼可见 。" 马总说,这正是数字化降本增效的核心价值。
从"数据沉淀"到"数字大脑":易景的数字化野心
导入盘古信息系统后,易景的变化有目共睹:
- 消除"系统墙":员工无需在双系统间切换,提升操作效率
- ****全流程追溯:****通过唯一SN码与物料LPN码,实现工艺环节的颗粒度管理
- 数据驱动决策:当所有数据在统一平台沉淀,才能加工出真正有效的管理信息
更深远的价值在于为"数字大脑"奠基。未来,易景科技要构建企业的"数字大脑" 。易景科技的数字化,不止于当下的高效管理,更在于数据沉淀带来的长期竞争力,马总回答到:"数据本身客观存在,我们用系统把它挖出来,形成数据底座,再通过标签、筛选、加工,变成支撑决策的信息。"
这种 "数字大脑" 将支撑易景走得更远:从宜宾基地的智能工厂升级,到深圳供应链、上海研发中心的协同,再到未来多工厂(包括海外工厂)的集团化管理,甚至智能物流、设备智能化等领域,都将纳入数字化版图。
结语:在"残酷行业"里做"长期主义者"
从 2008 年成立到如今的行业标杆,易景的生存密码,藏在对行业趋势的敏锐判断里,藏在对制造基地的精准选址中,更藏在对数字化转型的坚定投入上。

正如盘古信息刘总所说:"在手机终端这个'最残酷的行业',能活下来并持续增长的企业,一定有其独到之处。" 而易景的经验证明,数字化不仅是效率工具,更是穿越周期的护城河。也期待更多企业能从易景的转型之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数字化答案。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宜宾基地积累的智造经验,将随易景的出海步伐注入更多地域------这一次,中国企业带向世界的不仅是设备与工人,更是一整套经过淬炼的数字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