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g 本身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我们误以为它已经被解决了。
背景:一次小小 pre-commit 脚本的代价
某天,我因修改 pre-commit 钩子脚本时遇到一个意料之外的问题,脚本逻辑明明写对了,执行 pre-commit run
却没有任何反应。我一开始以为是钩子配置的问题,查了一堆资料、试了几种重写方式,还是不行。
直到一个小时后我才意识到,问题不在脚本,而是我没有将修改 add 到暂存区。
# 错误执行流程
pre-commit run --all-files
# 实际未生效,因为改动未 add
# 正确流程:
git add hooks/my_fix.py
pre-commit run --all-files
这类"操作失误"看似小白错误,却常常出现在经验丰富的开发者身上。本质上,这并非知识储备不足,而是对问题的误判导致精力被浪费在错误方向上。
表象问题:我们是如何被"假象"误导的?
下面是几个我亲身经历过的典型案例:
-
页面闪烁:误以为是 DOM 渲染出问题,实际是 JS 脚本延迟加载。
-
接口慢:以为是后端响应延迟,结果是缓存策略写错导致的反复计算。
-
状态混乱:归咎于框架问题,最终发现是组件自身依赖错乱。
这些问题的共通点是:**现象并不直接指向真正的根因。**我们往往在错误路径上投入大量时间,只因"它看起来就是这个问题"。
架构思维与时间维度上的清醒
系统架构并不是大项目专属。哪怕是小型业务系统,也需要考虑后续的可维护性与兼容性:
-
模块未解耦 → 后期重构代价高;
-
缺乏文档 → 几个月后自己都看不懂;
-
无测试保障 → 小改动易引入隐藏性 bug;
-
忽略兼容性 → 线上数据污染、回滚困难。
**架构不是为了优雅,而是为了避免走错路。**在写代码前,我现在更倾向于先画出系统结构、边界条件与演进可能性,而不是"边写边调"。
AI 可能不会犯错,但可能把你带错方向
现在我们常用 AI 辅助编程,它在提升效率上的确表现优异。但也容易产生一个误区:
AI 是正确的执行者,但它并不理解目标是否正确。
比如我曾要求它封装一个数据模块,它很快完成了所有逻辑封装,但我忽略了对旧 JSON 数据的兼容处理。结果方案上线后解析失败,引发生产问题。
这类"合理但错误"的情况越来越多,根源并非 AI 的技术问题,而是人类需求描述上的不完整。
表象安静 ≠ 问题解决
很多 bug 一开始并不会表现为"系统报错",而是潜伏在某些未触发的路径中。一旦条件满足,就会爆发。
"问题不报错了"≠"问题被解决了"。
我曾处理过一个接口逻辑:短期正常,半年后由于一位用户上传旧格式数据直接引发全链路挂掉。回头分析才发现,当时我们只处理了主流程,没考虑旧格式边界值。
文档是时间胶囊,不是形式主义
很多人觉得写注释、写文档浪费时间。但从维护者角度来看,没有上下文的代码就像没有地图的迷宫。
-
文档是"断点复原点" → 未来调试更快定位;
-
注释是思维记录 → 补偿遗忘、帮助他人理解;
-
Git commit message 是问题演化路径 → 理解系统如何变化。
我现在更看重写文档,不是为了交差,而是写给"未来的我"。
开发者避免误判的实践清单
### 🔧 避免误判问题根源的 Checklist:
- [ ] 出现 Bug,第一步确认"是否已验证假设"?
- [ ] 先还原用户操作路径,而非查看代码逻辑。
- [ ] 用图画出依赖与影响范围,理清因果链。
- [ ] 每次修复要写清处理边界与例外。
- [ ] 写文档:留给下一个遇到此 Bug 的你。
技术不是问题,思维才是关键
我们常说"技术债"毁掉系统,其实真正的技术债并不来自技术,而来自我们误判问题根源的思维漏洞。
AI 不会主动帮你验证需求是否正确,它只是照搬你给它的逻辑去实现。正因如此,越高效的工具,越放大错误思维的后果。
下一次当你调试卡壳、AI 给出奇怪代码、不确定修改是否合理时,请先停一下:
我真的搞懂问题的根源了吗?
如果没有,这段代码很可能只是一个新的问题起点。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收藏或留言交流你的类似经历。
后续我会分享更多实战 + 思考的技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