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场景
- 异地多活部署方案设计
-
- 一、整体架构设计
-
- [1. 可用区部署架构](#1. 可用区部署架构)
- [2. 核心组件](#2. 核心组件)
- 二、关键技术方案
- 三、实施步骤与风险控制
-
- [1. 实施步骤](#1. 实施步骤)
- [2. 风险与应对措施](#2. 风险与应对措施)
- 四、监控与运维
-
- [1. 核心监控指标](#1. 核心监控指标)
- [2. 运维平台功能](#2. 运维平台功能)
- 五、总结
场景
java后端想要改成异地多活部署多个可用区,提高系统稳定性,包括数据库也是每一个可用区都有独立的数据库,业务上通过用户归属的代理商以及配置可决定他的请求路由调度到哪个可用区。在某个可用区异常时,可切换这个代理商到另一个可用区,保证他能继续访问。
异地多活部署方案设计
一、整体架构设计
异地多活架构的核心是实现多个可用区(AZ)的独立运行与协同,同时保证故障时的平滑切换。整体架构分为五层:
用户层 → DNS/CDN → 全局路由层 → 区域服务层 → 区域数据层
1. 可用区部署架构
- 至少部署3个地理上隔离的可用区(如华北、华东、华南)
- 每个可用区包含完整的服务集群和独立数据库
- 可用区间通过专线/高带宽网络连接,保证数据同步效率
2. 核心组件
- 全局路由中心:统一入口,基于代理商路由规则分发请求
- 配置中心:存储代理商与可用区的映射关系,支持动态调整
- 数据同步服务:负责可用区间的数据一致性同步
- 健康检测中心:监控各可用区状态,触发切换机制
- 服务注册发现:每个可用区内部使用独立的服务注册中心(如Nacos)
二、关键技术方案
1. 路由策略设计
路由规则
- 基础规则:代理商ID与可用区绑定,通过配置中心维护映射关系
- 扩展规则:支持按用户比例、业务类型等精细化路由
- 路由优先级:故障转移 > 配置路由 > 权重路由
2. 数据库部署与同步
数据库架构
- 每个可用区部署独立的MySQL主从集群
- 采用"主-主"或"主-从-从"架构,保证单可用区内部高可用
- 表结构在所有可用区保持一致,通过分片键区分数据归属
数据同步策略
- 核心数据:采用双向同步(如MySQL MGR或Oracle GoldenGate),保证实时性
- 非核心数据:采用异步同步,通过消息队列(Kafka)异步复制
- 数据分片:按代理商ID哈希分片,每个代理商数据主要存储在其归属可用区
3. 故障检测与切换
健康检测机制
- 基础检测:通过心跳检测(每3秒)检查可用区服务状态
- 深度检测:模拟用户请求检测核心业务流程可用性
- 数据检测:检查数据同步延迟是否在阈值内(如<500ms)
切换策略
- 自动切换:当可用区连续3次检测失败,自动触发切换
- 手动切换:支持通过运维平台手动触发切换
- 粒度控制:支持全量切换(整个可用区)和部分切换(特定代理商)
三、实施步骤与风险控制
1. 实施步骤
阶段一:基础设施准备(1-2个月)
- 完成多可用区机房部署
- 建立跨区专线网络
- 部署数据库同步机制
- 搭建全局监控系统
阶段二:核心服务改造(2-3个月)
- 实现路由中心与配置中心
- 改造服务支持多活部署
- 实现数据分片与同步逻辑
- 开发健康检查与切换机制
阶段三:灰度发布与验证(1-2个月)
- 先在非核心业务验证多活能力
- 逐步将代理商迁移至多活架构
- 进行故障注入测试验证切换能力
- 全量切换并监控系统表现
2. 风险与应对措施
数据一致性风险
- 风险:跨区数据同步延迟导致的数据不一致
- 应对:
- 核心业务采用强一致性同步
- 实现数据版本控制,处理冲突
- 定期进行数据一致性校验
切换风险
- 风险:切换过程中业务中断或数据丢失
- 应对:
- 切换前进行预检查
- 实现灰度切换,先切换部分用户验证
- 完善回滚机制,确保可快速恢复
性能风险
- 风险:跨区数据同步影响系统性能
- 应对:
- 优化同步策略,非核心数据异步同步
- 增加缓存减少跨区访问
- 实施流量控制,避免同步流量影响业务
四、监控与运维
1. 核心监控指标
- 可用区健康状态:服务可用性、响应时间
- 数据同步指标:同步延迟、同步成功率
- 路由指标:路由命中率、切换次数
- 业务指标:各可用区业务量、成功率
2. 运维平台功能
- 可用区状态可视化 dashboard
- 手动切换操作界面
- 路由规则配置界面
- 故障演练工具
五、总结
本方案通过以下关键点实现异地多活架构:
- 基于代理商的精细化路由策略,实现请求的精准分发
- 分区存储与双向同步结合,平衡数据一致性与性能
- 多层次健康检测与自动切换机制,保证系统高可用
- 完善的灰度发布与回滚机制,降低实施风险
该方案可实现单个可用区故障时,业务自动切换至其他可用区,将故障影响降至最低,显著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