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YOLO11的茶叶病害智能检测系统

项目概述

本项目使用YOLO11n模型进行茶叶病害检测,能够识别8种不同类型的茶叶状态,包括6种病害类型和正常茶叶。这是一个典型的计算机视觉目标检测任务,对于茶叶种植业的智能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检测类别

本模型能够检测以下8种茶叶状态:

  1. Black rot of tea - 茶叶黑腐病
  2. Brown blight of tea - 茶叶褐斑病
  3. Leaf rust of tea - 茶叶锈病
  4. Red Spider infested tea leaf - 红蜘蛛侵染茶叶
  5. Tea Mosquito bug infested leaf - 茶蚊虫侵染叶片
  6. Tea leaf - 正常茶叶
  7. White spot of tea - 茶叶白斑病
  8. disease - 一般病害

训练配置

模型参数

  • 模型: YOLO11n (轻量级版本)
  • 预训练模型: 使用官方预训练权重
  • 训练轮数: 100 epochs (实际训练了72轮)
  • 批次大小: 16
  • 图像尺寸: 640×640
  • 设备: GPU (device: '0')
  • 优化器: 自动选择
  • 学习率调度: 余弦退火

数据增强设置

  • 缓存: 启用数据缓存以加速训练
  • 马赛克增强: 在训练最后10轮关闭
  • 多尺度训练: 关闭
  • 混合精度训练: 关闭

训练结果分析


图1: 训练过程中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

最终性能指标 (第72轮)

指标 数值
精确率 (Precision) 86.58%
召回率 (Recall) 49.85%
mAP@0.5 47.89%
mAP@0.5:0.95 20.63%
训练损失 4.86
验证损失 8.37

训练过程分析

从训练曲线可以看出:

  1. 损失变化趋势

    • 训练损失从初始的8.28逐步下降到4.86
    • 验证损失相对稳定,最终为8.37
    • 存在一定的过拟合现象
  2. 性能指标变化

    • 精确率稳步提升,最终达到86.58%
    • 召回率相对较低,仅为49.85%,说明模型在检测所有病害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 mAP@0.5达到47.89%,表明模型在中等IoU阈值下有不错的表现

可视化结果

训练过程图表

本次训练生成了多个重要的可视化图表:


图2: F1分数随训练轮数的变化


图3: 精确率-召回率曲线,展示模型在不同阈值下的性能


图4: 精确率随置信度阈值的变化


图5: 召回率随置信度阈值的变化

混淆矩阵分析


图6: 混淆矩阵 - 显示各类别的预测准确性


图7: 归一化混淆矩阵 - 更直观地展示各类别的识别准确率

混淆矩阵能够直观显示模型对各类茶叶病害的识别准确性,帮助我们了解哪些类别容易被混淆。

数据分布可视化


图8: 训练数据中各类别的分布统计


图9: 各类别标签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这些图表展示了训练数据中各类别的分布情况和相互关系。

训练样本展示


图10: 训练批次样本展示


图11: 验证集真实标签


图12: 验证集预测结果对比

模型性能评估

优势

  1. 高精确率: 86.58%的精确率表明模型的误报率较低
  2. 轻量化: YOLO11n模型参数量小,适合部署
  3. 多类别检测: 能够同时识别多种茶叶病害

改进空间

  1. 召回率偏低: 49.85%的召回率说明存在较多漏检
  2. 类别不平衡: 可能存在某些病害类别样本不足
  3. 过拟合: 训练损失和验证损失差距较大

优化建议

数据层面

  1. 增加数据量: 特别是召回率低的类别
  2. 数据平衡: 确保各类别样本数量相对均衡
  3. 数据质量: 提高标注质量,减少噪声标签

模型层面

  1. 正则化: 增加dropout或权重衰减来缓解过拟合
  2. 学习率调整: 尝试更小的学习率或不同的调度策略
  3. 损失函数: 考虑使用focal loss来处理类别不平衡

训练策略

  1. 早停机制: 设置更严格的早停条件
  2. 交叉验证: 使用k折交叉验证评估模型稳定性
  3. 集成学习: 结合多个模型提高整体性能

实际应用价值

这个茶叶病害检测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

  1. 智能农业: 帮助茶农及时发现和诊断茶叶病害
  2. 成本降低: 减少人工巡检成本,提高检测效率
  3. 精准防治: 针对不同病害类型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4. 产量保障: 早期发现病害,减少经济损失

总结

本次YOLO11n茶叶病害检测模型训练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模型在精确率方面表现良好,但在召回率和整体mAP方面还有提升空间。通过进一步的数据优化、模型调参和训练策略改进,相信能够获得更好的检测性能,为茶叶种植业的智能化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