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调研机构最新数据显示,2025 年国内零售与制造业企业中,采用 AI 进行供应链需求预测的企业,库存周转天数平均缩短 28%,滞销品库存占比下降 19%------ 要知道,对企业来说,库存就是资金,这些数字背后可是真金白银的节省。
很多做供应链的朋友应该有体会,以前预测需求基本靠 "拍脑袋":参考去年同期销量,再结合季节、促销活动估个数,结果要么是旺季缺货断供,要么是淡季库存积压。就拿快消品行业来说,某饮料品牌前几年夏天因为没算准高温天数,多进了 30 万箱果汁,最后只能低价清仓,光这一项就亏了近百万。但现在用 AI 做预测,情况完全不一样了。AI 能把历史销售数据、天气数据、区域消费习惯、甚至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都整合起来分析,比如发现 "露营热" 会带动便携饮料销量,就提前在露营热门区域备货。有个零食企业用了 AI 预测系统后,需求预测准确率从原来的 65% 提升到了 89%,去年双 11 期间不仅没断货,滞销库存还比往年减少了 40%。
不止快消品,汽车行业的供应链预测对 AI 的需求更迫切。汽车零部件种类多、生产周期长,少一个零件都可能让整条生产线停工。以前车企靠人工统计经销商订单来预测需求,往往会因为信息滞后导致零件供应不及时。现在 AI 能实时对接经销商的销售数据、4S 店的维修数据,甚至分析汽车市场的政策变化,比如新能源汽车补贴调整对销量的影响,提前 3-6 个月预测零部件需求。某新能源车企引入 AI 预测后,零部件缺货导致的生产线停工时间减少了 35%,采购成本也因为精准下单降低了 12%------ 你想想看,汽车生产线停一天损失就可能上百万,这节省的成本有多可观?
不过,AI 供应链需求预测也不是拿来就能用的。我了解到,有些企业在落地时遇到了不少麻烦。最常见的就是数据 "不互通",销售数据在 CRM 系统、库存数据在 WMS 系统、采购数据在 ERP 系统,各个系统像 "信息孤岛",AI 没法拿到完整的数据做分析,得先花精力打通系统接口,这个过程至少需要 2-3 个月。还有些企业对 AI 预测的结果 "不敢信",比如 AI 预测某款产品下个月销量会涨 50%,采购部门担心卖不出去不敢多备货,最后还是出现缺货 ------ 其实这不是 AI 的问题,而是企业没建立起 "数据驱动决策" 的思维,还是习惯靠老经验判断。
现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谁能精准预测需求、优化供应链,谁就能抢占先机。尤其是在原材料价格波动大的当下,少压一点库存,就能多一分资金灵活性。你觉得哪些行业最需要 AI 来优化供应链预测?如果你们公司用 AI 做需求预测,你觉得最先要解决的是数据问题还是人的思维问题?大家可以在评论区分享下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