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研究背景
全球范围内,生态系统正面临工业化、城市化、资源过度开发等人类活动带来的严重威胁,导致水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为应对这些挑战,各国积极开展生态保护与恢复项目。中国也实施了多项重大生态工程,如"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工程"(简称"山水工程"),旨在通过系统性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然而,目前较少有研究从生态系统稳定性(ES) 的角度系统评估生态恢复项目的成效。生态系统稳定性是表征生态系统整体状态的重要指标,包括抵抗力和恢复力两个维度。本研究以闽江流域为案例,通过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实证分析生态恢复项目对ES的影响。
二、科学问题
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核心问题:
- 生态恢复项目是否真正提升了闽江流域的生态系统稳定性?
- 生态恢复项目的类型、数量和实施时间如何影响ES的不同维度(水土、社会经济、气候、生物多样性)?
- 生态恢复项目实施后,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关系是否发生变化?
三、研究结论 - ESI总体提升
• 2016--2021年,闽江流域平均ESI从0.345上升至0.608,表明ERPs显著提升了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 - 空间格局演变
• ESI呈现"核心-边缘"金字塔结构,上游地区(如三明段)稳定性最高,下游逐步改善。
• 2020年项目完成后,53.8%的区域达到"较高"及以上水平。 - 要素变化趋势
• 类型与数量梯度分析:
o 类型多、数量大的地区(Group H),四要素均显著提升;
o 类型多但数量少,或类型少但数量多的地区,发展不均衡,尤其是BD和CE要素;
o BD在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下降,提示可能存在负面效应。 - ERPs贡献度估计
• PSM结果显示:
o WS贡献最显著(ATE = 1.5%),尤其是宁化县;
o SE、CE也有正向贡献,但BD贡献普遍较低;
o 土壤侵蚀甚至出现负向影响(ATE = -2%),提示部分子项目可能带来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