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如何对客做好沟通(上篇)

前阵子,跟客户在群里面差一点吵起来.......

客户答疑

作为技术人员,做技术支持/答疑工作,那不是手拿把掐;直到碰壁后才发现这个工作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1. 情绪有时候比问题本身更重要

1.1. 强烈不满,连续问好

html 复制代码
客户:请问如何可以申请API权限?

API负责人:问题已收到,您可以联系我司客户经理申请API。

客户:微信群里让我到你这里反馈申请,你这边又让我找客户经理反馈???

这是非常典型的因内部沟通不畅导致客户困惑和不满的场景。

1.2. 客户情绪分析

  • 困惑与 frustration (挫败感) :这是最核心的情绪。客户被像"皮球"一样在两个部门(微信群里的某人和你)之间踢来踢去,不知道正确的流程到底是什么,感到无所适从。他的连续反问"???"强烈地表达了这种情绪。
  • 不满与急切: 这让他觉得效率低下,耽误了他的时间,进而产生不满。他迫切需要得到一个明确、可行、且不再出错的解决方案
  • 对流程的质疑: "你们公司的流程到底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不同的人说法不一?我到底该听谁的?"

1.3. 回答策略与原则

  • 首要任务:共情与道歉:必须先安抚客户情绪,承认给他带来了困惑。
  • 澄清而非辩解:不要解释说"微信群的人搞错了"或"流程就是这样的",这会让客户觉得你在推卸责任。要将问题归结于"内部沟通"或"流程说明"上,并由你来承担起解决的责任。
  • 提供明确、唯一的下一步行动方案:绝对不要再给客户第二个选择。你应该直接告诉他,"由我来为您处理",并清晰地说明下一步他会经历什么。
  • 展现主动性与专业性:你要从一个"信息传递者"转变为"问题解决者",让客户感觉到你正在为他个人提供VIP服务,从而化解他的负面情绪

1.4. 回答技巧

您好,非常抱歉给您的体验带来了困扰。不同渠道的同事分工不同,可能让您感到被来回指引了。您不用担心,我们会帮您处理和跟进。

核心思路:

  1. 道歉 + 共情
  2. 停止让客户主动找人,转为由你主动负责
  3. 给出清晰的、需要客户配合的指令
  4. 承诺下一步行动

背后需要做的是:

  • 立即将客户信息转发给正确的内部团队(可能是客户经理所在的商务团队,也可能是技术团队)并说明情况,确保流程快速启动。
  • 跟踪进度,并主动给客户反馈,实现你的承诺

2. 为拒绝找一个合理的理由

拒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说的不好,可能导致矛盾生成。

2.1. 不合适的拒绝

客户经理为了更好服务客户,会不加考虑地满足客户提出的条件,因此会对技术人员可能会是一场灾难

erlang 复制代码
客户经理:"xxx客户,目前转到我这里了。客户仓库对于API的需求,我这边继续跟进,上面是他们最新的需求,现在他们打算做英国站,需要一个站点一个密钥,麻烦处理下这个需求"

API负责人:这个需求做不了

客户经理:不就是一个站点一个密钥,为什么做不了?

API负责人:这个比较麻烦

客户经理:麻烦就不做了吗?

API负责人:........

非常经典的职场沟通案例,充分展示了"无效拒绝"如何激化矛盾

2.2. 客户经理生气的原因

  • 诉求被无视: 他需要的是一个解决方案来回应客户,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不行"。
  • 专业性被质疑: "不就是一个站点一个密钥"这句话表明,在他看来,这个需求在技术上很简单(无论事实是否如此)。技术人员的拒绝在他眼里变成了"要么是能力不行,要么是态度不行"。
  • 感到孤立无援: 期望内部的合作伙伴能支持他搞定客户,却得到了最直接的拒绝,这让他需要独自去面对客户的质疑和失望,压力巨大

2.3. 拒绝失败的原因

  • 只有结论,没有理由: "做不了"和"比较麻烦"是结论,而不是解释。这听起来像是一种推诿和敷衍,激发了对方的对抗情绪。
  • 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 客户经理面临客户压力,他的核心诉求是"满足客户,保住生意"。API负责人的回答完全没有体现出对这份压力的理解,显得冷漠和不合作。
  • 没有提供替代方案: 拒绝的最高境界不是简单地说"不",而是"虽然A方案不行,但我们可以试试B方案来达到类似的效果"。负责人没有给出任何出路,把客户经理逼到了死胡同。
  • 使用了消极和模糊的词汇: "麻烦"是一个主观感受词。对技术人员来说可能意味着"架构改动大、有安全风险、工作量激增",但对业务人员来说,"麻烦"等于"我不想做"。这产生了巨大的误解空间。
  • 姿态是防御性的,而非合作性的: 整个对话中,API负责人处于一种"守势",只是在抵挡对方的进攻,而没有试图与对方结成"同盟"来共同解决问题

2.4. 如何做好拒绝

API负责人可以这样回答:

  • "李经理,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客户想要为英国站单独开一个API密钥,这样管理起来更清晰。(第一步:共情与确认需求
  • 不过目前我们的密钥体系是基于全局访问设计的,一个密钥可以通用于所有站点如果要改为"一个站点一个密钥",底层的身份认证、权限校验、密钥分发机制都需要做较大调整,相当于重构整套授权体系,短期内实现起来技术挑战较大。(第二步:委婉拒绝并给出专业、具体的理由
  • 有一个建议,您看这样行不行:我们不需要生成新密钥,而是可以在客户现有的主密钥权限下,为英国站开通一个全新的'访问权限'第三步:提供替代方案,变拒绝为共建

2.5. 做好拒绝的黄金步骤

  • 先倾听,共情(Yes...): "我明白您的需求了"、"这个问题确实很重要"。让对方感觉你和他站在一边。
  • 再拒绝: 并给出具体、专业、客观的理由(But...):理由必须是事实而不是感受。例如:"这有安全风险"、"这与我们当前的架构冲突"、"这需要X人/天的工作量,目前排期已满"。避免使用"麻烦"、"不好办"等模糊词汇。
  • 最后,提供建设性替代方案(How about...): 这是将"拒绝"转化为"合作"的关键。提供一个你能做到的、也能解决对方核心痛点的方案。如果替代方案也需要投入,明确下一步需要什么(如:申请资源、重新排期)。
  • 将选择权交还给对方: "您看这样可以吗?"、"我们需要您这边协助推动XX事宜"。让他从"被拒绝者"变成"共同决策者"

通过这种方式,API负责人不再是"说不的障碍",而是"提供专业解决方案的合作伙伴"。客户经理即使被拒绝了最初的要求,也拿到了可以回去跟客户交代的东西,并且会认为你是在真心帮他解决问题。(解决客户经理的压力)。


拒绝的理由,有时候也是对方拒绝别人的理由。

再来一个案例案例。

  1. 表达困难,合情合理;2. 表达理解;3. 有 toB 方案

3. 将技术理由转化为对方能理解的语言

有时候技术人员,回答较简单和实诚,对于问题描述比较简单直接,有时候会比较容易吃亏。

3.1. 技术人感到莫名其妙的瞬间

复制代码
客户:大概多久可以帮我们造好一条测试数据呀

API负责人:生产上不能轻易造数据,不规范,看一下是否提供一个测试环境的数据给到你们,所以需要一定的时间,希望理解一下

客户:我们主要是联调用,测试环境就行,大概需要多久?

API负责人:如果联调只是访问API能够通,完全没有问题,因为线上本身就没有数据,其实你们可以按照我们提供的API字段自己mock一下。这样你们会更快速一些

客户:需要一些数据走一下全流程,联调和测试的时候都是需要的。测试环境给到我们支持的话的,大概需要多久?

API负责人:预计下周2,3的样子

客户:你们造个数据要这么久么?我们今天就需要,我们现在是开发了,等数据联调,联调完成就要进入测试阶段了,你们看下,内部能否加个急

API负责人:生产造数据并严重不规范,已经是加急支持你们,我们需要搭建一套环节,希望理解,已经是紧急支持了

客户:你们有测试环境的吧?需要搭建数据,还是?我不太明白你们内部系统的情况哈,我理解就是测试环境上造一条数据,是有哪些卡点么?

作为API负责人,本来是好心解决客户问题,结果认为是客户的步步紧逼, API 负责人也很苦闷,因为搭建数据本身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确实会化比较多的时间,但因为解释不到位,客户很难理解,并且质疑和发脾气。

3.2. 问题分析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因信息不对称、期望值错位和沟通方式差异导致的客户关系紧张案例。根本原因不在于谁对谁错,而在于双方站在完全不同的认知层面上对话,导致了信任危机。

对"造数据"的认知完全不同。

  • 客户的认知(理想化且简单)
  • 造数据" = 在某个现成的系统界面上,像填Excel表格一样,输入一些信息,点击"保存",一条新数据就生成了。
  • 他们认为这是一个低技术含量、短耗时(几分钟/几小时) 的操作。
  • 他们的诉求是速度,因为他们的开发进度被卡住了。
  • API负责人的认知(现实且复杂)
  • 造数据" ≠ 简单创建一条记录。
  • 这可能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包括:
    1. 环境确认与准备:测试环境是否处于最新、稳定、可用的状态
    2. 依赖链检查:一条有效的数据往往涉及多个上下游系统(如用户系统、权限系统、订单系统等)。创建一条数据需要确保所有依赖服务都正常,且数据符合所有业务规则和逻辑约束。
    3. 数据合规与清洗:测试环境的数据可能需要从生产环境脱敏、同步而来,这个过程涉及安全合规流程,非常耗时。
    4. 流程审批:在某些公司,即使是操作测试环境,也可能需要走一个简单的线上流程或审批,这增加了时间成本。
    5. 他知道这是一个涉及多个环节、可能需要跨团队协作、具有一定技术风险(可能弄垮测试环境) 的任务

3.3. 沟通失败

解释不到位,使用了"内部黑话"

API负责人的解释是苍白的、防御性的,并且充满了对客户不友好的"内部术语"

  • "生产上不能轻易造数据,不规范" : 客户听到的是"不能",而不是"为什么不能"。这听起来像借口和推脱。
  • "需要搭建一套环境"这是最致命的"内部黑话"客户理解的环境 可能就是一个独立的数据库。技术人员理解的环境 是一整套包括服务器、网络、中间件、应用、配置、依赖服务的完整体系。客户会想:"你们难道没有测试环境吗?为什么还要临时搭建? " 这正是客户后来直接问出的问题。这句话严重加剧了客户的疑虑和不信任,让他们觉得对方不专业或是在敷衍。
  • "已经是加急支持你们了" : 这是一种防御性、带有情绪的表达。它没有提供任何事实依据,只是在强调"我很努力了",这反而会激怒正在焦急中的客户,让他们觉得"你的加急就是下周,那你们的正常速度是多慢?"

3.4. 期望值管理严重失误

  • 客户期望:今天或明天。
  • API负责人给出的时间:"下周2,3的样子"。
  • 差距 :对于被进度追赶的客户来说,几天的时间差是无法接受的 。负责人直接给出了一个结果,但没有解释为什么需要这个时间,导致期望值彻底崩盘

当客户质问"要这么久么?"时,负责人没有用具体细节来管理期望,而是再次用"已经是加急"来防御,沟通彻底陷入僵局

3.5. 给API负责人的改进建议

  • 共情先行,承认对方的紧急感:"您好,非常理解数据卡住联调进度确实很着急,我们这边一定会全力配合。"
  • 透明化流程,用比喻解释:"和您同步一下,为您创建一条有效的测试数据,并不只是在系统里新建一条记录那么简单。我们需要先后确认:①测试环境服务器状态;②相关几个下游服务是否正常;③数据规则和权限是否配置正确。这个过程需要和几个小组的同事协作,所以需要一些绝对时间。"
  • 提供具体时间表,而非模糊承诺 :"我现在就去协调资源并评估。在今天下班前,我会给您一个明确的、分步骤的时间计划表,比如:周一完成A,周二完成B,预计周三下午前可以交付给您。您看这样可以吗?"(即使时间不能提前,确定性本身也能极大缓解焦虑。)
  • 提供备选方案(再次且更具体地) :"为了不耽误您的进度,我这里有两个建议:方案A(推荐) :我们先给您提供一个数据Mock模板和示例 ,里面的字段和规则都是真实的,您今天就可以先基于这个开发,这能解决您80%的联调需求。方案B:如果您一定要走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比如创建-审核-生效),那我们这边就按计划为您准备全套环境和数据,预计周三可以好。"

这样就把选择题和主动权交给了客户,同时展示了你的专业和为客户着想

总结 :客户的"步步紧逼"源于不确定性和不被理解 。技术人员的"苦闷"源于付出不被看见和解释的无力感 。破解之道在于:将黑盒流程变成白盒流程图,用对方的语言说话,用选择题代替判断题,用确定性管理期望值。


对于技术人,多用非技术话术跟非技术人员沟通

4. 总结

我们常以为,技术人的价值在于"解决问题"。但真正的高手,不仅解决问题,更管理期望、化解情绪、建立信任。愿每一位技术人,都能被看见,也被理解。

当你不知道如何解决活着回答客户的时候,可以通过AI来辅助你。

给出一个Prompt示例

  • 你是一个技术支持工程师,正在和客户沟通。
  • 背景:客户需要为英国站申请独立API密钥,但系统不支持。
  • 客户情绪:急切、不满
  • 目标:委婉拒绝,并提供替代方案 请生成一段专业、共情、有建设性的回复。

有机会就去练习,去尝试,提炼常见的模版,建立标准话术。


附录:

场景 标准回应模板
被踢皮球导致客户不满 "非常抱歉让您反复沟通,这是我们的流程说明不够清晰。我会立刻接手您的问题,并全程跟进。"
需要拒绝技术需求 "我理解您希望实现XX功能。目前因XX架构限制暂时无法支持,但我们可以通过YY方式达成类似效果,您看是否可行?"
数据准备耗时较长 "创建有效测试数据需要协调多个系统,预计需要X天。为了不耽误您开发,我先提供Mock模板供您先行联调。"
相关推荐
鬼火儿7 小时前
SpringBoot】Spring Boot 项目的打包配置
java·后端
cr7xin7 小时前
缓存三大问题及解决方案
redis·后端·缓存
间彧8 小时前
Kubernetes的Pod与Docker Compose中的服务在概念上有何异同?
后端
间彧8 小时前
从开发到生产,如何将Docker Compose项目平滑迁移到Kubernetes?
后端
间彧8 小时前
如何结合CI/CD流水线自动选择正确的Docker Compose配置?
后端
间彧8 小时前
在多环境(开发、测试、生产)下,如何管理不同的Docker Compose配置?
后端
间彧8 小时前
如何为Docker Compose中的服务配置健康检查,确保服务真正可用?
后端
间彧8 小时前
Docker Compose和Kubernetes在编排服务时有哪些核心区别?
后端
间彧8 小时前
如何在实际项目中集成Arthas Tunnel Server实现Kubernetes集群的远程诊断?
后端
brzhang9 小时前
读懂 MiniMax Agent 的设计逻辑,然后我复刻了一个MiniMax Agent
前端·后端·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