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曾响铃
文 | 响铃说
十余家主流整机厂商、数十款终端新品亮相,覆盖办公、科研、工程、设计等多场景需求......这是七月初,海光C86新一代工作站/移动工作站首发的情景。
仅仅过了一个月,不久前的8月15日,以"同源共智·芯业长青"为主题的2025光合组织领导人大会在西宁召开,大会聚焦"海光芯" 技术与开放生态,海光信息又推出了新一代C86处理器服务器及终端产品,再次刷新国产硬件性能上限。
会上,海光信息总经理沙超群对海光第一个十年的发展轨迹进行了总结:从"可用"到"首选",从"单点突破"到"链路共振",从"关键领域"到"千行百业",其强调国产生态建设及应用场景正在全面拓展,"中国芯片产业从来不是独角戏"。

一个多月内密集的成果展现与生态演进,可以看到,中国信创在经过近十年的艰难跋涉后,国产终端现在已经能够自信地从单点突破走向全面推广------不止于关键行业,终端替代的进程朝向全场景再一次进阶。
这样的繁荣趋势为何能够形成?回看海光及其伙伴生态的发展历程,这背后,信创与高铁一样都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径,以海光为代表的企业,抓住"安全"关键词,正在国芯领域推进跃迁式发展。
芯片与高铁:同样的发展路径,同样的关键症结------"安全"
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画卷上,高铁的疾驰轨迹无疑是最夺目的风景线之一。
21世纪初,中国决心发展高速铁路时,面临关键核心技术缺失的窘境。
最终的策略,是通过向日本、德国等国家引进成套技术,同时成立强大的本土消化吸收团队,最终在运营技术、生产管理和核心系统等方面积累了深厚的自主化能力。
简单说,走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
而这个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经典范本,如今正在芯片领域"复刻"------以海光为代表的国芯发展路径,与此十分类似。
2016年,海光获得x86架构及Zen微架构永久技术授权,这一选择不仅规避了指令集层面的专利风险,更在本质上为中国处理器芯片的自主能力提供了可依托的基础土壤。
通过这一战略性技术授权,"海光版"x86芯片得以起步,避免了繁复的指令集生态构建门槛。
从此,以海光技术为核心的中国x86芯片及C86工作站产业链,以十分相似路径实现了从技术追随者到产业规则制定者的华丽转身,成为信息技术自主道路上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

而二者的相似之处只有路径,在关键症结------"安全"方面也殊途同归,都必须以足够的安全来做到"敢用"。
高铁的"安全"自不必说,引进后自主消化吸收,能否保证运行安全直接关系到司乘生命安全。
而海光芯片扎根信创产业,信息安全原本就是信创的起源与核心目标,正如这次工作站首发现场,海光OS伙伴麒麟软件相关负责人才接受采访时说的那样,"如果没有安全的需求,我们就不会有现在的信创",中国需要国产化终端的根本原因就是安全。
可以看到,技术引进的起点仅仅是迈出的第一步,海光没有在原有的x86架构上原地踏步,从设计周期的初始阶段就启动了核心功能的深度重构计划,尤其是关乎数字安全的核心架构,海光在核心授权基础上加入了大量安全可信模块,从处理器片上存储控制器、物理随机数发生器到高速加密模块接口等,底层设计层面便植入了国家密码局认定的SM2/3/4等硬件国密算法引擎......安全,是一场关乎芯片产业能否有效"消化吸收"、走向全面场景落地的关键战役,一路走来,可以看到海光正在一步步赢下这场战役。
三步走为信创建立安全底座,C86打赢"消化吸收"关键战役
在本次2025光合组织领导人大会上,海光合作伙伴展示了搭载海光新一代5000系列的通用双路服务器,其性能较上一代提升2.5倍,甚至可以平替上一代的搭载7000系列的高端服务器,性价比优势明显。
具体到云计算、科学计算、大数据分析等特定业务场景中,该产品实现"一台顶两台"的效果,实测性能已能打平甚至超越国际主流产品。
这源于海光对硬件架构的深刻理解和调优,例如在整机硬件上支持最新的DDR5内存和PCIe 5.0接口等,性能对标国际主流平台+特定条件下更高的能效比。
而回顾一个多月前海光推出新一代C86新一代工作站/移动工作站,性能同样优异。
评测数据显示,此次首发上线的移动工作站产品相较上一代单核性能提升62%,多核性能水平提升135%+;工作站产品单核性能提升43%,多核性能提升68%。
毫无疑问,上述成果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海光芯片性能一步步发展的结果。
而与此同时,这个过程中,同样应该关注的还有海关芯片的安全性能也在分阶段强化,最终满足了信创产业严苛的安全需求。

第一步:"引进"后即解决传统x86固有安全问题
2016年成为国内唯一合法拥有完整x86指令集授权的企业后,海光几乎同时就开始着手安全方面的建设。
传统x86处理器安全架构有潜在的后门风险(如隐藏恶意电路),海光首先对此进行了预防。在首款CPU研发中,海光针对性优化底层设计,消除了潜在后门风险,确保硬件层安全可控。2019年"海光一号"量产,海光首次在国产x86芯片中内置基础安全功能,包括硬件级内存隔离和可信启动机制,这一切,都为后续安全架构升级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重构底层安全架构、集成国密算法,实现自主安全突破
从海光二号(2020年)开始,海光在芯片上的安全创新,开始关注底层安全架构与本土信创需求的融合,推进自主安全的突破,这主要体现在该芯片以及后续芯片产品集成SM2 / SM3 / SM4国密算法硬件引擎。
国密算法由中国密码管理局自主研发,避免了国际算法(如RSA / AES)可能存在的后门风险或制裁断供隐患,是信创产业发展的基石。
近两年,多部委所主导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要求》等行业标准已将国密支持列为优先指标。海光及C86体系集成国密算法,所体现的安全架构和效能优势逐步已经得到从监管层到应用场景的广泛认同,例如其芯片产品在金融领域(如银行核心交易系统)率先应用国密方案,满足了等保2.0四级安全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国密算法并不只是政策驱动的产物,在海光的安全实践中,实现了加密速度与进口方案持平,数据泄露风险降低90%,性能与安全兼得。
第三步:从"外挂"到"原生"质变,重新定义国产计算的安全基线。
随着安全方面的持续投入,到本次集中发布的海光C86新一代工作站/移动工作站,安全防护体系已经做到了"六重加固":除了前文说的集成国密算法,还包括独立密码能力(不占用计算核心资源)、片内ROM安全代码先启动、内置真随机数发生器、支持掉电开盖检测功能与上电销毁功能,以及内置密码协处理器CCP。
在这之前,海光三号已经自研并搭载了CSCA架构,实现硬件级可信链、动态内存加密、漏洞免疫,结合已有安全成果做到了从硬件到软件再到应用层的全栈安全。
创新不断积累,搭载新一代处理器3000系列的海光C86工作站最终完成了安全可靠等级认证Ⅱ级认证,即具备完备的代码数据和研发环境,知识产权或授权及稳定的研发生产及售后服务团队。
可以说,现在海光已经成功把安全由芯片产品"外挂"变成了"原生"内容,安全不再只是海光芯片的一个额外模块,而成为海光芯片的天然基因------国产芯片拥有了安全这个"内禀属性",这无疑用我们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了国产计算的安全基线。
这一幕,不禁让人想起当年高铁技术引入后,技术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 ATP (列车自动防护系统)和 LKJ (列车运行监控装置)实现了精准制动和全程监控,保障了高速行车的安全,并进一步提升了速度上限。
从高铁到芯片,都基于安全实现了从"能用"到"敢用"的质变。
从"追赶者"到"标准制定者",生态协同让C86工作站踢出临门一脚
中国高铁现在在世界独一档,定义了世界高铁的标准,除了技术和产品的再创新,国内有关产业链通力合作形成的系统集成优势也必不可少,这是最后落地、成为"标准制定者"华丽转身的"临门一脚"。
现在的芯片也处在同样的历史进程中。
在海光安全架构之上构建的C86工作站,近年来在市场上完成了从尝试性试点到规模部署的根本性转变,在政务办公、工业设计、金融核心交易系统等领域,C86系列工作站因其坚实的国密支持和物理级加固体系,正替代进口X86产品担负起关键角色。
典型如,2023年以来,某沿海省份电子政务平台已分批替换上千台终端为海光工作站,部署全过程因无需改造上层应用、实现了无感知过渡而广获好评。
被广泛接受的背后,离不开联想开天、紫光计算机、软通华方(清华同方)、中兴等海光伙伴厂商的协同工作。数据显示,国产C86生态体系已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海光推动的光合组织凝聚了超6000家上下游伙伴,共同展开技术攻关、方案优化、应用创新及市场开拓,形成了"芯片---整机系统---软件生态---应用服务"的完整闭环,相关产品和方案广泛覆盖金融、通信、能源等全行业场景。
在这次光合组织领导人大会上,海光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进一步升级了面向生态伙伴的"星海计划",并同步启动覆盖C86软件层的"强芯固基"计划,要以更开源开放的生态All in策略,推进国产计算方案系统化升级+规模化落地。

联合产业力量,进一步布局AI等前沿领域,正是有了全生态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将安全能力转化为行业标准话语权。
结语
当一列列高铁穿越神州大地,它们承载的不仅是乘客抵达目的地的梦想,更是中国工业能力由追赶到引领的现实证明。
当下,在集成电路这一高端科技前沿领域,以海光芯片为基石的C86工作站也在经历从学习、借鉴到重构规则的历史进程。C86工作站的全面、深入落地,让国产终端不仅"能替代",更能"敢替代""好替代",中国信创产业的脚步将更为坚实。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