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给一个不太"符合刻板印象"的事实:居民把钱存进去了不少。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住户存款增加了10.77万亿元 ;截至7月,全年各类存款合计新增18.44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贡献接近一半。中国人民银行中国政府网
同时,青年就业的压力却在加大 ------2025年7月,不含在校生的16---24岁失业率为17.8% 。就业不稳与收入不确定,会直接把一部分应存之"余"挤走。
所以,"月光"并非所有年轻人的"通病"。它更像是处在特定城市、行业、阶段的年轻人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下面用三个问题说清楚:代际差异在哪里?月光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怎样改变?
一、代际差异:他们真的更会花吗?
更谨慎,也更会算。2024---2025年的多项调研显示,中国消费者整体趋向"精打细算",对消费增长的预期谨慎,但不等于"只降不升";年轻人更强调性价比/质价比,在"该省省、该花花"的区间里做选择。
肯锡的中国消费者研究也指出,**短期"储蓄为王"**仍是主旋律,消费者在可支配收入增长有限的前提下更重视"花得值"。这在Z世代身上尤为明显:他们会比价、会囤券,也愿意为体验和情绪价值买单,但整体更精明。
住房成本并非一刀切的"压顶大山"。最新城市租赁报告显示,50城中超八成城市的租金收入比低于20% ;但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仍有 30%+的租金收入比,压力显著更高。也就是说, "同龄不同城" ,月光成因完全不同。
二、月光的深层原因:不只是"爱花钱"
收入与支出的结构错配
国家统计局公布: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314元,实际增速5.1% 。但收入改善并不均衡,行业/城市差异明显。对于新入职或就业不稳定的群体,收入端的波动更大。
- 就业不确定性放大"月光"概率
青年失业率走高意味着现金流中断的风险更高,一旦叠加高房租或异地生活成本,容易从"轻度月光"滑向"负债月光"。 - 隐性扣费与"无感支付"
订阅与分期让支付"去痛感",账单式消费(会员、订阅、自动续费、分期)在账面上看起来不重,但叠加效应强,经常吞噬可支配结余。(这一条为趋势性判断,来源于多份年轻人消费趋势研究的综合结论。) - 信用与消费贷的可得性
从全社会层面看,2024年消费贷款余额为58.7万亿元 ,其中短期消费贷余额下降 、中长期(主要为按揭)增长,说明"刷小额贷冲动消费"的空间在收缩,但房贷占比高 会挤压现金流,特别是在一线城市。国家统计局
城市住房成本的分化
很多二三线城市租金收入比已回落到 "合理区间(<20%)" ,但一线城市仍常年30%+,对刚入职的年轻人是实打实的现金流压力源。
三、我们暂且可以把"月光"分型
- 房租型月光:税后收入的30%---40%被房租吃掉;常见于一线或核心地段通勤刚需。
- 账单型月光:订阅/分期/自动续费占比高,"看不见的固定支出"导致月末清零。
- 冲动型月光:大额非刚需(数码、时尚、旅游)集中爆发,随后以分期拉长现金流压力。
- 不稳定收入型月光 :自由职业/提成制岗位,旺季好、淡季难,月度差异大。
我们其实发现,这并不是"通病",而是"阶段性症状",
数据告诉我们,储蓄并未"消失" ,而且在增加;但青年就业与一线城市住房成本 让一部分人更容易"月光"。"月光"是可逆的:在现金流规划(先存后花)× 账单治理 × 债务处置 × 提升收入的组合拳下,通常1---3个结算周期就能看见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