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在在电梯里听见的谈论:
"你这几年换了三份工作啊?"
"嗯。"
"厉害......也有点飘。"
电梯门一合,扣好"草率"的标签,一整天都刮着风。
与其争辩,不如换个叙述方式。今天不讲数据,讲一个三幕小剧场,把"稳定"与"跳槽"请上台,各自说话。
第一幕|传统观念的回音墙
父母视角 :稳定=安全。"铁饭碗至少不饿肚子。"
邻里视角 :稳定=体面。"单位名片比名片上人名重要。"
部分HR视角:稳定=可靠。"履历像一条直线,省心。"
这些声音没有错,只是来自过去的经济逻辑 :岗位稀缺、失败成本高、信息不透明。
但现在的职场像一条不断分叉的河。你原地扎营可以,但也许更好的水草在拐弯处 。
"稳定"如果只是不变 ,那更像卡在河床上的一块石头;真正的稳定,是在变化中保持可控。
金句:稳定是结果,不是方式;不变不一定叫稳定,掌控才叫稳定。
第二幕|跳槽与成长:换工作,别只换门禁卡
跳槽,最怕"换来换去,只换了工牌颜色"。
判断有没有成长,看四件事:
- 问题强度:新岗位的难题,是否比原来的更大、更复杂、更贴近业务核心?
- 可迁移资产:你带走了什么"随身武器"(写作、分析、项目推进、谈判、行业认知)?
- 视角宽度:是否从"执行者"升到"设计者/决策参与者"的视角?
- 作品与证据:能不能用一页纸/一个仓库/一个案例说服陌生人?
如果这四件事持续上台阶,频率不是原罪 ;如果只是为了逃避情绪、老板、加班------那叫逃跑,不是跳槽。
金句:好的跳槽,是把履历写进能力;坏的跳槽,是把心情写进简历。
第三幕|什么样的跳槽才算"有价值"?
给你一块价值跳槽九宫格
(自测用,过半即值得):
- 方向:行业在向上?岗位贴近价值链核心?
- 密度:问题更难?反馈更快?产出更可见?
- 导师:能跟到真正在干活、愿意带人的上级?
- 舞台:边界更大(预算/权限/跨部门协作)?
- 节奏:迭代更短(周/月为单位复盘)?
- 证据:离职时能留下公开作品或可量化战绩?
- 现金 :不是只涨工资,而是单位时间成长更高?
- 生活:通勤、作息、健康是否更可持续?
- 心流:进入"做着做着忘了时间"的那种投入?
能勾中6格以上,才叫"向上的移动"。
别只看薪资条 ,那是果;先看问题强度与可迁移资产,那是根。
四不跳(写得像贴在显示器上的小贴纸):
- 不为发泄而跳(吵完架写辞职信,第二天先删草稿)。
- 不为名头而跳(Title 高一号,问题却更边角)。
- 不为"跟风"而跳(朋友涨薪=他的剧本,你得看自己的镜头)。
- 不为"逃离"而跳(去哪儿都一样累=问题在方法,不在公司)。
行动卡|下一次跳之前,先做这三件小事
-
写一封给未来雇主的信(300字)
只回答三问:我解决过什么问题→用过什么方法→带来了什么改变。写不出来,就别急着跳。
-
做一张"技能-行业"二维表
横轴列出你拥有或在学的3--5项通用技能,纵轴放3个感兴趣行业,把可迁移的交叉点标星。星星越多,越值得跳。
-
安排一次"影子体验"
找目标岗位的人聊30分钟,围绕一天在做什么、最难的问题、如何被衡量三件事。聊不到,说明信息还不够,先别跳。
给"稳定派"与"跳槽派"的一封并信
- 稳定派:请把"稳定"从"年头写到年尾"改成"能力结构可复用、现金流有弹性、健康不透支"。那是强者的稳定。
- 跳槽派:请把"跳"从"情绪出口"改成"能力跃迁"。那是成熟的跳槽。
人和岗位不是孰优孰劣,是匹不匹配。
频繁跳槽的人,并不比稳定工作的人差;真正的差别在于:
有人在原地生长,有人在移动中生长;有人只是换地方,有人换了层级。
当你能把每一次选择,都解释为更清晰的方向、更锋利的能力、更合理的生活 ------
你的履历,就不再是"跳来跳去",而是一步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