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octype 是干啥的?------ "浏览器的代码说明书"
想象一下,你买了一个乐高set,盒子第一页通常会有一张图,告诉你:
- "本标准套装包含:新版乐高积木(2023年版)"
这个说明就是 <!DOCTYPE html>
的作用!
它写在HTML文档的最前面,就是为了大声告诉浏览器:
"喂!哥们儿!请用最新的、标准化的HTML5规范来解析我这份文档!别用那些老掉牙的旧模式!"
如果没有这个说明,或者写错了,浏览器就会犯迷糊:"呃...我该用哪种方式来理解这些代码呢?" 然后它很可能就会进入一种"猜"的模式,也就是我们下面要说的"混杂模式"。
二、严格模式 vs. 混杂模式 ------ "好学生模式 vs. 和稀泥模式"
浏览器解析HTML/CSS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
1. 严格模式 (Standards Mode) - "好学生模式"
- 怎么触发: 就是在你的HTML开头写了正确的
<!DOCTYPE html>
。 - 行为: 浏览器会变成一个"严格的好学生",严格按照W3C等标准组织制定的最新规则去解析和渲染你的网页。你说盒子宽度是100px,那渲染出来就是100px,绝不给你多加一点。
- 意义: 保证一致性! 你的网站在Chrome、Firefox、Safari等现代浏览器里看起来和运行起来都几乎一模一样。这是我们现在开发网站追求的目标。
2. 混杂模式 (Quirks Mode) - "和稀泥模式" 或 "兼容老油条模式"
- 怎么触发: 忘记写
<!DOCTYPE>
,或者写了但格式不正确、用的是非常古老的声明(如HTML4)。 - 行为: 浏览器会进入一种"和稀泥"的怀旧状态。它会模仿上世纪IE5、IE6那些老浏览器的怪异行为去解析代码。这是因为以前的浏览器有很多自己的一套"土规矩",和现在的标准不一样。
- 意义: 为了兼容性! 是为了让那些十几年前写的、没有写DOCTYPE或者按老规矩写的破旧网站,在今天的新浏览器上还能"将就着看",不至于完全崩掉。但这绝不是我们现在应该用的模式!
举个栗子🌰:
假设你写了个盒子,宽度是100px,但包含了10px的内边距(padding)。
- 在严格模式(好学生)下:
浏览器会严格按照标准CSS盒子模型计算:这个盒子的总宽度 = 宽度(100px) + 内边距(10px x 2) + 边框... 。它最终会占用超过100px的空间。
(这就是我们现在正常使用的模式) - 在混杂模式(和稀泥)下:
浏览器会学IE5那样的老古董:总宽度就是你说的100px,然后它会把你的内容区域挤小,把内边距和边框都塞进这100px里。这会导致布局一团糟!
所以,简单粗暴地区分:你的页面开头有 <!DOCTYPE html>
就是严格模式,没有就是混杂模式。
三、关于 <link>
和 @import
的补充
你贴的这段备注也非常对,咱们再形象化一下:
把加载网页想象成点一份外卖。
-
<link>
标签:"老板,我的主餐(HTML)和可乐(CSS)必须一起给我送过来 !我等着喝呢!"
结果: 页面(主餐)和样式(可乐)同时加载,用户能更快地看到带样式的页面。 -
@import
方式:"老板,你先送主餐(HTML)过来。等我吃上饭了,我再给你打电话:'哎,现在可以把我的可乐(CSS)送来了'。"
结果: 页面先加载出来(可能光秃秃的很难看),等页面加载完了,浏览器才慢悠悠地去下载CSS,可能会导致页面闪烁(先没样式,后有样式)。
所以,现在基本都用 <link>
,不用 @import
,原因就是你总结的:
- 性能更好(同时加载,页面展示快)。
- 无兼容问题 (
@import
是老古董IE5的东西)。 - 权重更高 (在CSS样式冲突时,
<link>
引入的样式通常说话更算数一点)。
总结一下:
<!DOCTYPE html>
:就是给你的网页贴个标签,命令浏览器开启"好学生模式"(严格模式) ,按最新标准来解析。- 严格模式 :按规矩办事,保证网页在所有现代浏览器里表现一致。 (我们想要的)
- 混杂模式 :浏览器和稀泥,模仿老浏览器的怪异行为来显示那些老掉牙的网站。 (我们要避免的)
- 用
<link>
引入CSS :又快又好又靠谱,别用@impor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