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 中的 with 语法:从「语法糖」到「不推荐使用」的全面解析
在 JavaScript 早期设计中,with
语法曾被视为「简化对象属性访问」的便捷工具------它允许你在代码块内直接引用对象的属性,无需重复写对象名。但随着 JS 语言的发展,with
的「便捷」逐渐被「风险」覆盖,不仅被严格模式禁用,还成为现代前端开发中的「反模式」。今天我们就从「是什么、怎么用、为什么被弃用」三个维度,彻底搞懂 with
语法。
一、先明确:with 语法到底是什么?
with
是 JavaScript 中的一个语句关键字 ,作用是「临时扩展当前作用域链」------在 with
代码块内部,你可以直接访问指定对象的属性,无需重复书写「对象名.属性名」的完整形式。
它的语法结构非常简单:
js
with (指定对象) {
// 代码块:可直接引用该对象的属性
}
举个直观的例子,没有 with
时,访问对象属性需要重复写对象名;有了 with
,可以直接写属性名:
js
// 定义一个用户对象
const user = {
name: "张三",
age: 28,
address: {
city: "北京",
street: "朝阳路"
}
};
// 1. 无 with:访问属性必须写 "user." 或 "user.address."
console.log(user.name); // 张三
console.log(user.age); // 28
console.log(user.address.city); // 北京
// 2. 有 with:临时将 user 加入作用域链,直接写属性名
with (user) {
console.log(name); // 张三(等价于 user.name)
console.log(age); // 28(等价于 user.age)
// 嵌套对象也能简化(先将 address 加入作用域链)
with (address) {
console.log(city); // 北京(等价于 user.address.city)
console.log(street); // 朝阳路(等价于 user.address.street)
}
}
从表面看,with
像是「语法糖」,能减少重复代码------但这层「糖衣」下,藏着三个致命问题。
二、为什么 with 被禁用?三大核心风险
with
语法的设计缺陷,导致它不仅会降低代码可读性,还会引入隐蔽的 bug,甚至影响性能。这也是 ES5 引入严格模式后,直接禁用 with
的根本原因。
1. 变量/属性歧义:到底是「对象属性」还是「局部变量」?
with
代码块内,直接写的标识符(比如 name
)可能有两种含义:
- 情况 1:是
with
指定对象的属性(如user.name
); - 情况 2:是代码块内声明的局部变量(如
let name = "李四"
)。
但 JS 引擎无法在「编译阶段」确定它到底是哪种含义,只能在「运行阶段」动态判断------这会导致两个问题:
问题 1:代码可读性差,开发者容易误解
js
const user = { name: "张三" };
let age = 18;
with (user) {
// 这里的 age 是局部变量(18),还是 user.age(undefined)?
console.log(age); // 输出 18(因为局部变量优先级更高)
// 这里的 name 是 user.name(张三),还是未声明的变量?
console.log(name); // 输出 张三
}
对于阅读代码的人来说,必须同时记住「with
的对象有哪些属性」和「外部有哪些变量」,才能判断标识符的含义------代码越复杂,误解概率越高。
问题 2:意外修改外部变量,引入隐蔽 bug
如果 with
对象没有某个属性,直接赋值会「意外创建全局变量」(普通模式下),或报错(严格模式下):
js
const user = { name: "张三" };
// 普通模式下:with 内赋值未定义的属性,会创建全局变量
with (user) {
// user 没有 gender 属性,所以这行等价于「window.gender = "男"」
gender = "男";
}
console.log(window.gender); // 男(意外污染全局)
// 更危险的场景:如果外部有同名变量,会被意外修改吗?
let score = 100;
with (user) {
// user 没有 score 属性,所以这行等价于「score = 60」(修改外部变量)
score = 60;
}
console.log(score); // 60(外部变量被意外篡改)
这种 bug 非常隐蔽------开发者以为在修改「对象属性」,实际却在修改「全局/外部变量」,排查时很难定位原因。
2. 破坏作用域规则,导致性能下降
JavaScript 引擎的「性能优化」依赖于「编译阶段确定作用域」------比如,引擎会提前知道「某个变量在哪个作用域中」,从而快速查找。
但 with
会「动态扩展作用域链」:在 with
代码块内,作用域链会临时加入「指定对象」,而对象的属性是「动态的」(可能随时添加/删除),引擎无法在编译阶段确定「标识符到底属于哪个作用域」,只能在运行时逐行判断。
这会导致引擎的「优化策略失效」,代码执行速度变慢------尤其是在循环、高频调用的函数中使用 with
,性能损耗会非常明显。
3. 严格模式直接禁用,现代工具不兼容
为了规避上述风险,ES5 引入的严格模式 直接禁止使用 with
语句------只要代码中启用了严格模式,使用 with
会直接抛出语法错误:
js
"use strict";
const user = { name: "张三" };
with (user) { // SyntaxError: Strict mode code may not include a with statement
console.log(name);
}
更关键的是,现代前端开发工具(webpack、Vite 等)会默认在打包后的代码中添加严格模式,这意味着即使你在源码中写了 with
,打包后也会报错。
三、替代方案:不用 with,如何简化属性访问?
既然 with
被禁用,那有没有更安全的方式简化「对象属性访问」?当然有,以下三种方案既安全又符合现代 JS 规范:
1. 方案 1:解构赋值(最推荐)
ES6 引入的「解构赋值」可以直接提取对象的属性到局部变量,既简洁又明确,完全替代 with
的核心功能:
js
const user = {
name: "张三",
age: 28,
address: { city: "北京", street: "朝阳路" }
};
// 1. 解构对象顶层属性
const { name, age } = user;
console.log(name); // 张三
console.log(age); // 28
// 2. 解构嵌套对象(给嵌套属性起别名更清晰)
const { address: { city, street } } = user;
console.log(city); // 北京
console.log(street); // 朝阳路
// 3. 函数参数中解构(更常用)
function printUser({ name, age, address: { city } }) {
console.log(`${name}, ${age}岁, 住在${city}`);
}
printUser(user); // 张三, 28岁, 住在北京
解构赋值的优势:
- 明确性:变量来自哪个对象,一目了然;
- 安全性:不会意外修改外部变量,也不会创建全局变量;
- 性能:编译阶段就能确定变量来源,不影响引擎优化。
2. 方案 2:给对象起短名(适合属性少的场景)
如果对象名很长(比如 this.$refs.userForm
),可以给对象起一个短别名,减少重复书写:
js
// 原代码:重复写很长的对象名
this.$refs.userForm.name = "张三";
this.$refs.userForm.age = 28;
this.$refs.userForm.validate();
// 优化:给对象起短名
const form = this.$refs.userForm;
form.name = "张三";
form.age = 28;
form.validate();
3. 方案 3:使用 Object destructuring
配合函数(复杂场景)
如果需要在多个地方访问同一对象的属性,可以封装一个函数,通过解构返回需要的属性:
js
const user = {
name: "张三",
age: 28,
address: { city: "北京" },
hobbies: ["篮球", "编程"]
};
// 封装函数:提取需要的属性
function getUserInfo(user) {
const { name, age, address: { city } } = user;
return { name, age, city };
}
// 使用时直接获取简化后的属性
const { name, age, city } = getUserInfo(user);
console.log(name, age, city); // 张三 28 北京
四、总结:with 语法的「前世今生」
with
语法的设计初衷是「简化代码」,但由于它存在「歧义风险、性能问题、破坏作用域」三大缺陷,最终被严格模式禁用,成为 JS 语言中的「历史遗留特性」。
在现代前端开发中,我们有更安全、更高效的替代方案(解构赋值、短别名等),完全不需要依赖 with
。记住:遇到需要简化对象属性访问的场景,优先用解构赋值,永远不要用 with------这不仅是规范,更是避免 bug 的关键。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 with
的命运:「始于便捷,终于风险,被现代 JS 淘汰是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