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AG(Multi-Chassis Link Aggregation,多 chassis 链路聚合)协议并非只有华为设备支持,它是主流网络厂商普遍提供的一种高可用技术方案,核心目的是将两台物理交换机虚拟化为一个 "逻辑交换机",实现跨设备的链路聚合,避免单点故障并提升链路带宽。不同厂商对 MLAG 的命名和实现细节可能存在差异,但技术原理和核心功能一致。
主流厂商的 MLAG 相关技术(非华为品牌)
以下是除华为外,其他主流网络厂商提供的 MLAG 等效技术,功能与华为 MLAG 一致,仅名称不同:
厂商 | 技术名称 | 核心应用场景 |
---|---|---|
Cisco | vPC (Virtual Port Channel) | 数据中心、园区网的核心 / 汇聚层高可用,支持跨交换机的链路聚合 |
Arista | MLAG (Multi-Chassis Link Aggregation) | 数据中心高性能场景,与标准 MLAG 定义完全一致,兼容性强 |
Juniper | MC-LAG (Multi-Chassis Link Aggregation Group) | 企业网、数据中心场景,支持与不同厂商设备的 interoperability(互操作) |
H3C | IRF2 (Intelligent Resilient Framework 2) 下的链路聚合 | IRF2 虚拟化集群内的跨设备聚合,本质是 MLAG 的集群化实现 |
Dell/Force10 | MLAG | 数据中心中端交换机方案,支持与服务器、存储设备的跨设备链路捆绑 |
VMware NSX | LAG (跨主机链路聚合) | 虚拟化环境中,跨 ESXi 主机的链路聚合,属于软件定义网络(SDN)层面的 MLAG 等效功能 |
关键说明:MLAG 的 "厂商差异" 与 "互操作性"
- 名称差异是主要区别
不同厂商为了突出技术特性,会给 MLAG 起不同名称(如 Cisco 的 vPC、Juniper 的 MC-LAG),但底层技术逻辑均基于 802.3ad(链路聚合标准)的扩展,核心是通过 "控制平面协商" 让两台交换机同步聚合组状态(如端口角色、MAC 地址表、ARP 表),避免二层环路和单点故障。
- 互操作性需注意厂商兼容性
虽然 MLAG 原理通用,但不同厂商的控制平面协议(如华为用私有的协商协议、Cisco vPC 用 peer-keepalive 协议)存在私有实现,因此跨厂商的 MLAG 对接通常不被支持(例如华为交换机无法与 Cisco 交换机建立 MLAG 组)。实际部署中,需选择同一厂商的设备实现 MLAG。
- 开源 / 白盒设备也支持 MLAG
除了传统厂商,开源网络操作系统(如 Cumulus Linux、SONiC)也支持 MLAG 功能,基于标准化的协议(如 LACP 扩展)实现,适用于白盒交换机场景,进一步说明 MLAG 并非华为专属。
总结
MLAG 是一种通用的网络高可用技术,华为只是众多支持该技术的厂商之一。Cisco、Arista、Juniper、H3C 等主流厂商均提供等效的 MLAG 方案(名称不同但功能一致),开源 / 白盒设备也能支持。部署时需关注 "同厂商设备对接" 的原则,而非局限于华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