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面试了一位测试人员,一面面试官总体的评价是:这个人看他侃侃而谈的,有点把握不准,你看看。
这位测试应聘者来自大厂,总共9年的工作经验,在上一家公司干了8年,一直从事测试工作,在不同的部门和业务线都做过。
自我介绍之后,问了一下在职状态以及离职原因。说离职原因时,话说得很委婉,就是因为业务线调整,自己对公司来说成本太高,就没有续约了。
换句话说,应该是被裁员了。因为正常来说,一家公司干8年,应该是无固定劳动合同了,不存在续签的问题。在后续聊天中,他问,最近听说有很多大厂都在裁员(寻找同类,以获得自我心理的安慰),你们招聘的人是不是遇到很多,这也做了侧面印证。
再说这位面试者的能力吧。如果是在大厂,他可能真的属于"人才",或者说是"专才"吧,对于功能测试来说逻辑严谨,思路清晰,测试用例思考全面。刚开始聊时,还真有点眼前一亮的感觉。
但随着面试的继续,问题便出现了。他在一家公司,干了8年,所从事的所有工作都是功能测试,也就说属于页面上"点点点"的测试。没有任何API接口测试和压力测试的经验。基本的网络协议什么的完全不懂,看履历还是计算机专业出来的,应该是全忘了。
看到这样的"专才"真是感到有一些可惜。他计算机专业毕业,在一家大厂干了8年,经历了大大小小的项目,因为薪资过高被裁,然后新找工作还在期待着高薪......其实这些都还好,最主要的是大厂将他成功的培养成了一个螺丝钉。
当时聊到接口测试,问他为什么没有相关经验,他说,这些有专门的团队在做,他接触不到。问他的未来职业规划,反而说是想学一些接口测试和压力测试。职业规划有可能是现想的,但问题是之前那9年时间为什么不学呢?
这位面试者是我们职场发展的一个典型反面案例,未来他有可能会在大厂再找到一份工作,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大概率不会选择一个能力单一,价格又超高的"精专"人才的。
这个反面案例既有大厂将员工当螺丝钉培养的制度问题(为了效率和可替代性),也有躬身入局的"牛马们"只顾吃草,不抬头看看草原是否已经枯竭,猛兽是否已经接近,是否应该培养其他进食途径或寻找更辽阔的草原的自我规划问题。虽然话不好听,但这就是最残酷的现实。
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有没有破局点?唯一的破局就是未雨绸缪,持续学习。但当拿着高薪,工作安稳,生活多彩,深陷舒适圈之时,又有多少人能够坚持学习,能够坚持自我提升,能够努力向往看一看,能够不囿于现状呢?
案例,道理,方法,其实我们都知道,缺少的只是行动,持之以恒的行动,哪怕是每天只进步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