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堆和栈

概述

堆和栈是程序运行时内存分配的两个核心区域 ,用途、管理方式和特性差异很大。且堆(内存区域)与上篇文章的链表(数据结构)有一定关联,但本质不同 ------ 堆是一块内存空间,而链表常被用作管理堆内存的工具。下面进行堆栈详细解释:

一、核心概念与特性对比

类型 本质定义 管理方式 核心特性 典型操作效率
栈(Stack) 程序运行时的临时内存区域 编译器自动管理(压栈 / 弹栈) 连续空间、后进先出(LIFO)、大小固定(预设) 极快(O (1),栈指针直接操作)
堆(Heap) 程序运行时的动态内存区域 开发者手动管理(malloc/free 非连续空间、分配 / 释放顺序灵活、大小较大 较慢(O (n),需遍历空闲块)
链表(Linked List) 一种数据结构(节点通过指针连接) 手动通过指针操作(插入 / 删除) 非连续存储、动态增减、节点含数据和指针域

1. 栈的工作原理

栈就像一个 "叠盘子" 的结构:

  • 函数调用时,局部变量、参数、返回地址等被 "压栈"(栈指针向下增长);
  • 函数执行结束时,这些数据被 "弹栈"(栈指针向上回退),内存自动释放。

例如:

c 复制代码
void func() {
    int a = 10;  // a存储在栈上,函数结束后自动释放
    char b[5] = "abc";  // 数组b也在栈上
}

2. 堆的工作原理

堆是一块内存空间,可以从中分配出一个小buffer,用完后再把它放回去:

  • malloc/calloc申请内存(从堆中分配);
  • free释放内存(归还给堆,否则导致内存泄漏)。

例如:

c 复制代码
void func() {
    int* p = (int*)malloc(sizeof(int));  // 从堆分配4字节
    *p = 100;  // 堆内存中存储数据
    free(p);   // 必须手动释放,否则内存泄漏
}

二、堆和链表的关系

堆本身是一块 "原始内存区域",但操作系统或编译器需要一种方式管理它 ------记录哪些内存是空闲的、哪些已被分配、如何高效分配和回收 。而链表是管理堆内存的常用工具

具体来说,堆的管理常使用 "空闲链表(Free List)" 结构:

  • 所有未被分配的空闲内存块,通过链表连接起来(每个空闲块包含 "块大小" 和 "下一个空闲块的指针");
  • 当调用malloc时,内存管理器遍历空闲链表,找到一块足够大的空闲块,分割后分配给用户,剩余部分仍留在链表中;
  • 当调用free时,内存管理器将释放的块重新加入空闲链表,甚至会合并相邻的空闲块(减少碎片)。

示例:简化的堆管理

假设堆内存初始是一整块空闲区域,用链表记录:

c 复制代码
// 空闲块结构(链表节点)
typedef struct FreeBlock {
    size_t size;  // 空闲块大小
    struct FreeBlock* next;  // 下一个空闲块
} FreeBlock;

// 初始空闲链表(堆的全部空间)
FreeBlock* free_list = (FreeBlock*)HEAP_START;
free_list->size = HEAP_SIZE - sizeof(FreeBlock);  // 减去节点自身大小
free_list->next = NULL;

当分配内存时:

c 复制代码
void* my_malloc(size_t need_size) {
    FreeBlock* cur = free_list;
    FreeBlock* prev = NULL;
    
    // 遍历空闲链表,找足够大的块
    while (cur && cur->size < need_size) {
        prev = cur;
        cur = cur->next;
    }
    
    if (cur) {
        // 分割空闲块(剩余部分仍为空闲)
        void* alloc_ptr = cur + 1;  // 跳过链表节点,返回实际数据地址
        size_t remaining = cur->size - need_size - sizeof(FreeBlock);
        
        if (remaining > 0) {
            // 创建新的空闲块节点
            FreeBlock* new_free = (FreeBlock*)((char*)alloc_ptr + need_size);
            new_free->size = remaining;
            new_free->next = cur->next;
            
            // 更新链表连接
            if (prev) prev->next = new_free;
            else free_list = new_free;
        } else {
            // 空闲块刚好够用,从链表中移除
            if (prev) prev->next = cur->next;
            else free_list = cur->next;
        }
        return alloc_ptr;
    }
    return NULL;  // 内存不足
}

可以看到,堆的分配过程本质是对 "空闲链表" 的操作 ------ 这就是堆和链表的核心关联:链表是管理堆内存的 "账本",让内存分配和释放可追踪。

三、在 RTOS 中的具体应用

RTOS 的核心是 "实时响应" 和 "高效管理任务 / 资源",堆、栈、链表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

1. 栈:支撑任务独立运行的 "临时内存"

RTOS 中每个任务都有独立的栈(任务栈),这是栈最核心的应用,原因是:

  • 任务切换时需要保存 / 恢复现场(保存寄存器值、函数返回地址等),这些数据必须存储在任务私有的栈中(也就是为什么创建任务时,会传递栈大小参数,具体见下述实例);
  • 任务执行过程中的局部变量、函数调用参数等临时数据,也存储在自己的栈中。

实例

在 FreeRTOS 中,创建任务时必须指定栈大小(如xTaskCreateusStackDepth参数):

c 复制代码
// 任务栈大小为1024字
xTaskCreate(task_func, "Task1", 1024, NULL, 1, &task_handle);
  • 若栈大小不足,任务可能因 "栈溢出" 崩溃(RTOS 通常提供栈溢出检测机制);
  • 栈由编译器自动管理,任务运行时自动分配局部变量,任务切换时 RTOS 内核自动保存栈指针(sp寄存器),确保切换后能恢复执行状态。

2. 堆:动态分配资源的 "共享内存"

RTOS 中堆用于动态创建内核对象(如任务控制块 TCB、消息队列、信号量等),但有严格限制:

  • 标准堆的问题malloc/free可能导致内存碎片(多次分配 / 释放后,空闲内存分散成小块,无法满足大内存申请),且执行时间不确定(遍历空闲块耗时不固定),这与 RTOS 的 "实时性" 冲突。
  • RTOS 的优化方案:多数 RTOS(如 FreeRTOS、uC/OS)提供 "内存池(Memory Pool)" 替代标准堆 ------ 预先划分固定大小的内存块,用链表管理(见下文 "链表的作用"),分配 / 释放时间固定(O (1))。

实例

FreeRTOS 的动态内存管理,本质是对堆的封装,但其内部用链表管理空闲块(避免碎片的合并算法):

c 复制代码
// 从堆动态创建消息队列(内部调用堆分配函数)
QueueHandle_t xQueue = xQueueCreate(5, sizeof(int)); // 队列可存5个int

3. 链表:管理内核对象的 "高效工具"

链表是 RTOS 内核的 "骨架",用于组织和快速操作各种对象(任务、消息、定时器等),因双向循环链表的插入 / 删除效率极高(O (1)),完美适配 RTOS 的实时性需求。

核心应用场景

  • 任务管理

    所有任务的 TCB(任务控制块)通过双向循环链表组织,按状态(就绪、阻塞、挂起)分成不同链表。例如 "就绪链表" 按优先级排序,调度器只需从链表头部取最高优先级任务运行:

    c 复制代码
    // 简化的TCB结构
    typedef struct TCB {
        int priority;       // 任务优先级
        void* stack_ptr;    // 任务栈指针
        struct TCB* prev;   // 前序节点(双向链表)
        struct TCB* next;   // 后序节点(双向链表)
    } TCB;
  • 消息队列

    消息通过链表串联,新消息插入尾部,接收时从头部取出,无需预先分配固定大小的数组,避免空间浪费:

    c 复制代码
    // 消息节点(链表结构)
    typedef struct MsgNode {
        void* data;         // 消息数据
        struct MsgNode* next; // 下一个消息
    } MsgNode;
  • 内存池管理

    内存池中的空闲块用链表连接,分配时取链表头部节点,释放时将节点插回链表,操作时间固定:

    c 复制代码
    // 内存池空闲块(链表节点)
    typedef struct PoolBlock {
        struct PoolBlock* next; // 下一个空闲块
    } PoolBlock;
  • RTOS 的链表设计特点

    几乎所有 RTOS 都用宏定义封装链表操作 (如vListInsertuxListRemove),避免重复代码;且链表节点通常嵌入到对象结构体中(如 TCB 包含prev/next指针),而非单独定义,节省内存。

四、RTOS角度三者的关联与区别

关系维度 具体说明
堆与链表 堆的管理依赖链表(如 "空闲链表" 记录未分配内存块),但堆是内存区域,链表是管理工具;RTOS 中内存池用链表管理空闲块,替代标准堆以保证实时性。
栈与堆 栈是任务私有、临时内存(自动管理),堆是全局共享、持久内存(需手动管理);RTOS 中任务栈大小固定,堆(或内存池)用于动态创建内核对象。
链表与栈 / 堆 链表是数据结构,可存储在栈或堆中:RTOS 的静态链表(编译时分配)存储在栈或全局区,动态链表(运行时创建)存储在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