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鸿蒙生态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开发者投身于鸿蒙的建设------从终端应用开发到多场景适配,鸿蒙的分布式架构与全场景优势,为大家提供了广阔创新空间。每位开发者都在为生态添力,也都有着专属的鸿蒙经历。而我也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和鸿蒙的故事吧!
**注:**自知文笔有限,难以将这段鸿蒙参赛与成长经历的细节与心境精准传递,所以我先以最朴实的语言,把这段时光里的点滴故事、真实感受一一记录下来,再请 AI 帮忙打磨文字、优化表达。文中所写均是我亲身经历的真实过往,若有与他人内容巧合之处,纯属偶然。
从零到全球总决赛二等奖的蜕变印记
省赛
与鸿蒙的结缘,是因为其构建"万物互联"的目标。在众多操作系统局限于单设备性能时,鸿蒙率先提出了"分布式"的概念。我意识到,未来的应用形态必将打破设备壁垒,而鸿蒙,正站在这个浪潮之巅。
因此,当得知华为 ICT 大赛新增鸿蒙编程赛道时(当时吸引我的是鸿蒙"一次开发,多端部署"、"可分可合,自由流转"等创新特性),我几乎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找朋友组建团队报了名。不过组队时,我们反复聊了很久,心里总有些忐忑,担心最后拿不到好成绩 ------ 现在想来,其实是当时对自己的技术实力还不够自信。但如今回头看,最庆幸的还是能和这群好朋友一起并肩,参与了这场意义十足的比赛。
我们的参赛征程从省赛起步,最初是线上答题环节。为了这场比赛,我们提前做了许久的准备:不仅在电脑上系统整理笔记、生怕遗漏关键知识点,还特意手写记录要点,最后算下来,光是草稿纸就写满了整整二十多张。
省赛正式开赛前,还有一项认证考核,现在回想起来仍觉得印象深刻。认证涉及的知识点很杂,有些在日常开发中常见,但也有大量陌生内容,一开始确实让人有些无从下手。没别的办法,我们只能一边翻查官方文档,一边互相讨论、梳理思路。好在 "功夫不负有心人",那段时间的付出没有白费,最终我们顺利通过认证,也为后续的省赛打下了好基础,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绩。

后续在省赛机试中,我和队友的心里依旧非常紧张。尽管前期已经做了十足的准备,但或许是学生面对考试时的本能反应,真正坐在电脑前开始答题,紧张感还是不受控制地涌了上来。后来和大家聊起,发现彼此都有同样的感受,那种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让人异常兴奋。
哪怕是答完题,我们凑在一起复盘时,心里也没底 ------ 总觉得好几道题都没有把握,甚至隐隐有种 "这次可能要凉" 的不安。但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大家反而慢慢放宽了心:想着能鼓起勇气参加比赛也挺不错,无论最终成绩如何,至少我们全力以赴参与过,这份经历就足够珍贵,也绝不会后悔。带着这样的想法,我们也踏实度过了那个等待结果的日子。
查成绩那会儿,我身上还发生了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儿。当时正随手刷着手机,突然瞥见公众号推送了省赛成绩公示,瞬间整个人都绷紧了,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手指猛点文章,进去后看着名单里密密麻麻的队伍名称,我眼睛都不敢眨,一个一个仔细往下找,生怕错过我们队的名字。
直到终于在列表里看到熟悉的队名和亮眼的成绩,那股子激动劲儿一下就冲上来了!说出来不怕笑,那天晚上我兴奋得翻来覆去,几乎一整晚都没睡着,满脑子都是确认成绩时的紧张和看到结果后的狂喜。
国赛
确认成绩的第一时间,我就迫不及待地和队友们分享了这份喜悦,大家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彼此的激动。可开心没持续多久,焦虑就冒了出来 ------ 省赛的幸运通关让我们不敢有丝毫松懈,毕竟国赛是实打实的现场比拼,对手都是从各省脱颖而出的强队,我们心里完全没底。
也正因如此,从得知晋级的那天起,我们就立刻投入到了国赛的备赛中,几乎进入了 "两点一线" 的状态:每天一睁眼就扎进学习里,对着知识点和代码反复琢磨,直到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宿舍休息。长时间高强度的投入,让我们偶尔也会觉得压抑。
不过特别幸运的是,备赛路上我们并不是孤军奋战。指导老师给了我们超乎想象的支持:不仅特意为我们批了假,让我们能心无旁骛地专注备赛;每当我们卡在技术难题里一筹莫展时,他总会耐心地帮我们梳理思路、给出建议;甚至知道我们需要练习设备,还专门为我们准备了新的开发板。老师眼里的期盼和毫无保留的帮助,像一束光一样照亮了那段紧绷的日子,也成了我们咬牙坚持下去的莫大动力。
新开发板
备赛的日子里,"煎熬" 两个字几乎刻在了每天的时光里。哪怕熬到了国赛前一天晚上,我们也没敢有半分松懈 ------ 那天住在酒店,没有舒适的学习环境,为了抓紧最后一点时间梳理知识点、调试代码,我们干脆直接趴在酒店的床上,借着床头灯的光继续埋头学习,困了喝咖啡吊。床单被电脑压出褶皱,姿势久了也难免腰酸背痛,可那时候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多准备一分,明天在赛场就多一分底气。
国赛前一晚准备
站在国赛的赛场里,我们反倒少了之前的慌乱,多了份笃定。面对一道道题目,我们凑在一起反复讨论思路、核对细节,每敲下一行代码、每检查一个逻辑,都想着要交出一份尽可能完美的答卷 ------ 既是为了证明这段时间的付出没有白费,更是不想辜负老师一路的支持与期盼。
等到最后提交作品时,气氛倒轻松了些。队友突然跟我开了个玩笑:"完咯,这下咱们只能保二争三啦!" 其实我们心里都有数,大部分题目都顺利解了出来,只剩一两道小题因为难度较高没能完全攻克。说这话,既是对全国强手的敬畏 ------ 毕竟在场的都是各省顶尖的学生开发者,哪怕一点小失误都可能拉开差距;也是一种自我调侃的放松。不过幸好,结局没有辜负我们:最终的成绩很圆满,也总算对得起那些为了备赛熬到深夜、连头发都肉眼可见变稀疏的日子。
国赛一等奖合照
在取得这样的成绩后,也是按捺不住心情,发了朋友圈庆祝 ------ 既是想把这份来之不易的成果分享给亲友,也是想为这段拼尽全力的日子,留下一个满是成就感的纪念。

全球总决赛
等待总决赛的日子里,我们又回归了熟悉的 "三点一线"------ 睁眼学习、按时吃饭、深夜休息,日子在对最终赛场的期待与持续的打磨中慢慢推进。
直到踏上前往深圳的旅程,奔赴总决赛现场,节奏却意外慢了下来。这一次,我们没有像往常一样抓紧每分每秒啃代码,反而在指导老师的刻意安排下,开始放松紧绷了许久的神经。老师不仅会特意提醒我们注意休息,还总拉着我们一起吃饭,甚至会 "监督" 我们把饭吃好、吃饱。没有了备赛的紧迫感,只有和伙伴并肩、被老师关心的温暖,那段轻松又安心的时光,鲜活又珍贵,是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快乐记忆。
最终取得全球总决赛二等奖,这样的成绩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弥足珍贵了。要知道,从省赛时对着二十多张草稿纸反复演算,到国赛前在酒店床上借着灯光咬牙刷题,再到站在全球赛场与各国顶尖队伍同场竞技,每一步都浸透着我们的汗水与坚持。这份二等奖,不仅是对我们无数个 "学习 - 吃饭 - 睡觉" 三点一线备赛日子的肯定,更是对指导老师一路陪伴、为我们准备开发板、监督我们好好吃饭的回报。它或许不是最高奖项,却承载着我们的成长与默契,往后想起这段并肩拼搏的时光,这份成绩都会是最温暖的印记。
最终的最终,变成几段温情的文字:

直到现在,我在鸿蒙开发的路上越走越远,甚至开始致力于剖析代码做基础教学,我总想把当初自己踩过的坑、总结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那些和曾经的我们一样,对鸿蒙满怀好奇的初学者。看着他们从 "0 基础" 到能独立写出简单应用,仿佛看到了当初为比赛拼尽全力的自己,也更明白:这段因比赛开启的鸿蒙之旅,早已从一场竞技,变成了一份值得坚持与传递的热爱。
个人gitte仓库
致每一位开发者:
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却得不到结果的日子,我们把他叫做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