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青每天吃完饭都会主动帮助妈妈收拾碗筷,因为她妈妈说爱干家务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这说明小青处于(C )。
A.相对功利阶段
B.社会契约阶段
C.寻求认可阶段
D.遵守法规阶段
解析
本题考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3个水平:
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每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分为
- 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
- 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 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 普遍伦理定向阶段。
其中,寻求认可阶段属于科尔伯格的习俗水平,处于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要求,附和大众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题干中,因为她妈妈说爱干家务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小青就主动帮助妈妈收拾碗筷,说明小青想获得妈妈的赞赏和认可。因此,小青处于寻求认可阶段。C项正确。
A项:处于相对功利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处于社会契约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约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处于遵守法规阶段的个体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2.科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研究中,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属于(B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
解析
本题考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进行研究,然后确定被试道德认识发展的水平。
根据被试的回答,科尔伯格把道德认识划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三个不同的发展水平。
每一水平又有两个不同的阶段,共有6个阶段。
其中在习俗水平分为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B项正确。
A项:前习俗水平(10岁以下)分为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分为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与题干不符,排除。
3.王芯常在课堂上玩手机,同学肖娜提醒他学校规定不能在课堂上玩手机,可王芯不听,因此肖娜认为王芯不是好学生。根据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肖娜的道德发展处于哪一阶段(C )。
A.惩罚和服从
B.相对功利
C.遵守法规
D.道德伦理
解析
本题考查对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理解。科尔伯格把道德认识划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三个不同的发展水平。每一水平又有两个不同的阶段,共有六个阶段。其中,处于遵守法规和秩序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题干中,肖娜认为王芯不是好学生,是因为王芯上课玩手机,没有遵守课堂纪律,符合遵守法规和秩序阶段的表现。C项正确。
A项: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的儿童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责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此时期儿童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相对功利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的需要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普遍原则定向阶段是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4.一位出租车司机为了及时将一名有生命危险的病人送到医院抢救,闯了红灯,警察依法对出租车司机进行处罚。学生王明认为,出租车司机违反了交通法则,理应受到处罚。按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王明的道德发展水平最可能处于( )。
A.前习俗水平
B.中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习俗水平
解析
本题考查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的儿童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题干中,王明认为出租车司机违反了交通法则应受到处罚,说明其处于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属于习俗水平。D项正确。
A项: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其中,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的儿童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的儿童的道德价值主要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进行研究,把道德认识划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三个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存在中习俗水平,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后习俗水平的特点是个体不只是自觉遵守某些行为规则,还认识到法律的人为性,并在考虑全人类的正义和个人尊严的基础上形成某些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分为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5.4岁的桐桐每天都乖乖吃饭,因为不好好吃饭会受到妈妈的批评。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桐桐处于( )。
A.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
B.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C.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D.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解析
本题考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分为三水平六阶段。其中,前习俗水平分为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处于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的儿童,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题干中,桐桐为了避免妈妈的批评,而乖乖吃饭,这说明她处于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A项正确。
B项:处于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的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处于寻求认可定向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处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法规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6.在柯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属于( )。
A.习俗水平
B.前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
解析
本题考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进行研究,把儿童的道德认识发展水平划分为三个水平六阶段。其中习俗水平分为:(1)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即在该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2)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即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他们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A项正确。
B项:前习俗水平,分为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后习俗水平,分为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7.在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理论中,处于第4发展阶段的是( A)。
A.以维护权威与秩序为定向
B.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C.社会契约定向
D.以工具性相对主义为定向
解析
本题考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进行研究,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具体如下:
(1)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
(2)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8.林浩每次做完好事,父母都会夸赞他是个"好孩子",为了经常得到表扬,林浩总是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人。按照科尔伯格对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林浩此时正处于(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解析
本题考查科尔伯格的道徳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把道德发展阶段分为三水平六阶段,三水平分别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其中,习俗水平分为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又叫"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表扬。题干中,林浩帮助其他人,是为了获得表扬,因此其处于"好孩子"定向阶段,属于习俗水平。B项正确。
C项:可逆性阶段是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提出的,该阶段又称自律道德阶段、道德相对论阶段。该时期的儿童既不单纯服从权威,也不机械地遵守规则,要求平等。进入自律阶段的儿童,主要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公正阶段是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提出的:儿童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公正的奖惩不能千篇一律,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9.朵朵妈妈特别委屈,因为她不同意朵朵玩手机的要求,就成了朵朵嘴里的"坏妈妈"。朵朵会这么评价妈妈,是因为她可能处于( )。
A.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
B.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C.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D.维护权威和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解析
本题考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把道德认识划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三个不同的发展水平。每一水平又有两个不同的阶段,共有六个阶段。其中,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题干中,朵朵因为妈妈不满足自己的要求就评价妈妈是"坏妈妈",说明她不再将规则看成绝对的,而是看是否符合自身的利益,因此,朵朵可能处于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B项正确。
A项: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的儿童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维护权威和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0.按科尔伯格的观点,划分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主要看其( )。
A.心理冲突情况
B.人格发展情况
C.道德行为发展情况
D.道德判断能力发展情况
解析
本题考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研究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虽然种族、文化各有不同,社会道德标准各异,但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却相当一致。因此,他以道德判断的发展代表道德认知的发展,进而代表品德发展的水平。根据道德判断能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将道德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为干扰项,不符合科尔伯格的理论。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11.某市开始实施垃圾分类程序,雷雷值日负责倒垃圾,他认真地做好了垃圾分类,因为他认为这是一种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必须要认真遵守。由此可知,雷雷处于( C)。
A.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B."好孩子"定向阶段
C.维护权威和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D.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解析
本题考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分为三水平六阶段。其中,习俗水平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和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其中,处在维护权威和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题干中,雷雷认真分类垃圾进行投放,源于雷雷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属于维护权威和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C项正确。
A项:处在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处在"好孩子"定向道德阶段即寻求认可定向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处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2.把行为后果是否损害自身的利益 作为判断行为是否符合道德的标准,其道德发展阶段处于( A)。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前道德水平
解析
本题考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用两难故事法,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其中,前习俗水平儿童的道德观念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因此,题干中描述的是前习俗水平。A项正确。
B项:习俗水平是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后习俗水平分为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重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3.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的道德判断处于(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无习俗水平
解析
本题考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分阶段的,但是他在研究中发现,道德发展应该有多个水平,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其中,前习俗水平即9岁以下的儿童,包含了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A项正确。
B项:9-16岁孩子处于习俗水平。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16岁以后的孩子处于后习俗水平。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4.儿童认同父母并遵从父母的道德判断标准,那么其道德发挥处于( )。
A.自律向他律转化阶段
B.前习俗水平
C.习俗水平
D.后习俗水平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进行研究,即让儿童对道德价值上相互冲突的两难情境故事作出判断,并解释作出这种判断的理由,然后确定被试道德认识发展的水平。根据被试的回答,科尔伯格把道德认识划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三个不同的发展水平。儿童认同父母并遵从父母的道德判断标准属于习俗水平中的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C项正确。
A项:自律向他律转化阶段表述有误。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从他律转向自律。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5.小龙看见西西捡到十块钱交给老师后被表扬了,第二天,小龙拿着妈妈给的十块钱交给老师,希望能像西西一样被老师表扬。这说明小龙处于( )。
A.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
B.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C."好孩子"定向阶段
D.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解析
本题考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把道德认识划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三个不同的发展水平。每一水平又有两个不同的阶段,共有六个阶段。
(1)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
(2)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其中,"好孩子"定向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题干中,小龙认为西西捡钱交给老师的行为能够受到表扬,他也想和西西一样受到老师的表扬,于是将家里给的十块钱交给老师。表明小龙处于"好孩子"定向阶段。C项正确。
A项: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的儿童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