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项目上线,用户一多,页面就卡得不行。首屏加载 3 秒起,滚动掉帧,手机发烫......被 QA 喊去聊了好几次。
没办法,只能低头研究性能优化。翻了一圈文档和实战案例,发现现代浏览器其实给了我们很多"外挂"------那些你可能听过但一直没用起来的高级 API。
真正用上去之后,页面流畅度提升非常明显。今天就来分享我在项目中实测有效的 9 个 API,每一个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性能提升。
1. IntersectionObserver
:懒加载的终极方案
以前做图片懒加载,都是监听 scroll
事件,手动判断元素位置。结果就是:一滚动,页面卡成 PPT。
后来改用 IntersectionObserver
,直接交给浏览器去监听:
js
// 创建一个观察器实例
// entries 是所有被观察元素的状态集合
const observer = new IntersectionObserver((entries) => {
entries.forEach(entry => {
// 判断元素是否进入视口(可见)
if (entry.isIntersecting) {
const img = entry.target; // 获取当前图片元素
// 将 data-src 中的真实图片地址赋给 src,开始加载
img.src = img.dataset.src;
// 加载完成后,停止观察,避免重复触发
observer.unobserve(img);
}
});
});
// 找到所有带有 data-src 的图片(懒加载图片)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img[data-src]').forEach(img => {
// 让观察器开始监听每个图片
observer.observe(img);
});
效果:首屏加载时间直接砍掉 40%,滚动丝滑,CPU 占用也降了。
关键是没有重排重绘,完全是浏览器层面的优化,比手动监听 scroll
强太多。
2. requestIdleCallback
:把非关键任务丢到空闲时执行
有些事不着急,比如上报埋点、预加载下一页数据、清理缓存。但放在主线程里,总怕影响用户体验。
requestIdleCallback
就是干这个的------告诉浏览器:"等你空了再执行"。
js
// 浏览器会在主线程空闲时执行这个回调
// 不会阻塞高优先级任务(如渲染、用户输入)
requestIdleCallback(() => {
// 发送用户行为埋点
sendAnalytics();
// 预加载下一页可能需要的资源
preloadNextPage();
});
它不会抢占主线程,适合处理低优先级任务。用了之后,页面交互明显更跟手了。
3. requestAnimationFrame
:动画就该这么写
以前用 setTimeout
做动画,总感觉卡卡的,还容易掉帧。
换成 requestAnimationFrame
后,动画终于和屏幕刷新率同步了:
js
function animate() {
// 更新元素位置
element.style.transform = `translateX(${x}px)`;
// 如果还没到目标位置,继续下一帧动画
if (x < 200) {
requestAnimationFrame(animate);
}
}
// 启动动画
requestAnimationFrame(animate);
优势:
- 自动适配 60fps / 120fps 屏幕
- 页面不可见时自动暂停,省电
- 比
setTimeout
更精准
动画类交互都建议换成这个。
4. ResizeObserver
:监听元素尺寸变化
想监听某个 div 的宽高变化?别再用 window.resize
+ getBoundingClientRect
了,又慢又不准。
ResizeObserver
可以精确监听任意元素的尺寸变化:
js
const observer = new ResizeObserver(entries => {
// entries 包含所有被观察元素的尺寸信息
entries.forEach(entry => {
// entry.contentRect 包含元素的宽高、位置等
console.log('新尺寸:', entry.contentRect);
// 可以在这里调整子元素布局或重绘图表
});
});
// 开始监听指定元素
observer.observe(document.getElementById('chart-container'));
特别适合图表、自适应容器这类组件,再也不用手动触发 resize 事件了。
5. performance.now()
:精准测量性能
Date.now()
精度不够,还可能被系统时间干扰。
performance.now()
是高精度时间戳,适合测量函数执行时间:
js
// 获取当前高精度时间(毫秒,精确到微秒)
const start = performance.now();
// 执行一个耗时操作
heavyCalculation();
// 再次获取时间
const end = performance.now();
// 计算耗时,结果非常精确
console.log(`耗时: ${end - start}ms`);
配合 performance.mark()
和 measure()
,还能做更复杂的性能分析。
6. preload
和 prefetch
:资源预加载
preload
:关键资源,立刻加载
html
<!-- 告诉浏览器:这个 CSS 很重要,马上就要用,优先加载 -->
<link rel="preload" href="critical.css" as="style">
<!-- 预加载字体文件,避免文字闪动 -->
<link rel="preload" href="font.woff2" as="font" type="font/woff2" crossorigin>
用于首屏必须用到的资源,浏览器会优先加载,提升首屏速度。
prefetch
:未来可能用到的资源
html
<!-- 告诉浏览器:用户可能会访问下一页,空闲时预加载这个 JS -->
<link rel="prefetch" href="/user/profile.js">
在空闲时预加载下一页的 JS 或数据,实现"秒开"跳转。
这两个配合使用,体验提升非常明显。
7. Cache API
+ Service Worker
:让页面离线可用
PWA 的核心就是缓存。用 Cache API
,可以把静态资源存到客户端:
js
// service-worker.js
self.addEventListener('fetch', event => {
// 拦截网络请求
event.respondWith(
// 先在缓存中查找是否有匹配的请求
caches.match(event.request).then(cached => {
// 如果缓存中有,直接返回缓存内容
// 否则发起网络请求
return cached || fetch(event.request);
})
);
});
第一次访问正常加载,第二次直接从缓存读,速度快到飞起。
而且即使断网,核心页面也能打开,用户体验直接拉满。
8. Web Workers
:把重任务移出主线程
项目里有个功能要处理上万条数据,一执行页面就卡死。
后来用 Web Workers
把计算放到后台线程:
js
// main.js - 主线程
// 创建一个 Web Worker,运行 worker.js 文件
const worker = new Worker('worker.js');
// 发送数据给 Worker
worker.postMessage(data);
// 监听 Worker 的返回结果
worker.onmessage = (e) => {
console.log('处理完成:', e.data);
};
// worker.js - 后台线程
// 监听来自主线程的消息
self.onmessage = function(e) {
// 执行耗时的数据处理
const result = heavyProcess(e.data);
// 将结果返回给主线程
self.postMessage(result);
};
主线程再也不卡了,用户可以正常操作页面,处理完再通知前端。
9. document.visibilityState
:页面不可见时节省资源
用户切到别的标签页,页面还在疯狂发请求、跑动画?太浪费了。
用 visibilityState
判断页面是否激活:
js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visibilitychange', () => {
// visibilityState 的值可能是:
// 'visible':页面在前台
// 'hidden':页面在后台(最小化、切标签)
if (document.visibilityState === 'hidden') {
// 页面不可见时,暂停视频播放
stopVideo();
// 停止定时轮询接口
stopPolling();
} else {
// 页面回到前台,恢复视频播放
resumeVideo();
}
});
页面不可见时暂停轮询、视频、动画,回来再恢复。省电、省流量、省服务器压力。
总结
这 9 个 API 不是"炫技",而是真正在解决性能问题:
IntersectionObserver
→ 懒加载requestIdleCallback
→ 空闲任务requestAnimationFrame
→ 流畅动画ResizeObserver
→ 尺寸监听performance.now()
→ 性能测量preload/prefetch
→ 资源预加载Cache API
→ 离线缓存Web Workers
→ 后台计算visibilityState
→ 节流优化
每一个都能在特定场景下带来显著提升。建议从 IntersectionObserver
和 preload
开始,逐步引入,效果立竿见影。
性能优化不是一蹴而就,但每一步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