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国际化方案的结构设计核心在于「分层拆分」「语义化命名」和「规则统一」,避免所有翻译内容堆砌在单一文件中,同时让开发者能快速定位到对应文本。以下是一套经过实践验证的结构化方案,兼顾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一、核心原则
- 按「业务域+功能模块」拆分:避免单文件膨胀,遵循「谁使用谁维护」的原则。
- 命名语义化:通过键名直接体现文本的「位置/场景/用途」,减少上下文猜测成本。
- 类型隔离:区分静态文本(如标签)、动态文本(含变量/复数)、特殊场景(如日期/货币)。
二、文件结构设计
以 React(react-i18next)或 Vue(vue-i18n)为例,建议按「公共基础 + 业务模块」分层,具体结构如下:
bash
src/
├── locales/ # 国际化根目录
│ ├── index.js # 国际化配置入口(初始化i18n实例,导入所有语言包)
│ ├── en/ # 英文语言包
│ │ ├── common/ # 公共通用文本(跨模块复用)
│ │ │ ├── buttons.json # 按钮文本(如:确认、取消、返回)
│ │ │ ├── tips.json # 通用提示(如:加载中、操作成功)
│ │ │ ├── placeholders.json # 输入框占位符(如:请输入...)
│ │ │ └── labels.json # 通用标签(如:名称、时间、状态)
│ │ ├── modules/ # 业务模块专属文本(按页面/功能划分)
│ │ │ ├── user/ # 用户模块(登录、个人中心等)
│ │ │ │ ├── form.json # 表单文本(如:用户名、密码提示)
│ │ │ │ ├── errors.json # 错误提示(如:用户名已存在)
│ │ │ │ └── messages.json # 业务消息(如:欢迎回来)
│ │ │ ├── order/ # 订单模块
│ │ │ └── goods/ # 商品模块
│ │ ├── routes.json # 路由/菜单文本(如:首页、我的订单)
│ │ └── validators.json # 表单验证文本(如:长度不能少于6位)
│ ├── zh-CN/ # 中文语言包(结构与en完全一致)
│ └── zh-TW/ # 繁体中文(同上)
三、命名规范(核心可读性保障)
键名需体现「层级关系」和「具体用途」,建议采用「全小写+点分隔」的命名方式,格式为:
[模块名].[功能点].[具体场景].[文本类型]
示例(以user模块form.json为例):
json
// en/modules/user/form.json
{
"login.username.label": "Username", // 登录表单-用户名-标签
"login.username.placeholder": "Please enter username", // 登录表单-用户名-占位符
"login.password.label": "Password",
"login.password.placeholder": "At least 6 characters",
"register.nickname.tip": "Nickname will be displayed publicly" // 注册表单-昵称-提示
}
命名规则细节:
- 模块名:与业务模块文件夹名一致(如user、order)。
- 功能点:对应具体页面/组件(如login、register、detail)。
- 具体场景:文本所在的UI元素(如username、password、submit)。
- 文本类型:可选(增强可读性),如label、placeholder、tip、error。
四、动态内容处理(避免混乱的关键)
对于含变量、复数、性别等动态文本,需明确规则,避免在翻译文件中嵌入逻辑:
-
变量占位符 :统一用
{{变量名}}
(而非%s或{0}),直观体现变量含义。json// 正确:明确变量语义 "order.detail.total": "Total: {{amount}} {{currency}}" // 错误:模糊的占位符 "order.detail.total": "Total: {0} {1}"
-
复数/性别 :用数组或对象结构化处理,而非硬编码条件。
以react-i18next为例:
json// en/modules/cart/messages.json "item.count": { "one": "You have 1 item in cart", "other": "You have {{count}} items in cart" }
-
HTML混合文本:避免直接在翻译文件中写HTML标签,如需富文本,用组件拆分:
json// 不推荐:翻译文件含HTML,可读性差 "agreement.text": "I agree to <a href='/terms'>Terms of Service</a>" // 推荐:拆分文本和标签,在组件中组合 "agreement.prefix": "I agree to", "agreement.terms": "Terms of Service"
五、维护与扩展技巧
-
保持语言包结构一致:所有语言(en、zh-CN等)的文件/键名完全对齐,方便对比和补全(可通过工具检测缺失翻译)。
-
添加注释 :对复杂场景的文本,在翻译文件中用
_comment
字段添加上下文说明(不影响运行):json{ "_comment": "此处用于订单列表页,状态标签显示", "order.status.paid": "Paid" }
-
工具辅助:使用「i18n Ally」(VSCode插件),可实时预览多语言对照、自动补全键名、检测未翻译文本,大幅提升可读性。
-
公共文本复用 :避免重复翻译,如"确认""取消"等通用文本统一放在
common/buttons.json
,而非每个模块重复定义。
六、代码中引用方式(减少心智负担)
在组件中引用时,通过「模块+键名」直接定位,配合工具的自动提示,无需记忆路径:
jsx
// React示例(react-i18next)
import { useTranslation } from 'react-i18next';
const LoginForm = () => {
const { t } = useTranslation();
return (
<input
label={t('user.form.login.username.label')}
placeholder={t('user.form.login.username.placeholder')}
/>
);
};
通过以上结构设计,既能避免翻译内容堆砌导致的杂乱,又能让开发者/翻译人员通过「文件路径+键名」快速定位文本,同时兼顾扩展性(新增模块/语言只需按规则新增文件夹)。核心是让「翻译内容的组织方式」与「项目业务结构」保持一致,符合直觉。